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8篇
  免费   819篇
  国内免费   146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513篇
  2020年   382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385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436篇
  2015年   646篇
  2014年   744篇
  2013年   839篇
  2012年   960篇
  2011年   1221篇
  2010年   824篇
  2009年   563篇
  2008年   605篇
  2007年   534篇
  2006年   425篇
  2005年   578篇
  2004年   830篇
  2003年   534篇
  2002年   374篇
  2001年   347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207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367篇
  1992年   299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98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7年   8篇
  1962年   7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21篇
  1955年   13篇
  194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纯化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用于大规模生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重组动物细胞及其培养工艺。从重组tPA的大规模、快速纯化的角度考虑,对tPA的纯化制备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972.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3197A(3A)在常温条件下是不育的(Figs.11&2),经热激(45℃)诱导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育性(Figs.13&4),为研究其不育机理提供了线索。热激2h后,3A中即可产生一类线粒体热激蛋白(HSPs)。其中,分子量为70kD的HSP70含量最高,也最为稳定。不过,3A中HSPs的稳定性弱于保持系3197B(3B)(Fig.2,Panels1~4)。放线菌素D抑制HSPs的合成,而氯霉素无此作用(Fig.2,Panels5&6),表明:HSPs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再跨膜转运到线粒体中的。3A幼穗经热激后,线粒体的总蛋白量猛增了2.7倍(Fig.3),达到3B的水平,育性亦变为可育的。Fig.4表明:HSP70反义链cDNA(R1)能进入到3B花药细胞中,并与靶RNA(HSC70mRNA)结合,而对照、正义链cDNA(D)链无此反应。由此、再增加一个通用保守序列的反义链cDNA(R2)、共两个探针(R1、R2),可以检测到:3A在常温下没有能力合成HSC70mRNA(Fig.5),而在热激条件下,转变为有能力(Fig.6)。启示:3A在热激条件下由不育转变为可育  相似文献   
973.
离子注入技术是将某种元素的原子进行电离,并使其在电场中加速,在获得较高的速度后射入固体材料表面。在离子注入过程中,被电离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运动,离子靠着本身获得的动能进入基体表面,在表层中运动的离子与基体原子作用损失能量后在一定的位置停留下来。该技术自60年代问世以来,主要用于材料改性等方面。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开始将其用于农作物育种方面的研究,大大拓宽了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领域。所用实验材料的基因及表现型见Tab3,我们将氢离子(E=35MeV)注入处于胚胎发育后期的家蚕卵内(Tab1),观察其对家蚕形态及遗传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家蚕胚胎发育的已4期注入氢离子,其半致死剂量LD50为1x1010~1x1011cm2这一区间之内;当剂量达到1x1012cm2时,已全部致死(Fig.1&Tab.2);(2)注入氢离子能够使家蚕在第1腹节上产生褐斑(Fig.2)的频率增高。并首次观察到因注入氢离子而导致家蚕出现非成对的褐斑(Fig.3&Tab.4)。(3)在氢离子注入剂量为1x1010cm2时,能够诱变产生大量的嵌合体家蚕,并且诱变频率高达38.5%(Fig.4&Tab.5),这样高的  相似文献   
974.
细胞粘附分子(CAM)可介导细胞间及细胞与间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传导信息,参与机体胚胎发育、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及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是主要的CAM分子之一,可表达于活化的细胞,内皮细胞等。人膜是母体与胚胎滋养层直接接触的特殊组织、已发现蜕膜细胞在着床过程中参与了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但对着床期ICAM1在蜕膜细胞表达的动态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角度、着床过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及子宫内膜/蜕膜(EC/DC)细胞ICAM1的不同表达特点进行了动态观察和对比性分析。结果发现,ICAM1在着床期PBLC及EC/DC中的表达均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Tab.1;Figs.1&2)。ICAM1在PBLC中的表达于妊娠第一天(D1)即开始降低,D2降至最低;与此不同,ICAM1在EC/DC中的表达于D2开始降低,D4降至最低,D5开始恢复,但尚未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ICAM1在蜕膜局部的表达调节方式不同于外周血;ICAM1表达阳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蜕膜细胞均代表着活化的功能性细胞,这些细胞表面ICAM  相似文献   
975.
分离提取树(treeshrew,TS)肝组织mRNA,以此为模板,反转录构建了TS肝组织cDNA文库。利用制备的兔抗TS载脂蛋白CI多抗血清为探针筛选该文库,获得两个阳性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表明:两个克隆均为TSapoCIcDNA基因。大的克隆由380个核苷酸构成,包括21bp、95bp组成的5′和3′非编码区,264bp组成的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架,编码88个氨基酸的apoCI前体,含26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和62肽的成熟蛋白。其成熟肽长度与大鼠、小鼠和狗的相应结构一致,但较人和狒狒apoCI的成熟肽多5个氨基酸。并对其功能域进行了初步预测。RNA印迹显示TSapoCImRNA不仅主要在肝组织表达;而且不同于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亦可少量在小肠表达。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SapoCI基因组结构、功能和体外表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76.
977.
Fluorescent protein (FP) has enabled the analysis of biomolecular interactions in living cells, and 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 represents one of the newly developed imaging technologies to directly visualiz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ing cells. Although 10 different FPs that cover a broad range of spectra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support BiFC, only Cerulean (cyan FP variant), Citrine and Venus (yellow FP variants)-based BiFC systems can be used under 37 °C physiological temperature. The sensitivity of two mRFP-based red BiFC systems to higher temperatures (i.e., 37 °C) limits their applications in most mammalian cell-based studies. Here we report that mLumin, a newly isolated far-red fluorescent protein variant of mKate with an emission maximum of 621 nm, enables BiFC analysi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at 37 °C in living mammalian cells. Furthermore, the combination of mLumin with Cerulean- and Venus-based BiFC systems allows for simultaneous visualization of three pair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the same cell. The mLumin-based BiFC system will facilitate simultaneous visualization of multipl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ing cells and offer the potential to visualize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living animals.  相似文献   
978.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 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前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地区,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保护空缺,进而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与海南。(2)热点网格的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80.50%的物种),29个(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51.20%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向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该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潜在分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979.
为探明鄂西南地区野生荚蒾属(Viburnum)植物的种群数量特征及区域分布状况,并揭示宜昌荚蒾(V.erosum)、桦叶荚蒾(V.betulifolium)、合轴荚蒾(V.sympodiale)、茶荚蒾(V.setigerum)、荚蒾(V.dilatatum)5种荚蒾属植物种群的生存现状及发展趋势,在鄂西南金子山国有林场、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布设27 hm2固定动态监测样地对荚蒾属植物进行调查,通过对5种荚蒾属植物种群进行年龄结构、动态量化分析和静态生命表以及相关曲线等研究,探讨荚蒾属植物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及未来发展潜力。结果表明:(1)鄂西南荚蒾属植物在分布区域及种群数量大小上均存在明显差异。(2)种群结构与动态分析显示,5种荚蒾属植物种群年龄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型,幼龄阶段种群个体数量较多,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但对外界干扰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3)静态生命表显示,5种荚蒾属植物存活量均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单调递减;消失率与死亡率曲线变化趋势相似,但不同植物消失率与死亡率曲线波动具有差异性;种群存活曲线均趋近于Deevey-Ⅱ型。(4)4...  相似文献   
9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