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709篇
  200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杂合肽P18体外对内皮细胞EA.hy926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P18对EA.hy926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Matrigel实验检测P18对内皮细胞形成管状结构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18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 MTT结果显示P18可明显抑制EA.hy926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存在剂量依赖性;Matrigel实验表明P18具有抑制EA.hy926细胞体外分化成管状结构的作用;流式结果显示15 μM P18作用内皮细胞6 h后,所诱导的细胞坏死比例达到81.4%.结论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杂合肽P18具有体外抑制EA.hy926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邵茜  安利国  杨桂文 《生命科学》2009,21(3):434-437
Fc受体是免疫细胞表面一种重要受体分子,通过与免疫球蛋白Fc段结合触发多种生物学功能,是联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桥梁。部分硬骨鱼中已经发现了Fc受体,在斑马鱼、斑点又尾鲴和鲤鱼中都克隆到了Fc受体的γ亚基,在鲨鱼和大西洋鲑中证明有能够与免疫球蛋白结合的Fc受体存在,并在斑点叉尾鲴、河豚和虹鳟中存在着类似α亚基的Fc受体。对鱼类Fc受体的发现和研究必将为了解鱼类的免疫机制及免疫进化提供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3.
人类干扰导致的生境丧失与破碎化严重影响野生动物生存。基于2005年至2019年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所获数据,选取影响蒙古野驴生境选择的关键环境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矿业开发前(2005年)、矿业开发顶峰时(2011年)以及矿区生态修复和道路修建(2019年)三个时期的蒙古野驴适宜生境空间分布。选取相关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近15年来保护区内蒙古野驴生境格局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中部,水源是影响蒙古野驴生境质量的关键自然因素。2005-2019年间该保护区蒙古野驴的生境经历了由较好状态到恶化,随后逐渐恢复的过程。矿业开发前蒙古野驴高适宜生境面积最大(2022.31 km2),生境破碎化程度低,总体生境质量较好。矿业开发顶峰时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向保护区北部转移,适宜生境大面积丧失,其中高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了30.28%,且生境斑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离散和破碎化程度高,严重威胁蒙古野驴生存。矿区生态修复和道路建设后,大多数已修复的矿区重新成为蒙古野驴的适宜生境,保护区内蒙古野驴适宜生境面积较矿业开发时增加了556.31 km2,但仍处于破碎隔离状态;道路沿线适宜生境丧失严重,蒙古野驴对其明显回避。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针对蒙古野驴生境保护提出了具体措施,为卡山保护区蒙古野驴生境恢复及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肝的线粒体DNA为模板,参照红鳍东方鲀(T.rubripes)等近源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设计合成14对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首次获得了暗纹东方鲀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结果表明,暗纹东方鲀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16 444 bp(GenBank登录号为GQ409967),A+T含量为55.8%,其mtDNA结构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由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和1段819 bp非编码的控制区(D-loop)所组成。蛋白质基因除COⅠ和ND6的起始密码子为GTG、CCT以外,均为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G。ND1、ATPase8、COⅢ、ND4L、ND5、Cyt b使用典型的终止密码子TAA,其他的使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除ND6和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tRNAGlu、tRNAPro在L-链上编码之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编码。基因排列顺序与已测定的鲀类一致,这显示了鲀类线粒体基因排列顺序上的保守性。tRNA基因核苷酸长度为64~73nt,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呈较为典型的三叶草状。基于19种鲀类mtDNA全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暗纹东方鲀与红鳍东方鲀、中华东方鲀(T.chinensis)聚成一个姊妹群。结果还支持东方鲀属鱼类为一单系类群。  相似文献   
995.
土壤翻耕影响坡地磷流失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黄绵土为试验材料,通过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翻耕与压实(分别代表大田条件下土壤翻耕与免耕两种休闲方式)条件下坡地土壤中不同形态P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翻耕条件下,由于坡面产流产沙量增加,流失径流中溶解态磷(DP)、泥沙浸提态磷(SEP)以及泥沙全磷(STP)的含量与流失量均明显增加,增幅达10倍以上,P的流失形态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压实条件下,DP/生物有效磷(BAP)与BAP/径流总磷(TP)比率分别为15%和2.4%;而翻耕条件下DP/BAP与BAP/TP比率分别为12%和2.6%,在黄土高原地区实行免耕或者夏季留茬休闲,可有效降低坡地土壤与养分的流失量,有效遏制土壤退化,对于保护下游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邵韵平 《生物学杂志》2011,28(5):77-78,90
一氧化氮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哺乳动物体内的NO是由NO合酶(NOS)氧化L-精氨酸而合成的,合成后的NO迅速跨膜扩散释放,NO合成失调能介导多种疾病。催化NO生物合成的NOS有三种亚型:神经元型NOS(nNOS)、内皮型NOS(eNOS)和诱导型NOS(iNOS),目前,人的三型NOS已纯化并且已分子克隆成功,对一氧化氮合酶的遗传研究确认了NOS家族的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定位。  相似文献   
997.
