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19篇 |
免费 | 763篇 |
国内免费 | 3075篇 |
专业分类
92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325篇 |
2020年 | 291篇 |
2019年 | 318篇 |
2018年 | 218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195篇 |
2015年 | 291篇 |
2014年 | 475篇 |
2013年 | 395篇 |
2012年 | 530篇 |
2011年 | 549篇 |
2010年 | 489篇 |
2009年 | 444篇 |
2008年 | 501篇 |
2007年 | 473篇 |
2006年 | 507篇 |
2005年 | 427篇 |
2004年 | 337篇 |
2003年 | 298篇 |
2002年 | 288篇 |
2001年 | 277篇 |
2000年 | 242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57年 | 8篇 |
1954年 | 4篇 |
1951年 | 6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一种基于单分子纳米操纵的有序化测序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但由于现有测序技术的限制,大部分复杂基因组还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缺口.缺口的填补以及对其他重复序列区域的测序迫切需要全新的思路和技术.基于在DNA单分子定位切割和拾取方面的实验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纳米操纵技术的单分子有序化测序策略.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和策略是可行的,有助于解决目前测序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42.
43.
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缺氧诱导因子-2(HIF-2)是细胞应对缺氧时关键的转录因子,在生物体生理及病理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HIF由一个α亚基和一个β亚基组成二聚体。在蛋白水平上,HIF的稳定性及转录活性受到多种机制的调控,除为人所熟知的O2/PHDs/pVHL降解途径及FIH-1羟基化作用外,分别针对HIF-1α和HIF-2α的特异性调控机制也相继被报道。从HIF-1α和HIF-2α的蛋白结构、稳定性调控、转录激活功能以及两者在细胞代谢、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等方面对两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4.
’教学型’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工作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针对以上现实,本文指出了"教学型高校"加大科研力度的必要性,并就目前的科研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①教学与科研不是独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加大’教学型’高校的科研力度可以达到教学、科研的互利双赢。科研应该逐渐成为’教学型高校’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②重视科研也是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围绕教学进行的评估、教改等各项举措,也应该从加大科研力度的角度进行:教师有了科研工作,自然需要学生参与;而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仅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最好培养,更将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听课效率。③改善’教学型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可从设立研究型教师岗位和减少行政指令性活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5.
46.
以不结球白菜抗小菜蛾材料508为母本(P1)、以感虫材料114为父本(P2)构建了包括P1、P2、F1、F2、BC1P1和BC1P2的6个世代群体,通过人工网室鏊定各世代群体的抗虫性,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析法分析了不结球白菜抗虫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在508×114组合中,感虫对抗虫表现部分显性,抗虫性遗传符合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在BC1P1、BC1P2和F2群体中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7.21%、25.87%和76.05%,为有效利用抗虫资源和挖掘抗虫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探讨了因子和巢式交配设计群体近交率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这两种交配设计群体结构本身并不导致基近交率累积的差异。在育种选择情况下因子交配设计比巢式设计群体的近交率上升慢,而在完全随机留种和限制随机种情形这两种酱地群体近交率的影响没有差异,但在交配设计情况下,限制随机留种比完全随机留有有交地控制群体近交率的提高。这一结果显示,在动物的家畜遗传留种比完全随机留各 效地控制群体近交率的提高。这一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48.
家蚕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分子标记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蚕分子育种计划(International Silkworm Project)是Rhode Island大学的M.R.Goldsmith在1991年提出来的,也叫基因标记育种计划[1].该计划主要包括两步工作:第一步是制作蚕的分子基因图, 第二步是数量性状定位分析(简称QTL分析,也叫数量性状定位作图:QTL Mapping).最后利用分子标记直接在DNA水平进行重要经济性状(数量性状)的选择、固定,即实施"分子育种",用很短时间育成兼具高抗、强健、丝多、质优、易繁等特性的新蚕品种,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9.
生物组织光散射等效颗粒模型及Mie相函数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生物组织的散射特性,将其从散射效果上等效为离散的球形散射体的集合,结合经典的Mie散射理论对生物组织散射相函数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Mie散射相函数能够描述生物组织后向(大角度)散射光强振荡特性与等效粒径的对应关系,可为基于后向散射光的无创伤或微创伤诊疗提供理论依据;Mie散射相函数能够解释生物组织散射光空间分布与波长的相关性,为医学诊疗上入射光波长选择提供参考;合理选择集群散射体粒度分布参数,可实现对复杂生物组织散射相函数的精确描述。 相似文献
50.
五味子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Schisandracea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xa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rimitive angiosperms due to its basal position in the recent cladograms of the angiosperm based both on several gene sequences an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but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family are still unresolved. The sequences of nrDNA ITS region of 15 species representing four sections of Schisandra Michx., two sections of Kadsura Kaempf. ex Juss. and one outgroup, Illicium fargesii Finet et Gagnep.,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phylogeny of Schisandraceae. Fourteen most parsimonious trees (Length=259, CI=0.934 and RI=0.889) were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with I.fargesii as the outgroup. In the consensus tree, the genus Schisandra was found to be divided into three clades. Sect. Pleiostema formed a clade together with sect. Maximowiczia, sect. Sphaerostema was weakly supported to be the sister group of a clade comprising S. bicolor var. tuberculata and Kadsura species. In particular, S. bicolor var. tuberculata, a species of sect. Schisandra, was nested within Kadsura. It seems from this result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that Schisandra might not be a monophyletic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molecular phylogeny, both elongated hypocarpium and deciduous habit originated independently at least twice in the Schisandraceae, and therefore, the value of the presen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u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family Schisandraceae should be reevaluat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