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2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环境胁迫对植物的生长不利。转录因子DREB2对干旱、高温、低温等非生物胁迫应答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磷酸肌醇磷脂酶C对 DREB2 基因有双向调节机制。深入了解 DREB2 和磷酸肌醇磷脂酶C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工程上的应用,以及磷酸肌醇磷脂酶C对 DREB2 基因的表达调控机理,可以为磷酸肌醇磷脂酶C和 DREB2 基因在提高植物胁迫耐受性中的利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2.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转Bt基因抗虫棉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效应 ,比较了 2种转Bt基因抗虫棉 (GK-1 2和新棉99B)和 1种常规棉上的棉蚜Chrysopaformosa对丽草蛉Aphisgossypi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与取食常规棉泗棉 3号上棉蚜的对照相比 ,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GK- 1 2上棉蚜的第 1代和第 2代丽草蛉 ,其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幼虫和茧的发育历期、茧重及成虫性比等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第 1代成虫的产卵量减少了 2 88 0粒 ,与对照差异显著 (P <0 . 0 1 ) ;第 2代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4. 0 % ,显著低于对照的 77. 7% (P <0 0 1 )。 (2 ) 2个品种的Bt棉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也略有差异。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个体相比 ,取食新棉 99B上蚜虫的第 1代丽草蛉 ,其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了 0 . 6d(P <0 0 1 ) ,茧期缩短了 0 . 7d(P <0 . 0 1 ) ,茧重降低了 1 . 2mg(P <0 .0 1 ) ,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茧重以及成虫性比等则无显著差异 ;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寿命等繁殖学特性也无显著差异 ,但其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5. 0 % ,显著低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处理 (72 . 7% ,P <0. 0 1 )。分别取食 2种Bt棉上的棉蚜 ,对第 2代丽草蛉的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133.
铜绿假单胞菌色素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应用Mu转座重组技术研究铜绿假单胞菌色素合成与调控的机制。通过一系列的表型筛选,得到8株色素合成能力改变的突变子。经基因克隆、核苷酸测序研究,证明转座子分别插入到hmgA、ptsP、sucC、phzS、phzF1五个基因中。hmgA基因转座失活导致酪氨酸分解代谢中间产物尿黑酸的积累,后四种情况转座突变显著地影响了铜绿假单胞菌最重要的色素绿脓素(pyocyanin)的合成,其中PhzS和phzF1是绿脓素合成过程中的结构基因,ptsP基因是1个磷酸转移酶系统的重要组分,sucC基因的产物是三羧酸循环中的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对后两个基因在色素合成的调控方面可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报道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34.
ABSTRACT. A new marine cyrtophorian ciliate Trichopodiella faurei n. sp., which belongs to the order Dysteriida, family Hartmannulidae,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levels. A combination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organism including the oval body shape, 2–3 contractile vacuoles, 22–28 nematodesmal rods in the cytopharyngeal basket, and 31–39 somatic kineties, distinguishes it from all other known congeners. In reconstructed small subunit (SSU) rRNA phylogenies, T. faurei groups with Isochona, a representative genus of the subclass Chonotrichia. The similarity of the infraciliature between hartmannulids and several chonotrichian examples also suggests that these taxa should be closely related. A new S943 intron belonging to group IC1 was identified in the SSU rRNA gene of this species. This intron is phylo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S891 introns previously found in the suctorians Acineta sp. and Tokophrya lemnarum, and their internal guide sequences share four nucleotides, indicating that these introns were vertically inherited from a common phyllopharyngean ancestor and that reverse splicing might have been involved in the transposition.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青海省鸟类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青海湖发生了严重的野生水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事件,斑头雁Anser indic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渔鸥L.ichthyaetus和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等10余种水禽约6000余只死于禽流感病毒[1].为了弄清青海湖鸟类的资源状况,2006年3~9月、2007年1月和4~8月,我们于不同时期在青海湖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以及青海湖周边山中的森林,对鸟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38.
Serratia sp. PS-2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透明圈法,从海洋红树林根泥筛选得到一株产几丁质酶较强沙雷氏菌株Serratia sp. PS-2.为实现工业化生产几丁质酶,考察了以几丁质为诱导剂,碳源、氮源、NaCl 浓度、培养温度、时间、培养液酸碱度、通气量和搅拌速度等对产酶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发酵条件.5L发酵罐实验表明,该菌株可在发酵72h内达到产酶高峰,最高酶活力可达到0.68 U/mL.  相似文献   
139.
本文评述了苯丙烯酰5-羟色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理化性质、在植物中的分布与生物合成、提取、检测方法和生物活性作用,指出了其在功能食品开发和新药创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0.
小鼠孤雌胚早期发育过程中γ-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管蛋白是构成微管的主要蛋白,其中α、β亚单位形成异二聚体,而γ-微管蛋白在微管组装中起作用。为了研究小鼠早期孤雌胚中廿微管蛋白的动态变化,本实验采用了免疫荧光化学染色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在SrCl2激活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以及早期孤雌胚有丝分裂过程中对γ-微管蛋白进行了定位观察。结果显示,SrCl2和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诱导的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 ofmeiosis,MII)小鼠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并且纺锤体始终与质膜平行,表明纺锤体旋转被抑制,但核分裂不受影响。减数分裂过程中γ-微管蛋白主要定位于中期纺锤体两极和后期分开的染色单体之间;孤雌活化两雌原核形成以后,γ-微管蛋白聚集在两雌原核周围。在早期孤雌胚有丝分裂间期无定形的γ-微管蛋白均匀分布于核;前中期γ-微管蛋白向两极移动,遍布于整个纺锤体区。有丝分裂中期、后期和末期廿微管蛋白的分布变化与减数分裂相似。结果表明,SrCl2和CB激活的MII卯母细胞产生杂合二倍体;γ-微管蛋白具有促微管负极帽形成和稳定微管的功能,从而促进纺锤体的形成;分裂后期和末期廿微管蛋白的重新分布可能是由纺锤体牵引同源染色体分离所诱导的:γ-微管蛋白负责两雌原核的迁移靠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