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1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1822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39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4篇
  1952年   2篇
  194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41.
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有力补充和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分析,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建设的意义,重点阐述建设思路、建设方案及教学特点。该仿真实验教学体系主要从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两大模块进行构建,同时将本校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食用菌资源调查与利用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42.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在微生物学教学中,采取由任务驱动的团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该模式以任务为主线,把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隐含在任务之中;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体利用学习资源,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学习来建构知识和提升能力。三轮教学实践表明,由任务驱动的团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3.
十字花目植物ER body的形成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了应对外界环境胁迫,植物细胞形成了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内质网衍生结构,其中大部分是物种所特有的,尤其是在十字花目植物中发现的ER body。在ER body上特异性聚积的β-葡萄糖苷酶(PYK10/BGLU21)、NAI2、膜蛋白MEB1/2以及转录因子NAI1在ER body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R body主要富集在植物与外界环境相互接触的界面部位,损伤或植物激素处理能够诱导ER body形成。β-葡萄糖苷酶能够产生对害虫入侵具有抵御作用的物质,其活性在细胞破碎时增强。因此,ER body在植物免疫中发挥功能。本文将对十字花目植物(拟南芥)中ER body的形成机制进行阐述,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4.
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喜  文弢  李丹  李继伟  霍达  姜霞  杨守禄  沈晓君  袁克礼 《生态学报》2016,36(22):7310-7322
以"中国竹子之乡"命名的贵州省赤水市为例,研究了竹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竹子各构件都有开发价值,包括生态服务、食药、竹材加工和文化产品等5方面,产业系统呈3级链环模式,第二、第三产业链环由近200家加工企业及6大系列近300个竹加工品种组成,包括一般加工和深加工产品,第一产业链环主要由占全市森林面积47.3%的竹林资源构成。第一产业链环是环境保障与原材料的基础,第二和第三产业链环是产业化能力,三者互相依存。(2)竹产业生态系统由环境资源、原生产业、外生产业、共生产业和产业创新5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相互作用、重要性不同,出现原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Ⅰ)、外生-原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Ⅱ)、原生-外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Ⅲ)和外生产业子系统为主(Ⅳ)4种状态,赤水市竹产业生态系统处于Ⅱ→Ⅲ级状态。竹外生产业子系统产值占全市GDP的40%以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竹产业生态系统中原生、外生和共生产业子系统产值分别为0.95×10~9、2.85×10~9元和2.30×10~9元,总产值6.10×10~9元。(3)依据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及生产要素转化过程,赤水市竹产业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原始发展阶段(约1950年以前)处于Ⅰ级状态,手工利用阶段(1951—1980年)整体处于Ⅰ级、毛竹林资源及加工利用部分有向Ⅱ级转化的趋势,工业利用阶段(1981—2000年)处于Ⅱ级状态,系统利用阶段(2001年至今)整体处于Ⅱ级、杂竹林资源及加工利用部分有向Ⅲ级转化的趋势。现时竹产业发展需提高原生产业子系统规模与生产力,依靠产业创新子系统引领竹产业生态系统走创新驱动之路。  相似文献   
145.
物种共存机制一直以来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为了探讨异质生境条件下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找到其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该研究利用位于鼎湖山20 hm~2监测样地第2次群落调查数据并选择代表不同生境(海拔和地形)的27个样方(20 m×20 m),于2013年夏季在样地内所选样方中测定所有胸径≥1 cm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所测性状包括形态学性状(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面积以及叶片长宽比)和化学计量学性状(叶片碳、氮、磷的含量),结合地形和土壤数据并通过分析功能多样性随环境梯度的变化,探讨了环境过滤和竞争在鼎湖山群落物种共存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功能分歧度和群落权重平均值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尤其是海拔、凹凸度和土壤养分。环境条件较好区域(微尺度高海拔、高凹凸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植物采取统一的养分有效保存(低SLA,高LDMC)的适应策略(功能分歧度低),环境过滤所起作用更强;植物在相反的环境条件下,采取快速生长策略(高SLA,低LDMC),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且性状变化是多样的(功能分歧度高),在该条件下竞争作用更为显著。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的分歧度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增大,这与其他功能性状不一致,说明不同生态位轴(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性状的分歧度变化,并且在局域尺度上植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采取了多样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46.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教育;景观感知  相似文献   
147.
燕麦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麦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温带冷凉地区的粮饲兼用作物,近年来燕麦的营养价值和降低胆固醇特性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燕麦及其制品是一种健康食品,促进了燕麦产业发展,对燕麦品种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经。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燕麦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1)我国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我国的燕麦种质资源收集工作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收集并保存了5282份燕麦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国内的燕麦种质资源中内蒙古和山西的资源多样性最高;(2)利用各种分子标记构建燕麦遗传连锁图谱研究;(3)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以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包括产量、含油量、β-葡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抽穗期、抗病基因、抗冻性等重要农艺性状;(4)标记辅助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燕麦中的应用;(5)燕麦遗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同时,本文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当前分子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今后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燕麦新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8.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直径和管壁厚度以及平滑肌细胞表型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actin)的表达,探讨胸主动脉在发育、成熟和老化过程中血管管壁结构和平滑肌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将24只昆明小鼠按年龄分成4组:3天组、3个月组、6个月组和16个月组。采用HE染色和免疫荧光术分别观察胸主动脉血管管壁结构以及Vimentin和α-SM-actin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胸主动脉血管直径和管壁厚度增加,以16个月小鼠胸主动脉的直径最大和管壁最厚,但细胞密度减少。3天小鼠胸主动脉的Vimentin表达较高,6个月表达下降,16个月重新上调;而α-SM-actin在3天小鼠的胸主动脉表达较低,6个月表达增加,16个月表达出现下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胸主动脉的直径和管壁的厚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细胞的密度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平滑肌细胞的表型从幼龄时的合成表型转变为收缩表型,老龄时又转变为合成表型。  相似文献   
149.
目的:评价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在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关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活动性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3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中医症候积分、血沉(ESR)、血清CRP水平,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状态自我VAS评分及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情况,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辅助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其有助于增强西医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0.
目的:观察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固定式宫内节育器(GyneFixPP IUD)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既往曾行1次剖宫产的疤痕子宫孕妇共316例,其中上环组156例受术者均为自愿选择再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对照组160例行常规再次剖宫产术,未上环或结扎。术后42d、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并分析两组术后出血、恶露及避孕环在位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出血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恶露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出现经量增多、不规则出血、疼痛、白带增多及男方性交痛等副反应,但主诉不适逐渐减少,经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上环组S-S距离为1.4-2.2 cm的在42d占77.50%,在3月占72.41%,在6月占82.14%,在12月占81.2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环组随访的151例产妇有4例(占2.65%)避孕环1年内自行脱出,因症取出2例(占1.32%),续用率为96.04%。上环组2年内意外妊娠0例,对照组5例,约占3.1%,5例均选择行人工流产结束妊娠。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安全,脱落率低,续用率高,避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