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对来源于贵州大方(DF)、黎平(LP)、台江(TJ)、雷山(LS)、乌当(WD)及云南(YN)的鲜品天麻进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扩增,并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HincⅡ,HeaⅢ进行酶切分析的结果显示,天麻ITS区长度约为750bp,PCR产物经HeaⅢ酶切后YN、DF和WD株的RFLP图谱基上一致,TJ2、LP和Ls株的RFLP图谱基本上一致,而TJ1株则显著不同;经BamHI酶切后,LP、TJ和LS株的RFLP图谱相同,除DF3外,YN、DF1、DF2和WD株的RFLP图谱基本上一致;经HincⅡ酶切后,除DF3和TJ1 RFLP的图谱显著不同外,其余样本RFLP图谱均表现一致。表明天麻的遗传变异特征与其地域分布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32.
2005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爆发,导致青海湖数千只斑头雁和中国其他地区大量家禽死亡。首次应用无线电遥测和颈环标记法对青海湖疫区斑头雁在繁殖期的活动性、栖息地利用及其与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斑头雁主要在蛋岛繁殖,在泉湾、尕日拉、黑马河口、铁卜加河口等地觅食。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区为(309.63±172.72)km^2,活动核心区大小为(49.30±19.61)km^2。个体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区大小无显著差异。不同繁殖阶段间活动区较稳定,平均有超过一半(56.6%±24.9%)的活动点落入上一阶段的活动区中。由于成鸟在繁殖后期带领幼鸟离开繁殖场所,因而繁殖中、后期的活动区稳定性相对较差。斑头雁对河口、沼泽、草地和湖泊的利用率依次减少。随着繁殖季节的推移,斑头雁对河口的利用率逐渐减小,对沼泽的利用率则逐渐增加。对斑头雁与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地点方面,斑头雁在蛋岛、黑马河口和泉湾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时间方面,5月份斑头雁与人的接触强度最大。在这些时间和地点,加强旅游管理和对牧民的宣传对禽流感防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33.
黑嘴鸥种群的遗传分化与迁徙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黑嘴鸥(Larus saundersi)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对我国黑嘴鸥现存的3个地方种群50个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结合已公布的的两个韩国样本的序列,比对后所获得的550 bp的序列中,共发现49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7种线粒体单元型,其中仅1种为我国3个地方种群间共享单元型,多数为各地方种群内特有.我国3个地方种群内的单元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态性都很高;4个地方种群合并成一个大种群时, 其线粒体单元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仍很高,分别为0.974%±0.012%和0.510%±0.042%.进一步分析表明,4个地方种群间核苷酸歧异度在0.433%-0.585%之间,种群分化程度FST在-0.03176-0.48063之间,基因流Nm在1.03-33.79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1±0.0011.UPGMA系统发生树及最大简约网络图表明, 黑嘴鸥的演化关系呈现星状辐射,单元型之间呈现一种混杂的分布格局,地方种群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同时运用彩色旗标技术,初步掌握了4个地方种群迁徙规律.对比分子研究结果,验证了不同地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其迁徙模式基本一致,同时认为黑嘴鸥不同地方繁殖种群从越冬地返回繁殖地的过程中会发生交叉.最后,鉴于黑嘴鸥不同地方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其迁徙行为具有差异性,建议在保护和遗传管理中应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834.
为了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鱼类肠黏膜免疫的影响和建立缓解肠炎药物的筛选及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平台,研究采用固有免疫或适应性免疫细胞荧光标记的斑马鱼品系,通过50%的豆粕添加量替代鱼粉作为蛋白源,共设计了两组饲料,分别在幼鱼固有免疫或适应性免疫的发育阶段中饲喂荧光标记的斑马鱼,构建了斑马鱼豆粕诱导的肠炎模型,对构建的食源性肠炎...  相似文献   
835.
