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2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61.
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atsuc3的PCR鉴定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应用两种植物T-DNA插入突变体PCR鉴定方法,即“三引物法”和“双引物法”对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atsuc3(目的基因两条染色体均发生T-DNA插入的纯合突变体)进行鉴定和比较的结果表明,“三引物法”由于易产生非特异性扩增而无法得到PCR鉴定结果,从而导致鉴定失败;“双引物法”则可避免此种现象,得到可靠、有效的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62.
CO2浓度倍增对城市油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OTC(开顶箱)法模拟未来CO2浓度,于CO2倍增浓度(700 μmol*mol-1)和正常空气CO2浓度(≈350 μmol*mol-1)条件下,测定了沈阳市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针叶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 cycle)主要酶活性动态变化,探讨高浓度CO2对油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60 d)内CO2浓度倍增使油松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与过氧化氢(H2O2)含量减少,而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升高;植株抗氧化能力增强,对活性氧清除能力提高;但长期(70 d以上)CO2浓度倍增处理则可能使试验结果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63.
植物钙结合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植物钙调素蛋白(CaM)、类钙调神经素B亚基蛋白(CBL)、Ca2+依赖蛋白激酶(CDPK)和其他钙结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红条毛肤石鳖齿舌牙齿内磁性纳米物质(Fe3O4)的晶体结构、磁畴及磁晶各向异性等磁学性质.方法:从红条毛肤石鳖齿舌主要横向牙齿中提取出磁性纳米磁性矿物质(Fe3O4),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其外貌及晶体结构,用磁力显微镜观察其磁畴结构,然后利用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SQUID)和磁转矩测量仪测量其磁化曲线,探讨它的磁各向异性.结果:①红条毛肤石鳖齿舌中的磁铁矿为长约几微米、宽约100纳米的长条片壮物质,由尺度约为50纳米的磁铁矿小晶粒及有机物质构成.②小晶粒的[111]方向沿着长条片状物质的长度方向,具有沿着厚度方向的单磁畴结构.③SQUID和磁转矩测量均证明长条片状纳米磁性矿物质的长度方向为易磁化方向.红条毛肤石鳖齿舌中的磁性矿物质与自然界中的磁铁矿具有相同的结构.结论:红条毛肤石鳖齿舌中的磁性物质为具有单畴结构、易磁化方向为[111]方向的Fe3O4晶体.  相似文献   
165.
植物灭鼠剂在青藏高原防治高原鼠兔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分别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和阿坝州若尔盖县应用以蓖麻毒素为主体成分的植物源灭鼠剂进行了野外防治高原鼠兔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4200m的石渠县试验区,1%浓度下防效为77.7%,2%浓度下防效为81.6%;在海拔3500m的若尔盖县试验区,1%浓度下防效达91.1%,2%浓度下防效达93.8%;该植物源灭鼠剂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在千亩级控制试验中,防治高原鼠兔效果达84.0%~93.3%,显示该植物灭鼠剂在防治青藏高原的高原鼠兔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166.
谭文杰  阮力 《病毒学报》2006,22(6):484-487
全球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约为一亿七千万人,我国感染阳性率约为3·2%,HCV感染可导致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肝外淋巴增生性疾病(包括巨球血症及B细胞淋巴瘤等)。成年HCV感染者超过70%的人发展为慢性持续性感染[1-3]。目前常用的抗病毒治疗的有效率不足50%,且费用昂贵[4]。由于HCV免疫应答及逃逸机制尚不十分清楚[5],使HCV疫苗的研制也举步维艰,已有的HCV感染给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据预测未来几十年中国因HC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仍将继续增长,因此必须加速研究HCV感染过程及宿主应答的分子机制,发现新的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靶标,研制…  相似文献   
167.
利用18S和ITS序列揭示8种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鲇鱼(Silurus asot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6种鱼类的18S和两个内转录间隔区(包括全长ITS1-5.8S-ITS2)基因,结合GenBank中双须缺鳍鲇(Kryptopterus bicirrhis)和脂鳍胡鲇(Dinotopterus cunningtoni)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8种鱼18S的长度为1814~1842bp,同源性达97%以上,5.8S均为157bp,同源性也高达99.36%~100%;(2)8种鱼ITS1长度为335~620bp,其中,黄颡鱼的最长,为618~620bp,斑点叉尾的最短,为335~336bp;ITS2长度为265~459bp,其中,脂鳍胡鲇最长,为459bp,斑点叉尾的最短,约为270bp。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29.45%~88.21%,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ITS2序列的同源性为41.59%~94.07%,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3)分别以鲤鱼(Cyprinus carpio)18S和ITS为外群,采用NJ法构建18S、ITS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鲇科与胡鲇科的关系最近,鲿科与这两科关系较远,科与另外3科关系最远。鲿科中属和黄颡鱼属的关系较鳠属更近;胡鲇科的胡鲇属和脂鳍胡鲇属是关系很近的两个属;鲇科的鲇属和缺鳍鲇属是关系较远的两属。  相似文献   
168.
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3年春季,采用样线调查和媒鸟招引,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我国特有珍稀雉类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合RS和GIS分析了在景观水平上对栖息地的选择性,并借助逐步逻辑斯谛回归分析了影响繁殖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的关键尺度和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白云保护站,占区雄性白冠长尾雉在不同栖息地类型中的出现频率不同,出现最多的是混交林,其次是杉木林,随后是松林、灌丛、阔叶林;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内,在115 m尺度和250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均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而到农田的距离是距离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根据回归分析和AICC及ΔAICC值,115 m尺度上栖息地变量对白冠长尾雉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影响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影响白冠长尾雉繁殖期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115 m尺度上针叶林的面积比例和到农田的距离。建议在制定白冠长尾雉栖息地保护策略时,应加强现有适宜栖息地的管理,改善栖息地布局,并从景观尺度上开展针叶林对白冠长尾雉种群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9.
特征选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信息学中。通过重复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方法提取主成分,通过逐次选择在主成分中权重较大的基因,将PLS应用于特征选择中。将这种方法用于对肿瘤基因表达谱数据的特征基因选择中,并用提取的特征基因分类,用8个特征基因进行分类时,能达到92.5%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70.
朱远群  谭双全  阮海林 《蛇志》2010,22(2):116-117,149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4例,3组均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胞二磷胆碱+血栓通静滴,波立维口服;B组在C组基础上予依达拉奉静滴;A组在B组基础上加尤瑞克林静滴。均14天为1疗程。并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A组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及控制脑梗死进展优于B、C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