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87篇
  免费   601篇
  国内免费   5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09篇
  2015年   303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282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6篇
  1973年   6篇
  1971年   6篇
  1969年   5篇
  196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甜菜碱是一种季铵型生物碱,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甜菜碱在高等植物体内是一种重要的非毒性渗透调节物质,具有稳定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降低逆境条件下渗透失水对细胞膜、酶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伤害,从而提高植物对各种胁迫因子的抗性.该文对外源甜菜碱以不同的作用方式(灌根、浸种、喷施叶片)作用于逆境(如干旱、盐碱等)条件下的作物并提高作物抗逆性能进行了综述,经过全面系统的讨论,阐明外源甜菜碱提高逆境下作物抗逆的机理,为甜菜碱的农业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目的研究人体肠道内的多形拟杆菌对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方法从人体肠道中提取、分离和鉴定1株多形拟杆菌。建立高能饲料诱发的大鼠肥胖模型,给大鼠灌胃多形拟杆菌菌液,25 d后观察大鼠体重及肠道内多形拟杆菌的数量变化。结果灌胃多形拟杆菌菌液的给药组的大鼠体重与灌胃生理盐水的模型组相比,增长慢(P〈0.05),差异有显著性,且体内拟杆菌数量多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提示多形拟杆菌菌液对肥胖大鼠有一定的减肥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中国苜蓿植物资源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国苜蓿属植物资源、品种资源及利用概况,并对苜蓿植物资源的进一步利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4.
大部分感染都起源于黏膜表面,而黏膜免疫的主要抗体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它能有效地阻断病原体的感染和侵入。SIgA是由1个IgA二聚体、1条J链和1个分泌片(SC)共价结合构成的异源十聚体。IgA和J链由活化B细胞产生,SC则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SIgA分子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极强的抗微生物活性。我们就SIgA合成的相关机制、IgA单体和SIgA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重组SIgA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记贵州关岭生物群中的大型鱼龙Shastasaurus(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关岭三叠纪法郎组瓦窑段除产出大量保存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外,还产出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迄今为止,关岭生物群已报道的中-大型鱼龙类有6属6种,包括邓氏贵州鱼龙(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梁氏关岭鱼龙(Guanlingsaurus liangae)、亚洲杯椎鱼龙(Cymbospondylus asiaticus)、美丽盘江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和卧龙岗卡洛维龙(Callawayia wolonggangense)。一些种属的存在长期以来争议较大,目前多数观点倾向将Cymbospondylus asiaticus和Panjiangsaurus epicharis归并于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将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归并于Guanlingsaurus liangae。Guanlingsaurus以具有较短的吻部和较多的荐前椎数目而与Guizhouichthyosaurus有明显的不同(Maisch et al.,2006)。虽然Maisch et al.(2006)对G.tangae进行了重新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是头部骨骼,有限的头后骨骼信息来自一具未经充分修理的骨架(GNP-d41),一些特征未能清晰揭示。头后骨骼材料的缺乏限制了对该种分类位置的判断(Maisch et al., 2006)。在中、晚三叠世大型鱼龙中,肩带和腰带骨骼的形态、前肢和后肢骨骼的特征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本文通过对关岭生物群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详细研究,对Guizhouichthyosaurus tangae的归属进行了重新修订。研究标本(IVPP V 11853)产于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法郎组瓦窑段。修理后的骨架全长5.2 m,以腹面向上保存,尾部后部以右侧面向上保存。除前、后肢部分残缺外,其他部位均保存完整,肩带骨骼和腰带骨骼均原位保存。头骨背腹向压扁,仅右侧角的上颞骨有部分破损。新材料的头后骨骼特征表明该种应该属于萨斯特鱼龙科(Shastasauridae)的萨斯特鱼龙属(Shastasaurus)。Shastasaurus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晚三叠世大型鱼龙化石属,最初建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hasta地区,包括5个种(Merriam,1895,1902,1908)。由于建立这些种的化石材料均保存不好,尤其是模式种仅建立于几块背椎、背肋和两块耻骨之上,导致有关萨斯特鱼龙属和萨斯特鱼龙科的一些特征定义不明确。后人倾向于将已建立的种进行归并,即将Shastasaurus alexandrae、S.altispinus和S.osmonti划归模式种S.pacificus,将S.careyi另归入Shonisaurus sp.。虽然萨斯特鱼龙类的其他属,如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Pessosaurus等,在加拿大、墨西哥、意大利、瑞士等地的中、晚三叠世地层中被陆续发现和报道,但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材料外,其他地区发现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均未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将G.tangae归入萨斯特鱼龙属主要依据对该种模式标本(Gmr 009)的重新观察和对该种一新材料(IVPP V 11853)头后骨骼的深入研究。两骨架的头后部分尤其是前肢和肩带均表现出与已知的萨斯特鱼龙属各种的极大相似性,具体包括:椎体稍短;颈肋近端双头;尾椎腹侧Y型人字骨发育;锁骨细长,中部向后弯;乌喙骨斧状,中部收缩形成前后缘不对称的"茎";肩胛骨呈宽的镰刀状,前缘强烈外展;肱骨、桡骨、尺骨均较短;肱骨和桡骨前缘具凹缺;桡骨明显大于尺骨,桡骨后缘和尺骨前缘略凹入;相对较大的桡腕骨等。