为制备地高辛标记的小鼠雌激素受体a(ERa)RNA探针,用其研究ERa在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通过RT-PCR,获得ERa基因片段,构建ERa/pGEM-3Z重组质粒,分别用Hind Ⅲ和EcpRI进行酶切得到线性化DNA片段,以17和sp6聚合酶合成地高辛标记的正反义RNA探针,然后通过胚胎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分析ERa在小鼠胚胎中的表达.结果构建了ERa/pGEM-3Z质粒,获得高效价的正反义digERaRNA探针.运用该探针检测到ERa在10.5 dpc胚胎的前脑、脊神经管、生殖嵴、肢芽及颌弓中表达,在13.5 dpc胚胎的端脑、中脑、脊髓、肢芽及生殖系统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ERa在小鼠胚胎发育中的功能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3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X蛋白(HBx)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相关的磷脂酶COX-2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为了阐明COX-2在HBx促进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在前期应用基因芯片方法检测发现稳定转染HBx 基因的肝癌细胞H7402-X中COX-2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的基础上,本研究应用免疫印迹技术在蛋白表达水平上获得了相同的结果.进而,应用COX-2的特异性抑制剂Indo分别作用H7402-X细胞和L-O2-X细胞(稳定转染HBx 基因的人永生化L-O2肝细胞),观察HBx蛋白是否通过COX-2促进肝癌细胞或肝细胞增殖.BrdU掺入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50 μmol/L的Indo可明显抑制H7402-X细胞和L-O2-X细胞的增殖.本研究结果提示,HBx可通过COX-2所介导的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肝癌细胞和肝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37.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rhPTH(1—34)]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排泄情况,为进一步的临床实验提供参考。方法:用^125I-同位素示踪法结合TCA酸沉淀法测定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和酸沉淀部分放射性浓度,获得rhPTH(1-34)的尿粪排泄和胆汁排泄数据。结果: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尿、肾、膀胱、肠内容物、肌肉、血清、肾上腺、空肠、肝、肺脏、卵巢、肠淋巴结、脾、胸腺、心脏、脂肪、睾丸和脑;大鼠皮下注射。^125I-rhPTH(1-34)后,骨骼组织中放射性分布低于血浆,但消除缓慢,血浆浓度4h较15min降低了78%,而骨骼浓度多数仅降低了50%以下;注射后72h,尿、粪分别排出注入放射性量的73.6%±10.9%和3.2%±1.3%,尿、粪合计排出注入放射性量的76.8%±11,4%;注射后12h,胆汁中累积排出注入放射性的6.64%±1.04%。经分子筛排阻HPLC证实,^125I-rhPTH(1-34)不与大鼠的血浆蛋白发生结合。结论:rhPTH(1-34)在泌尿系统中的分布较高,在脂肪和脑中最低,提示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就全身放射性分布而言,在骨骼中分布较高,提示药物具有一定的靶向性;rhPTH(1-34)主要经尿的形式排泄。  相似文献   
838.
研究了复苏被子植物牛耳草(Boea hygrometrica (Bunge) R.Br.)离体叶片在微弱光强下(3 μmol photons*m-2*s-1)和黑暗中叶黄素循环组分及叶绿素荧光随脱水复水的变化.结果发现:脱水期间随着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量子产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值的降低,微弱光强下的对照叶片玉米黄素含量显著增加,而微弱光强下DTT处理的叶片和黑暗中的叶片都没有玉米黄素的积累.经过3 d复水后,微弱光强下对照叶片的Fv/Fm, ΦPSⅡ, qP 和 NPQ值能完全恢复,但是微弱光强下DTT处理的叶片和黑暗中的叶片其Fv/Fm、ΦPSⅡ、qP 和 NPQ值只有部分恢复.说明脱水的牛耳草离体叶片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活性的恢复明显受到DTT处理和黑暗的影响,因此玉米黄素可能对微弱光强下脱水的牛耳草叶片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39.
孤儿核受体hB1F(NR5A2 ,也称之为LRH 1、CPF或FTF)在胆汁酸合成代谢、乙肝病毒基因和部分肝特异性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理解hB1F激活转录的分子机制 ,对其铰链区潜在的功能结构域进行了分析。利用GAL4 DBD融合的hB1F缺失片段所进行的报告基因分析 ,发现了一个位于铰链区的强烈抑制hB1F反式激活能力的结构域。该结构域核心残基的定点突变导致了hB1F反式激活能力的显著上升 ,而且明显地增强hB1F对乙肝病毒增强子II 核心启动子的转录激活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结构域不存在明显的二级结构 ,但有意思的是 ,其氨基酸序列在核受体FTZ F1亚家族的成员中高度保守 ,且不见于其他蛋白质中。转染分析发现 ,该结构域的抑制活性存在于测试的五个不同细胞株中 ,但抑制的强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半定量RT PCR分析表明 ,与SF 1不同 ,该结构域抑制转录活性的强度与潜在的结合因子DP10 3的表达水平之间没有相关性。共转染实验还表明 ,参与hB1F转录活性调控的辅激活子SRC 1和辅抑制子SMRT与该抑制作用不直接相关。实验结果提示 ,孤儿核受体hB1F转录活性可能存在一种新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40.
低温弱光对黄瓜和菠菜类囊体跨膜质子梯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典型冷敏性植物黄瓜和典型抗冷性植物菠菜为材料 ,研究了 5℃ 1 0 0μmol pho-tons· m-2 · s-1 低温弱光处理对 2种植物的活体和离体叶绿体类囊体耦联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与 5℃黑暗处理相比 ,5℃下弱光 (1 0 0 μmol photons·m-2· s-1 )分别照射黄瓜和菠菜的叶片和离体叶绿体悬浮液 ,都使叶绿体毫秒延迟发光慢相强度以及类囊体耦联度显著降低。表明无论是冷敏性作物黄瓜 ,还是抗冷性植物菠菜 ,低温弱光处理叶片和离体叶绿体悬浮液 ,均可导致类囊体跨膜质子梯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