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85篇 |
免费 | 1196篇 |
国内免费 | 2175篇 |
专业分类
75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45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251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246篇 |
2019年 | 288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206篇 |
2016年 | 191篇 |
2015年 | 259篇 |
2014年 | 366篇 |
2013年 | 296篇 |
2012年 | 472篇 |
2011年 | 479篇 |
2010年 | 375篇 |
2009年 | 416篇 |
2008年 | 422篇 |
2007年 | 428篇 |
2006年 | 379篇 |
2005年 | 343篇 |
2004年 | 216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122.
p38MAPK介导的胶质细胞iNOS的转录激活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酶级联反应系统参与胶质细胞中iNOS的合成.通过瞬时转染p38MAPK途径中上游激酶,MAPK激酶3(MKK3)和MAPK激酶6 (MKK6 )表达质粒,进一步了解p38MAPK级联传导信号系统调节iNOS基因在胶质细胞中的转录激活机制.MKK3或MKK6表达质粒与接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 ,Luc)的大鼠iNOS启动基因质粒(iNOS Luc)联合转染C6星形胶质细胞株引起iNOS Luc的激活,并且使细胞因子诱导的iNOSmRNA的表达增强.这两种效应都能够被p38MAPK抑制剂SB2 0 35 80所抑制.MKK3 6也可以诱导核因子κB(NFκB Luc)依赖的转录活性.这些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为p38MAPK信号级联传导途径在调节大鼠胶质细胞中iNOS基因转录激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转录因子NFκB的作用提供了证据.通过阻断iNOS表达或NO的生成,抑制细胞炎症发生,为防治神经细胞炎症反应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3.
Smac/DIABLO在过氧化氢所致C2C12肌原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Smac/DIABLO在过氧化氢 (H2 O2 )所致C2 C12 肌原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采用Hoechst 3 3 2 58染色 ,观察H2 O2 (0 5mmol/L)处理C2 C12 肌原细胞不同时间后 ,细胞核形态学改变并计算凋亡核百分率 ,DNA抽提及琼脂糖电泳观察凋亡特征性梯状带 ,利用细胞成分分离后蛋白质印迹分析H2 O2 是否导致Smac/DIABLO从线粒体释放 ,采用Caspase检测试剂盒及蛋白质印迹分析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活化 ,转染Smac/DIABLO基因 ,观察Smac/DIABLO过表达对H2 O2 所致的C2 C12 肌原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表明 :H2 O2 处理 1h后 ,Smac/DIABLO从C2 C12 肌原细胞线粒体释放入胞浆 ,2h更明显 ;H2 O2 处理 4h后 ,Caspase 3和Caspase 9活化 ,12h达高峰 ;H2 O2 处理 2 4h后 ,C2 C12 肌原细胞显示特征性的凋亡形态改变 ,凋亡核百分率明显升高 ,DNA电泳出现明显“梯状”条带 .与单纯过氧化氢损伤组相比 ,Smac/DIABLO高表达的C2 C12 肌原细胞经过氧化氢损伤组的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活化、凋亡核百分率的升高、“梯状”条带的出现均更明显 .结果表明 ,H2 O2 可导致Smac/DIABLO从C2 C12 肌原细胞线粒体释放 ,促进Caspase 9和Caspase 3的活化而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4.
选择性抽提经人参皂苷Rg1组合(RCT)诱导处理前后的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对prohibitin在核基质中的存在、分布及其与相关基因产物在RCT处理前后MG-63细胞中的共定位关系进行观察研究.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prohibitin存在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核基质蛋白组分中,并在RCT处理后细胞核基质中表达下调;蛋白质印迹杂交确证了prohibitin在MG-63细胞核基质中的存在及其在RCT处理后下调变化;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prohibitin定位在核基质上,经RCT处理后出现分布位置与表达水平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prohibitin与c-Fos、c-Myc、p53和Rb基因产物均存在共定位关系,并在RCT处理后共定位分布区域出现变化.本研究证实了prohibitin是一种新发现的核基质蛋白,其在核基质上的定位与表达在RCT诱导分化前后发生显著变化,并与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产物存在共定位关系.实验表明RCT处理引起的prohibitin的变化与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的诱导分化与调控具有密切关系,为深入揭示RCT等中药有效成分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深入探索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5.
金东岭王蕾时志民王广邑席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9):3639-364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及类胰蛋白酶(tryptase)与甲状腺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及其对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和PV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116例甲状腺癌、56例甲状腺腺瘤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MC和tryptase及其CD31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对MC和tryptase与MVD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状腺肿瘤中MC的数量和tryptase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甲状腺,而且与肿瘤的类型有关(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各组甲状腺组织MC数量和tryptase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900,r=0.636,P<0.05)。结论:MC及其分泌的tryptase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因而可促进甲状腺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26.