腰带和后肢特征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属差别不大。除头后骨骼特征外,关岭材料的头骨特征也与萨斯特鱼龙属惟一的一个保存有部分头骨骨骼的S.alexandrae的特征大体相符,如具有大的、前后略拉长的眼眶,相对较窄的颊部,横向伸展的鼻骨和额骨的接触面,颞孔稍小于眼眶等。同时,通过与萨斯特鱼龙类其他各属化石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一些研究者认为萨斯特鱼龙属的荐前椎数目在55个左右,且指(趾)骨为3指(趾),但鉴于已经发现同属于萨斯特鱼龙类的Shonisaurus、Besanosaurus、Metashastasaurus等属或者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或者指(趾)骨为4指(趾),同时迄今为止尚无完整的萨斯特鱼龙属的化石标本被发现,有关其荐前椎数目和指(趾)骨列数仅是推测,因此基于中国贵州关岭的标本,本文认为萨斯特鱼龙属很可能具有超过60的荐前椎数,同时指骨(趾骨)是4指(趾)。在观察和对比了众多产于关岭的大型鱼龙骨骼化石的基础上,将邓氏贵州鱼龙、亚洲杯椎鱼龙和美丽盘江龙重新厘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并对该种的头后骨骼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这是萨斯特鱼龙属的分子第一次在中国被确认,为了解该属鉴定特征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8.
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氧调节蛋白150(ORP150)是与肝细胞癌相关的糖蛋白.进一步研究了ORP150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免疫印迹、细胞免疫化学和定量PCR分别在蛋白质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了ORP150的表达.运用RNA干扰技术检测了其对凋亡和肝细胞癌侵袭性的影响.发现:无论是蛋白质水平还是mRNA水平,与正常肝细胞相比,ORP150在肝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经RNA干扰后,肝细胞癌的凋亡明显增加,但肿瘤细胞的侵袭性无改变.肝细胞癌中,ORP150表达上调,它可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而促进其生长.ORP150有可能成为肝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99.
Emerging evidences show that CD2-associated protein (CD2AP) is involved in podocyte injury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proteinuria. However, the exact molecular mechanism by which CD2AP exerts its biological function is elusive. We knocked down CD2AP gene by target siRNA in conditionally immortalized mouse podocytes, which showed lowered cell adhesion and spreading ability (P < 0.05). At the same time, cell cycle was arrested in G2/M phase (P < 0.05), and pathologic nuclear division could easily be seen in CD2AP siRNA-transfected podocytes. The proliferation of podocytes were also inhibited significantly by CD2AP siRNA transfection (P < 0.05). Further study revealed disordered distributions of F-actin, as well as lowered nephrin expression and phosphorylation in podocytes.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CD2AP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normal function of podocytes and lowered CD2AP causes podocyte injury by disrupting the cytoskeleton and disturbing the nephrin-CD2AP signaling pathway.  相似文献   
1000.
The tetrameric GINS complex, consisting of Sld5-Psf1-Psf2-Psf3,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initiation and elongation steps of eukaryotic DNA replication, although its biochemical function is unclear.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 of GINS in fission yeast, using fusion of Psf1 and Psf2 subunits to a steroid hormone-binding domain (HBD) to make GINS function conditional on the presence of β-estradiol. We show that inactivation of Psf1-HBD causes a tight but rapidly reversible DNA replication arrest phenotype. Inactivation of Psf2-HBD similarly blocks premeiotic DNA replication and leads to loss of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another GINS subunit, Psf3. Inactivation of GINS has distinct effects on the replication origin association and chromatin binding of two of the replicative DNA polymerases. Inactivation of Psf1 leads to loss of chromatin binding of DNA polymerase ε, and Cdc45 is similarly affected. In contrast, chromatin association of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DNA polymerase α is not affected by defective GINS function. We suggest that GINS functions in a pathway that involves Cdc45 and is necessary for DNA polymerase ε chromatin binding, but that a separate pathway sets up the chromatin association of DNA polymerase 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