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综合研究:机理深化与方法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一河  高光耀  罗毅  焦菊英  邵明安 《生态学报》2016,36(22):7069-7073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大规模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经过数十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使得该区域大规模生态修复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进行综合分析与探索,根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指南》的要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共10家单位联合申报了"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维持机制研究"项目,通过了专业机构组织的评审,获准立项。对该项目的立项背景、总体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案等进行介绍。该项目的开展将对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适宜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政策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8.
硫化物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有毒物质。硫醌氧化还原酶是生物体硫化物代谢的一种关键酶。对该酶的发现与分布、序列特征、催化机制、催化特性、三维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并对该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9.
王娜  邵晨  颉志刚  凌云  程东海 《生态学报》2012,32(11):3538-3545
全球气候变化是造成世界范围内两栖类种群衰退和灭绝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极端天气出现变得日趋频繁,非季节性的、短期且剧烈的气温变化可能会严重干扰两栖类动物的生存与种群稳定。监测了浙江省金华市南山野生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分布区冬季的环境气温,并参考监测数据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虎纹蛙在短期梯度降温(2℃/24 h)和急性冷暴露(即冷休克)(2℃)下的生存力及冷休克对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虎纹蛙在冬季(2009-12-01—2010-03-31)经历的温度范围普遍在0—14℃之间,主要遭遇的低温区间在0—4℃,主要高温区间在10—14℃。通过梯度降温实验,发现温度降至12℃累积死亡率约为28.1%,10℃为87.5%,8℃为100%。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虎纹蛙死亡率与环境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 test,r=-0.952,P<0.05)。经曲线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可得半数致死温度为11.5℃。虎纹蛙在冷休克处理下,在第6 h累积死亡率为45%,12 h为80%,24 h达到100%。虎纹蛙死亡率与冷休克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 test,r=0.91,P<0.05),半数致死时间为7.6 h。此外,冷休克(2℃,6 h)显著抑制了虎纹蛙脾脏巨噬细胞呼吸爆发强度(t=3.827,df=6,P<0.05)、全血吞噬活性(t=5.388,df=3.037,P<0.05)及胃溶菌酶活力(t=6.37,df=6,P<0.05);肝脏(t=0.773,df=8,P>0.05)和肾脏(t=0.164,df=4.542,P>0.05)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虽无明显变化,但肝脏(t=-2.817,df=6,P<0.05)和肾脏(t=-11.302,df=6,P<0.05)组织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肝脏(t=-3.3,df=6,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上述结果表明虎纹蛙对低温较为敏感,冷休克能够诱导机体的免疫抑制,并导致机体对抗氧化物质需求的增加。可以推测,当遭遇极端低温天气时,低温胁迫可能会严重干扰虎纹蛙生理机能,加大种群的生存压力和疾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00.
该文在对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结果表明:合叶苔属植物共有13种,其中西藏新记录种2种,即厚边合叶苔(Scapania carinthiaca J.B. Jack)和东亚合叶苔(S. orientalis Steph. ex K. Müller);此外,还有色季拉山新记录种9种,分别为多胞合叶苔(S. apiculata Spruce)、刺边合叶苔(S. ciliata Sande Lac.)、短合叶苔[S. curta (Mart) Dumort.]、长尖合叶苔[S. glaucocephala (Taylor) Austin]、林地合叶苔[S. nemorea (L.) Grolle]、尼泊尔合叶苔(S. nepalensis Nees)、小合叶苔(S. parvifolia Warnst.)、弯瓣合叶苔(S. parvitexta Steph.)、粗疣合叶苔(S. verrucosa Heeg.)。同时,还对其中厚边合叶苔、东亚合叶苔和长尖合叶苔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主要形态特征的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室(BAU)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