为探求覆膜栽培春玉米旱作田土壤水温变化特征及其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设计垄作覆膜、垄作裸地、平作覆膜、平作裸地(对照)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对春玉米田各生育时段的土壤温度、土层水分、耗水结构及玉米产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自播种到抽雄的生育前期春玉米田覆膜较裸地增温1~3 ℃,土壤积温增加155.2~280.9 ℃;延长生育期约5.9~10.7 d.自播种到成苗期覆膜保水效应显著,WUE较裸地提高81.6%~136.4%.春玉米成苗到拔节期正值该区域稳定干旱期,覆膜处理土壤供水层深达80~100 cm,干旱胁迫使WUE较对照降低17.0%~21.6%,产生奢侈耗水.春玉米小喇叭口期后进入雨季,各处理土体复水,并产生过饱渗漏,最终使收获期土体水分与播期持平,贮水丰富.垄作覆膜较裸地增产9.5%;平作覆膜不利于降水入渗而导致渍水,减产5.0%;垄作裸地与平作裸地差异不显著.以雨季前气象干旱期的土壤枯水与雨季后的土壤库水为特征的春玉米田水分供求时序失衡,限制了春玉米的高产. 相似文献
127.
128.
为探究云南特色柑橘属西双版纳曼赛龙柚、元江绿皮冰糖橙、德宏青柠的果皮精油成分及抗肿瘤活性。该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西双版纳曼赛龙柚、元江绿皮冰糖橙、德宏青柠果皮的精油,通过GC-MS开展定性定量成分分析,并通过MTT法开展果皮精油抑制肿瘤增殖研究。结果表明:德宏青柠果皮精油提取率最高、元江绿皮冰糖橙果皮精油次之、西双版纳曼赛龙柚果皮精油最低; 从西双版纳曼赛龙柚、元江绿皮冰糖橙、德宏青柠的果皮精油中分别鉴定出24种、11种、13种成分,月桂烯、萜品烯是三种精油的共有成分。西双版纳曼赛龙柚和元江绿皮冰糖橙的果皮精油中都含有β-蒎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柠檬烯、α-松油醇,以及重要香料成分乙酸二甲基苄基原酯和二氢茉莉酮酸甲酯,其中西双版纳曼赛龙柚精油中柠檬烯含量高达72.097%,德宏青柠精油中含有活性成分柠檬醛。三种精油对胃癌细胞MKN-45、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均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云南三种特色柑橘属植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9.
作为干流高坝水电开发导致鱼类生境丧失的一种补偿措施,支流替代生境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受工程影响河段的土著鱼类保护,但替代支流发挥怎样的保护效果及干流对其的影响仍不清楚。以实施了澜沧江梯级生境替代的支流基独河与罗梭江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了邻近的对照支流,通过对鱼类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揭示了各支流鱼类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差异特征,初步阐明了梯级开发下鱼类支流生境替代效果以及干流工程建设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支流替代生境对干流鱼类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支流生境修复后鱼类物种丰富度明显提高,罗梭江土著鱼类、特有鱼类物种数分别增加了12种、7种,基独河则是7种、2种,替代生境能为澜沧江土著鱼类、部分濒危特有鱼类和洄游鱼类提供完成生活史的关键栖息地。干流对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有着重要影响,罗梭江、基独河与邻近干流鱼类群落的Bray-Curtis相似性分别为21.76%、10.73%,支流河口段保持“河相”是支流生境替代保护效果可持续的关键。综合考虑生境替代保护的效益与投入,建议今后开展此类保护措施时优先选择库尾河相区的支流。 相似文献
130.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antlion‐like fossil lacewing, Guyiling jianboni gen. et sp.n. (Insecta: Neuroptera) are described based on a single specimen from the Yixian Formatio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Early Cretaceous). The new taxon exhibits derived traits such as distally dilated antennae and well‐developed anterior Banksian line (known in Myrmeleontidae), but also genuine plesiomorphies (at the level of Myrmeleontiformia), such as the divergence of a distinct CuA1 stem from MP2 + CuA1 (forewing), and a basal origin of MA (diverging from RP + MA; both wing pairs). This combination is unique among the ‘Palaeoleontidae’, a group better considered as a paraphyletic assemblage of various stem‐Myrmeleontiformia. The wing morphology of the new species is considered in the light of a survey of wing venation topological homologies (and implied transformations) among several Neuroptera families. The survey includes a revision of the holotype of Leptolingia jurassica Ren (Grammolingiidae; Jiulongshan Formation, Daohugou local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middle Jurassic). The forewing morphology of Guyiling jianboni gen. et sp.n. demonstrates that the fusion of MP2 with CuA,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uA into two distinct main stems (namely CuA1 and CuA2) are traits shared with Myrmeleontidae and Ascalaphidae (and possibly Nemopteridae). However, the survey also demonstrates that a fusion of MP2 with CuA occurred repeatedly among Neuropterida, although by means of various modalities (namely translocation vs regular fusion). The ‘pectinate fusion’ of CuA(1) with MP2 [i.e. CuA1 has no distinct stem and emits successive branches from MP2 + CuA(1) partim] is a further step in this fusion, and occurred repeatedly as well (at least in the hind wings of Osmylidae and Nymphidae, and both fore‐ and hindwings of a sub‐group of Myrmeleontiformia including Myrmeleontidae and Ascalaphidae, and possibly Nemopteridae).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current contribution will constitute usefu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for further studies, focusing on particular transformation cases, ideally including a documentation of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