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81篇 |
免费 | 435篇 |
国内免费 | 1645篇 |
专业分类
55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39篇 |
2022年 | 216篇 |
2021年 | 257篇 |
2020年 | 202篇 |
2019年 | 232篇 |
2018年 | 187篇 |
2017年 | 152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248篇 |
2014年 | 289篇 |
2013年 | 313篇 |
2012年 | 379篇 |
2011年 | 398篇 |
2010年 | 256篇 |
2009年 | 252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63篇 |
2006年 | 260篇 |
2005年 | 213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34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单甲脒农药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3m×1m×1m(V=3m3)含有底泥的模型池塘生态系统中研究单脒农药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晌。规定实验浓度力0、1.5、3.0、6.0和12.0mg/L,每15d加入1次25%单甲脒农药水剂,连续加入4次,实验进行2个多月。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童甲脒农药对水生生物群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浮游生物比较敏感:加药后头几天内,种类、数量及多样性指数下降,浓度越大,影响越明显;大约1周以后,各处理组浮游生物群落逐步得到恢复,实验后期其数量甚至可超过对照水平,但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敏感种类少或消失,耐污种类增加,生物多样性降低。底栖生物比较耐污:处理槽大型水生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有所减少,但其种类和生物量未见明显差异;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也未见明显变化。微生物最耐污,在处理槽水层及沉积物中好氧异养菌数量有所增加,沉积物中厌气菌数量也有增加的趋势。青鱼对单甲脒农药较敏感,在1.5mg/L以下浓度尚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单甲脒农药水剂明显增加水体氮、磷含量,尤其磷酸盐含量高,使水体氮、磷比例失调,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根据综合指标分析,在规定单甲脒盆酸盐浓度<1.5mg/L的实验条件下,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2.
研究表明,0-30cm土层7月氮(N)总储量为479.2g.m^-2,其中主要为有机N,占总N量的98.5%,土壤中的无机N年度变化很大,在2.55-11.3g.m^-2之间,7月无机N储量为7.3g.m^-2,与其它类型草地不同。该类型草地土壤铵态N与硝态N含量有些季节相差不大,有些季节硝态N的含量超过铵态N的含量,铵态N的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硝态N。植物根系吸收利用的无机N约为3.48g.m^-2.a^-1,植物根系向地上每年输送的N量为2.97g.m^-2.a^-1,地上活体向地下转移的N量为1.54g.m^-2.a^-1,植物地上部分每年转为立估凋落物的N量为1.43g.m^-2.a^-1,由立枯凋落物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大于1.08g.m^-2.a^-1,植物根系每年转为土壤有机N的量为1.51g.m^-2.a^-1。 相似文献
93.
河西走廊中部两种荒漠植物根系构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西走廊中部,采用挖掘法挖取红砂和白刺根系,应用拓扑学与分形理论分析了根系构型的特征.结果表明: 2种荒漠植物根系的拓扑指数均较小,根系分支模式均近似为叉状分支结构.红砂和白刺根系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分别为(1.18±0.04)和(1.36±0.06);分形维数、分形丰度与根系平均连接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2种荒漠植物根系的平均连接长度均较大,以扩大植物的有效营养空间,从而适应干旱贫瘠的土壤环境.2种荒漠植物根系分支前的横截面积等于根系分支后的横截面积之和,验证了Leonardo da Vinci法则.对17个根系构型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根系拓扑指数、根系连接数量、逐步分支率和根系直径4个根系构型参数能很好地表示2种荒漠植物根系构型特征. 相似文献
94.
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黑龙江流域火烧迹地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烧迹地信息是研究火灾的重要参数和基础数据,也是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和碳循环扰动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受森林火灾影响较为严重的黑龙江流域为研究区,以MODIS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一个分为两阶段的火烧基地提取算法(即首先设定较为严格的提取条件对最有可能发生火灾的像元——核心像元进行提取,然后设定较为宽松的阈值提取距离核心像元一定范围内的火烧像元),对2000—2011年的火烧迹地信息进行了提取,生成了研究区长时间序列火烧迹地分布图,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选择黑龙江省为典型验证区对算法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算法的整体精度较之以往的算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5.
棉铃虫叉头框蛋白A类似蛋白基因HarmFoxAl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克隆并分析一种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叉头框蛋白A (forkhead box protein A, FoxA)类似蛋白基因HarmFoxAl,探讨2-十三烷酮胁迫下棉铃虫中肠中HarmFoxAl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明确棉铃虫FoxA的功能和参与棉铃虫生长发育的调控通路提供依据。【方法】从棉铃虫幼虫中肠中扩增得到HarmFoxAl的cDNA序列,并对其氨基酸序列和蛋白结构进行分析。将HarmFoxAl的ORF序列连接至pET32a载体并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Transetta菌株,IPTG诱导后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形式,并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通过qPCR检测棉铃虫不同发育阶段(1-6龄幼虫和预蛹),6龄幼虫不同组织(脂肪体、中肠、体壁和头部)以及10 mg/g 2-十三烷酮处理6龄幼虫不同时间后中肠中HarmFoxAl的表达谱。【结果】HarmFoxAl(GenBank登录号:XM021331806)的开放阅读框为669 bp,编码222个氨基酸,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5.03 kD和6.34。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armFoxAl单体蛋白无信号肽、跨膜区和二硫键,核心区域是由4个α螺旋和3个β折叠组成的球状结构。将重组的Transetta (pET32a-HarmFoxAl)菌株用0.5 mmol/L IPTG在25℃条件下诱导5 h,约45 kD的融合蛋白His-HarmFoxAl能以可溶的形式存在于重组菌中,这与预测的分子量(42.8 kD)相一致。发育阶段特异性表达谱表明,HarmFoxAl在棉铃虫1-3龄幼虫期、6龄幼虫期和预蛹期均有表达,且预蛹期的表达量最高。组织表达谱结果表明,该基因在6龄幼虫的脂肪体、中肠和体壁中表达,且脂肪体内的表达量最高,而在头部中不表达。10 mg/g 2-十三烷酮处理棉铃虫6龄幼虫后中肠中HarmFoxAl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但随着时间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升高,处理48 h后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结论】棉铃虫HarmFoxAl在预蛹期和幼虫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2-十三烷酮处理幼虫后HarmFoxAl的表达量急速降低后逐渐升高,推测其在棉铃虫变态发育和解毒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97.
99.
Cre/lox系统可以介导DNA的定点插入和定点删除,可利用其实现转基因动物中"友好位点"的重复利用及标记基因的有效删除.为直观地评估该系统介导的以上两种重组反应的效果,通过标记基因并利用大鼠乳腺癌细胞系SHZ-88进行了模型研究.首先构建了两个载体:a.整合载体pTE-lox2272-DsRed-loxP-GFP-loxP,含有红色荧光标记基因DsRed和绿色荧光标记基因GFP;b.置换载体pT-lox2272-neo-loxP,含有筛选标记基因neo,用以置换DsRed基因.然后,用整合载体转染SHZ-88细胞,并随机挑取了3个同时表达DsRed和GFP的稳定整合细胞克隆.随后用置换载体和Cre表达载体PBS185对以上每个克隆分别进行了3次共转染,通过G418筛选并扩增培养后,总共获得1 070个克隆.通过分析标记基因DsRed和GFP在这些克隆中的表达情况:Cre介导的删除效率为91.1%,定点置换效率为29.3%.最后对部分克隆进行了PCR和DNA印迹鉴定,分子鉴定结果与发光的表型状况一致.这一方法为Cre/lox系统在转基因家畜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