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有机染料已成为中国地表环境中重要的一大类有机污染物.采用水培和土培两种微宇宙生态试验方法,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该化合物BCF为252.1~409.4根据这一数值和有关评判依据,可知一般生物体对该有机染料具有中等水平的富集能力,各试验作物地下部分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比地上部分至少超出10倍,尤其以根部作为食物的萝卜更为明显从土壤-作物系统的完整性进行比较和以地上籽实为粮食的作物来看,各作物及其不同部位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浓度大致为大豆(棕壤)>小麦(褐土)>水稻(水稻土),根>茎秆>叶>籽实(不含壳);而从这些作物在其籽实中积累活性X-3B红染料来看,以累积量为最低的水稻籽实中的最大浓度也可达到23.33μg·lg-1.可见,该有机染料对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2.
活性X—3B红染料的生物富集因子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有机染料已成为中国地表环境中重要的一大类有机污染物,采用水培和土壤两种微宇宙生态试验方法,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该化合物BCF为252.1-409.4,根据这一数值和有关评判依据,可知一般生物体对该有机染料具有中等水平的富集能力,各试验作物地下部分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比地上部分至少超出10倍,尤其以根部作为食物的萝卡更为明显,从土壤-作物系统的完整性进行了比较和以地上籽实为粮食的作物来看,各作物及其不同部位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浓度大致为大豆(棕壤)>小麦(褐土)>水稻(水稻土),根>>茎秆>叶>籽实(不含壳);而从这些作物在其籽实中积累活性X-3B红染料来看,以累积量为最低的水稻籽实中的最大浓度也可达到23.33μg.kg^-1,可见,该有机染料对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3.
Yi M  Yu Q 《Genetika》2002,38(11):1480-1484
Human sex chromosome-specific probes were hybridized to metaphase spreads of three fish species, Monopterus albus Zuiew, Danio rerio and Mastacembelus aculeatus Basilewsky, to reveal evolutionary conservation of sex chromosomal segments between distantly related species of vertebrates. The human X chromosomal paint disclosed 4, 8, and 6 conserved syntenic segments in the karyotypes of the three fish specie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cattered in several pairs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s. But no conserved segment was identified in our experiments when the human Y chromosomal probes were used. The evolution of the X chromosome of vertebrat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4.
乙草胺对东北黑土铅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清洁黑土和污染黑土的形态分级分析和黑土铅对乙草胺的响应实验,对东北黑土铅形态及其乙草胺使用的生物有效性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洁和污染黑土中的铅均主要以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铅和残渣态铅这2种生物有效性低的形态为主,而水溶态铅和可交换态铅这2种具生物学活性的铅含量则相对较低.与清洁黑土相比,污染黑土中具生物学活性的铅含量所占总铅含量的比例有所上升.随着农业活动中施入高剂量的乙草胺这一除草剂,黑土中具生物学活性的水溶态和可交换态铅的含量则大幅上升.据分析,其原因是铅在与乙草胺交互作用过程中来自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铅释放对有效态铅的贡献.  相似文献   
45.
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启星  孙铁珩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0):1698-1702
为了促进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与学科建设并在今后国家层面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一些具有开端意义的工作与早期研究,并对其学科定义与内涵的发展和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的进展给予了追踪,进而就该学科的主要任务和主体研究内容以及今后进一步发展进行了阐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46.
不同除草剂用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对施用不同剂量除草剂丁草胺和农得时的稻田处理研究表明,该配方在常量和倍量下能够较好防除沈阳地区稻田杂草,药后35d对杂草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80%和90%以上,但对水稻株高和分蘖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杂草一定程度表现出抗性;在不施用除草剂和施用半量除草剂的情况下,杂草竞争使水稻在株高和分蘖等方面部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水稻产量分别下降36.01%和54.80%,主要是因为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的减少;除草剂狭义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47.
磁处理土壤对油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室外盆栽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磁处理土壤对油菜(Brassica napus)幼苗硝酸还原配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mT磁处理土壤可提高油菜幼苗硝酸还原配活性10.76%,300mT和100mT处理均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1.05%以上,根系活力增加26.40%.生物量增加,地上部鲜重以3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28%,地下部的鲜重以2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17%,根冠比降低10.00%,说明土壤健康质量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8.
石油污灌渠底泥生态毒性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底泥样品采自沈阳东部石油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进行了重金属Cu、Zn、Pb、Cd、矿物油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底泥均有污染物积累.矿物油含量为408~118 300 mg·kg-1,Cu为17.83~78.53 mg·kg-1,Zn为35.76~155.16 mg·kg-1,Pb为8.50~31.03 mg·kg-1,Cd为0.1 mg·kg-1~1.0mg·kg-1.底泥对高等植物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或刺激效应,对蚯蚓有急性致死及慢性亚致死效应.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9.81%~93.8%,蚯蚓14d死亡率最大值为100%.蚯蚓14d和28d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36.6%~6.08%和-40.4%~6.1%.研究表明,长期石油污水灌溉导致河道底泥中污染物的积累和较强生态毒性.  相似文献   
49.
中性环境中铝盐絮凝剂对典型作物的生态毒性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凯松  周启星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173-2177
采用种子发芽和根伸长抑制的陆生生态毒理方法,在中性条件(pH=7.0)下对铝盐絮凝剂(AlCl3)的生态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Cl3溶液在pH=7.0时,与其酸性条件(pH=4.0)相比对萝卜、白菜和小麦等受试作物种子发芽和根伸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发芽抑制率和根伸长抑制率与铝浓度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尽管在酸性条件下AlCl3对白菜和小麦根伸长抑制效应比相同浓度中性条件更为强烈,但对萝卜根伸长的抑制程度在相同铝浓度条件下则是pH=7.0时明显大于pH=4.0时,在低浓度时萝卜发芽抑制率也是中性条件明显高于酸性条件.同时,铝盐在中性条件下对萝卜、白菜的发芽和根伸长产生明显抑制效应的起始浓度低于酸性条件(<2.0 mg·L-1).  相似文献   
50.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化学固定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化学固定修复是通过添加不同外源物质固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达到降低重金属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操作方便和效果快速,使其在污染土壤治理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对于耕作土壤中的面源污染.许多具有俘获土壤中重金属离子能力的自然物质和工业副产品如磷矿石、泥炭土、石灰和有机肥等都可用在实地的固定修复中.采用实验室评价和实地应用评价,一方面可以评估这些固定物质在土壤中对重金属离子的固定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评估重金属的溶出、释放和生物毒性等生态风险.本文对原位修复过程中采用的不同固定物质的来源和分类进行了概述,对化学固定过程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固定修复应用过程中的实验室评价和实地应用评价方法,分析了化学固定修复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