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3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140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981.
本文记述采自贵州省江口县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镇宁县黄果树瀑布的小毛瓢虫属ScymnusKugelann小瓢虫亚属Scymnus(PulluS)Mulsant3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82.
金色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在吉林省长白山,黑龙江省镜泊湖地区采到蝗虫-新种──长白山金色蝗Chrysacrischangbaishanensissp.nov,并附有特征图。  相似文献   
983.
用我室建立的HPLC法测定分化诱导剂,视黄酸(RA)和双丁酰环磷酸腺苷(db-cAMP),及增殖促进剂,佛波醇肉桂酸乙酸酯(PMA)对SMMC-7721人肝癌细胞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V和III(GnT-V,GnT-III)的影响,发现对照细胞在培养5天后GnT-V略见升高。经RA和db-cAMP处理后,可通天降低GnT-V的活力,但不论对照或处理细胞均未测出GnT-III的活力。PMA可增高GnT-V和GnT-III的活力,对GnT-III的增加较GuT-V发生较早亦较强。以上结果和我室报道的RA或db-cAMP减少而PMA增加SMMC-7721细胞表面N-糖链的天线数相符,也和大鼠化学诱发肝癌中GnT-III和V的增高相一致。  相似文献   
984.
节肢动物(arthropod)是动物界中种类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类群,现存110万~120万种。节肢动物毒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及独特的作用机制,其毒素分子能够作用于离子通道、细胞膜、受体和酶等靶点,影响神经、循环、免疫、肌肉等系统,从而进行快速、高效的捕食和防御。本文总结了有毒节肢动物毒素的来源、成分及作用靶点等信息,重点综述了毒素作用机制的分子基础,以及毒素参与的捕食、防御和趋避等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985.
七星瓢虫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组织学、细胞学观察及阶段划分,并与取食人工饲料的瓢虫进行对比。卵母细胞仅出现在幼虫期。蛹期已分化为卵母细胞与营养细胞。成虫期卵子发生可以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卵母细胞营养及卵母细胞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分为9个阶段。第1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2阶段:卵母细胞位于颈区,开始增大,出现了营养索,DNA呈明显的孚尔根正反应。第3阶段:卵母细胞形成卵泡囊并进入生长区,核增大成胚泡。第4阶段:胚泡移至卵质周缘,卵质中RNA丰富,滤泡细胞立方形。第5阶段:胚泡内核仁增大、分枝并释放核仁小体进入卵质。第6阶段:营养索消失,滤泡细胞扁平并出现空位,卵黄形成开始。第7阶段:卵黄球形成逐渐充满卵质,胚泡膜逐渐消失。第8阶段:胚泡消失,滤泡细胞开始分泌卵壳。第9阶段:卵发育完成,经过上皮塞进入输卵管。取食人工饲料瓢虫的卵子发生过程显著缓慢,发育中的卵母细胞致量少,滤泡细胞及卵黄分布均不正常。  相似文献   
986.
上海东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虫区系和生态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首次在欧洲发现原尾虫以来,迄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虽然五大洲均有原尾虫的发现,但有关生态方面的报道却很少见。偶或在土壤昆虫区系研究中涉及一些,往往非常笼统,大多只有一项“原尾目”,连分科的资料也没有。直到今立源太良(Imadate,1973)才做了出色的报道,Tuxen(1978)也发表了在巴西亚马逊河流域调查的情况。  相似文献   
987.
中国的松干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干蚧是在松树枝干上为害的珠蚧科(Margarodidae)、松蚧属(Matsucoccus)的蚧虫。关于我国松干蚧的种类和经济意义,在解放前一无所知。解放后,首先在山东崂山地区发现松干蚧为害严重,才开始进行防治研究。文化大革命以后,群众性的科学实验运动蓬勃发展,对于松干蚧的防治研究通过各地协作,进展很快。我们得到全国松干蚧防治研究协作组的帮助,研究了各地的标本,使我们对于我国松干蚧的种类有了一些了解。现将  相似文献   
988.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技术比较了年青(2—3月龄)和老年(24—26月龄)雄性大鼠下丘脑和血浆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水平及其在睾丸切除(ORDX)和睾丸酮(T)替代下LHRH水平的变化。老年大鼠血浆T水平明显降低,下丘脑LHRH含量亦呈明显下降趋势,但血浆LHRH水平与年青大鼠十分接近。在ORDX和T替代下,两组动物血浆T水平没有明显差别,但老年大鼠下丘脑和血浆LHRH的变化率却不同程度地低于年青大鼠。上述结果提示,老年雄性大鼠下丘脑LHRH神经元系统的负反馈能力明显削弱,这也许是下丘脑-垂体-睾丸轴呈增龄性衰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89.
羟脯氨酸的含量是反映胶原纤维变化的敏感生化指标.本文利用昆明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研究不同能量的595 nm脉冲染料激光对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两组,1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三种能量的激光各照射5次,每次间隔3天,光斑有10%的重叠.照射后测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变化,SPSS进行数据分析. 8 J/cm2、10 J/cm2和12 J/cm2组羟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9% 、50% 和58%(p<0.05),12 J/cm2能量组的效果最好,但他们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表明595nm的脉冲染料激光照射能明显增加皮肤羟脯氨酸的含量,用于非损伤嫩肤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0.
【背景】牛巴氏杆菌病是由血清型(A、B、E)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牛业的重要传染病,病原学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是诊断并防控该病的有效手段。【目的】建立检测血清型(A、B、E)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PCR方法,为临床诊断牛巴氏杆菌病和病原分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参考多杀性巴氏杆菌hyaD-hyaC基因、bcbD基因和ecbJ基因特异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以温度梯度PCR法确定适宜退火温度(Tm);采用棋盘试验优化引物浓度并初步建立多重PCR方法;采用重组质粒标准品及阳性菌株菌液确定其敏感性(最小检测量);以8种常见牛感染病原体[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emolytica)C1655、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C237、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C1597、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3053、都柏林沙门氏菌(Salmonella dublin)C79351、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C1625、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ov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 virus)CAV1546和牛支原体分离株(Mycoplasma bovis)C65-1]核酸样本确定其特异性;制备3批诊断试剂,对敏感性和特异性样品进行批间和批内试验,确定其重复性;运用建立的方法使用3种不同型号的PCR仪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样品,确定其适用性;通过检测临床样本及人工模拟感染样本评价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在Tm为55℃时,3对引物浓度分别为0.25、0.30和0.20μmol/L条件下建立多重PCR方法较优,可以同时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A型(821bp)、血清B型(203bp)和血清E型(363bp);该方法敏感性高,对重组质粒标准品pMD-A、pMD-B和pMD-E检测限分别为43.080、3.710和4.350copies/μL,对阳性菌液最低检出限均为102CFU细菌;其特异性强,仅对血清型(A、B、E)多杀性巴氏杆菌有特异性扩增条带,同时对其他病原体均无扩增条带;该方法重复性良好,批间与批内试验均一致;临床样本及人工模拟感染样本检测结果显示与病原分离鉴定符合率为100%。【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可鉴定不同血清型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多重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