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篇 |
免费 | 44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4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亚致死浓度溴虫腈和毒死蜱对等钳蠊螨生长繁殖和解毒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害虫综合治理中,化学防治对天敌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为缓解这一矛盾,本研究旨在探究溴虫腈和毒死蜱亚致死浓度处理对等钳蠊螨Blattisocius dentriticus生长繁殖及解毒酶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利用药膜法处理2-3日龄等钳蠊螨成螨24 h,测定溴虫腈和毒死蜱的亚致死剂量;测定和比较LC10和LC30剂量这两种药剂处理后F0和F1代的产卵量、产卵期、卵孵化率和雌成螨寿命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通过酶活力分析和RT-PCR分别测定LC10, LC30和LC50剂量下这两种药剂处理后钳蠊螨成螨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溴虫腈和毒死蜱处理24 h对等钳蠊螨成螨的LC50分别为4... 相似文献
92.
内蒙古自治区干旱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带来的环境影响及经济损失,阻碍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合理制定区域规划与管理措施的前提条件。然而,国内目前鲜有以省或自治区为研究区域,以市级行政区域为尺度的自然-社会-经济耦合的干旱脆弱性研究。根据IPCC提出的干旱脆弱性评价模型,选取19个指标,在3个维度上(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对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开展了干旱脆弱性评价。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用综合指数法和系统分类法计算干旱脆弱性指数并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干旱脆弱性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与干旱脆弱性相关性最强的三个指标分别是第一产业GDP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导致盟市干旱脆弱性的主要贡献因素为人口与人力因素和生态与水资源因素。减缓内蒙古自治区干旱脆弱性可以从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和管理,合理规划盟市建设,减少人口的集中分布,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更多的非农牧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金融服务和医疗服务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干旱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4例初诊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分析比较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实验组的差异,并对6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连续动态监测的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变化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年龄分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中CD3 +CD8 + T淋巴细胞百分比、Treg细胞百分比均增加;CD16 +/CD56 +NK细胞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下降;CD3 +T淋巴细胞数量、CD3 +CD4 +淋巴细胞数、CD3 +CD8 +淋巴细胞数量、CD3 -CD19 +淋巴细胞数量、CD16 +/CD56 +NK淋巴细胞数量及CD4 +/CD8 +比值均减少;急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急性白血病未缓解组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首疗程缓解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复发组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持续缓解组以及对照组;对2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动态监测的淋巴细胞亚群发现,化疗缓解的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下降,至第3~6个疗程逐渐接近正常对照,化疗未缓解的患者Treg细胞在化疗过程中逐渐上升或持续大于10%,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复发患者Treg在化疗过程中先下降后明显上升。 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健康人,且伴随免疫功能紊乱,且不同疾病类型、不同的疾病状态免疫紊乱的程度不一,Treg细胞比例可以用来预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及复发,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用药强度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4.
以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GPV)HG5/82株基因组作为PCR反应模板,扩增vp基因3’端长864bp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Simple克隆载体后转化入大肠杆菌TG1。筛选阳性质粒,并通过BamHⅠ和HindⅢ将外源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阳性重组质粒经确证性序列测定,证明外源片断插入到pET-30a的预期位置。将其转入大肠杆菌BL21,经终浓度为0.6mmol/L的IPTG诱导,SDS-PAGE表明外源基因获得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34kDa。将诱导后的工程菌用6mol/L盐酸胍裂解,经超声处理后离心,利用镍离子亲和树脂对裂解产物的上清进行纯化。用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兔抗该融合蛋白的抗血清。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血清与该融合蛋白及亲本病毒的结构蛋白都具有反应性。结合前期工作进展对GPVVP蛋白的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95.
96.
锡金海[Malussikkimensis(Wenz.)Koehne]是我国稀有植物和优良苹果砧木种质资源。本研究探讨了影响锡金海棠离体再生的条件,建立了锡金海棠子叶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子叶再生体系的最佳诱导培养基SC+0.1mg·L-1 NAA+2.0mg·L-1 TDZ,最佳分化培养基SC+0.1mg·L-1 NAA+1.5mg·L-1 TDZ,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SC+2.0mg·L-1 6-BA+0.2mg·L-1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0mg·L-1 IBA。炼苗后,移入珍珠岩、花生壳与草炭(1:1:1)的基质中,20d移栽成活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97.
98.
大熊猫是我国保护最为成功、研究最为深入的珍稀动物之一,可以为其它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研究工作提供参考。20世纪70年代末期借助无线电颈圈,大熊猫的生态学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20年来微卫星标记和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技术的联合使用,将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所有已发表大熊猫微卫星标记的基础上,梳理了微卫星标记在圈养大熊猫亲子鉴定与遗传管理,野生大熊猫个体识别与种群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评估、扩散和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着重介绍了其中29个重要的微卫星标记。同时指出目前微卫星标记的使用存在标记选择不统一、等位基因读数无统一规程等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筛选高血压性心脏病(HHD)的影响因素,建立HHD的预测模型,为HHD的发生提供预警。方法: 选取中国重庆市某医科院校数据研究院平台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主要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筛选HHD的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分别构建Logistics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和极限梯度上升(XGBoost)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60项差异指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18项差异指标(P<0.05)。Logistics模型、RF模型、XGBoost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9、0.983和0.990。结论: 本文建立的3种HHD预测模型结果稳定,其中XGBoost模型对于HHD的发生具有良好的诊断效应。 相似文献
100.
气候变化对邛崃山系大熊猫主食竹和栖息地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大熊猫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根据野外调查的大熊猫活动痕迹点、竹类分布点和主食竹扩散距离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利用植被、地形、气候等因素,在RCP8.5下分析了2050年和2070年邛崃山系大熊猫主食竹分布及栖息地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未来大熊猫适宜生境及主食竹气候适宜区面积均有所减少,到2070年分别减少37.2%和4.7%;(2)未来主食竹分布范围总体向高海拔扩展,但面积持续减少,到2070年分布面积比当前减少8.3%;(3)大熊猫栖息地未来有向高海拔扩张的趋势,在低海拔地区退缩明显,到2070年较当前减少27.2%;但到2070年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加上非栖息地有主食竹分布的面积,较现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大1.5%;(4)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严重的区域是邛崃山系南部以及低海拔地区,其余区域所受影响相对较小;(5)未来需要加强对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区域的监测与保护,特别是邛崃山系中部的大熊猫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