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02篇 |
免费 | 606篇 |
国内免费 | 2631篇 |
专业分类
74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159篇 |
2022年 | 244篇 |
2021年 | 252篇 |
2020年 | 245篇 |
2019年 | 289篇 |
2018年 | 207篇 |
2017年 | 208篇 |
2016年 | 186篇 |
2015年 | 258篇 |
2014年 | 368篇 |
2013年 | 300篇 |
2012年 | 468篇 |
2011年 | 477篇 |
2010年 | 375篇 |
2009年 | 413篇 |
2008年 | 420篇 |
2007年 | 424篇 |
2006年 | 374篇 |
2005年 | 342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235篇 |
2002年 | 163篇 |
2001年 | 162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21.
用万能引物PCR法从YAC中分离制备荧光原位杂交探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一种从微量且未知碱基顺序的YAC DNA中制备FISH探针的新方法——万能引物PCR(UP PCR),即把复性后的UP-Linker连接于PFGE分离后经Alu Ⅰ酶切的YAC DNA上,再用UP对其进行PCR扩增和标记。由于Alu Ⅰ的广谱性和UP与Linker长度不同等,使该法能根据PCR效率调节扩增产物的广泛性向特异性的转变,且产物能覆盖YAC嵌入DNA的全长。此法制备的人21号染色体FISH探针,特异性强,杂交信号明亮,21号染色体的检出率高。该法稳定简便。 相似文献
122.
玉米种质资源抗矮花叶病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摩擦接种方法,鉴定了3995份玉米种质对玉米矮花叶病毒(SCMV-MDB)的抗病性。经重复鉴定,筛选出抗病优良自交系73份,抗病丰产杂交种80份。玉米不同类群种质,对SCMV-MDB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改良Reid、Lancaster、旅大红骨类群种质大部分表现感病;塘四平头、外杂先锋选系类群种质大多数表现抗病。在不同类型种质中,硬粒型、马齿型和半马齿型表现抗病的较多,糯质型较少,甜质型和爆裂型中尚未发现抗源。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克隆谷氨酸棒杆菌来源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 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并进行酶转化L-天冬氨酸合成β-丙氨酸的研究。【方法】PCR扩增谷氨酸棒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pand, 构建表达载体pET24a(+)-Pand, 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 对重组菌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G-75 分子筛层析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 然后进行酶转化实验, 说明底物和产物对酶转化的影响。【结果】重组菌SDS-PAGE分析表明Pand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50%以上, AccQ·Tag法检测酶活达到94.16 U/mL。该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 °C, 在低于37 °C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最适pH为6.0, 在pH 4.0?7.0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酶转化实验说明: 底物L-天冬氨酸和产物β-丙氨酸对转化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实验建立了较优的酶转化反应方式, 在加酶量为每克天冬氨酸3 000 U时, 以分批加入固体底物L-天冬氨酸的形式, 使100 g/L底物转化率达到97.8%。【结论】重组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 研究了酶转化生产β-丙氨酸的影响因素, 为其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4.
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和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丹江口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区域,利用层次聚类法将海拔140~145 m区域内37个样地的土壤种子库分为6个组,比较不同组间的种子库物种组成、密度及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差异;利用相似性指数分析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同海拔区域内,土壤种子库在物种组成上呈明显的异质性,不同组间的种子库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差异较大,而且土壤种子库中的物种数明显少于地上植被中的物种数;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地上植被盖度、地上物种数和土壤质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5.
目的:通过克隆LC3.I基因,体外原核表达LC3-I蛋白后制备抗LC3单克隆抗体,作为自噬研究中的标记分子检测自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方法:RT.PCR方法从RAW264.7细胞基因组中克隆LC3基因,亚克隆至pQE80L原核表达载体后转化E.cobDH5a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及Westemblot鉴定表达蛋白。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LC3.I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制备mAb,间接ELISA法测定其效价,辛酸一硫酸铵沉淀法及亲和层析法纯化mAb。结果:成功克隆了LC3一I基因,并对其在E.coilDH5a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在相对分子量Mr为20×10^3有特异条带,Westernblot验证表达产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建立了3株稳定分泌特异性抗LC3-ImAb的杂交瘤细胞株,诱导产生的腹水获得的抗体效价在10^5-10^7之间,结论:在E.coli中对LC3-I进行表达,并制备特异性较强抗LC3-I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自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标记分子,可对自噬形成和发展进行有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6.
以中亚热带典型的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下0~10和10~20 cm土层的β-D-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P)、多酚氧化酶(POX)、过氧化物酶(POD)6种土壤酶活性,以及酶化学计量比及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驱动中亚热带典型林分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变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林分类型显著影响了土壤BG和LAP活性,表现为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土壤BG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LAP在马尾松林最高;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土壤BG/(NAG+LAP)、BG/AP显著高于马尾松林,而马尾松林(NAG+LAP)/AP显著高于湿地松林和针阔混交林;林分类型间酶化学计量的向量长度在1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表现为湿地松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3种人工林酶化学计量的向量角度均大于45°,其中在湿地松林10~20 cm土层向量角度显著大于马尾松林。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碳质量指数和有机碳与全磷的比值(C/P)以及土壤含水量和C/P分别是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土壤碳和磷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含水量在调节中亚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7.
茭白黑粉菌在茭白植株内形态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茭白黑粉菌的菌丝体多年生,越冬期宿存于茭白地下茎中,翌年春天入侵由地下茎芽体形成的植株。菌丝具隔膜,分枝,细胞双核,在寄主细胞间隙并入侵细胞中生长,无吸器;受菌丝侵染的茭白地上茎薄壁细胞分裂增多,体积加大,并高度液泡化,使茎膨大。部分菌丝在茭白茎膨大后期菌丝壁胶化,原生质收缩成团,生成厚壁,形成冬孢子。 相似文献
128.
129.
目的研究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探究睾丸注射法在转基因动物制备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携带猪PID1基因的重组质粒pIRES2-acGFP-PID1与转染试剂共孵育后,对新西兰兔进行了睾丸打点注射试验。对繁殖的F1代个体进行了活体荧光检测、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以及抽样屠宰进行肌内脂肪含量等检测;将F1代阳性个体互交,繁殖了F2代兔,对其进行了阳性率检测以及肌内脂肪含量检测。结果外源PID1基因和荧光蛋白基因在后代中均成功表达,其中,F1代阳性率为35.88%,F2代阳性率为34.33%;转基因阳性兔与阴性和空白对照兔相比,PID1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增加,肌内脂肪含量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沉积密切相关,同时,进一步证明了睾丸注射法可以用于制备转基因动物,且外源基因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3年风湿免疫科的6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5例,治疗组45例,两组患者都应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患者联合使用依那西普治疗,总疗程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的核心标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治疗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下降明显,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晨僵情况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休息痛、患者评分以及HAQ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ACR20和ACR70缓解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达ACR50缓解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甲氨蝶呤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