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54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吉林省库蠓一新种(双翅目:蠓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述采自吉林省安图县长白山区的库蠓一新种,长白库蒙。对新种雌蠓形态作了描述,并与其近似种的鉴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找降血胆固醇药物,我们对十余种雌酮衍生物在大鼠中进行了筛选。初筛中发现16,17-吡唑雌酮(16,17-PES)降血胆固醇作用比较明显,而对动物体重影响不大。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表明,16,17-PES 无论经口服或注射给药都能显著降低膳食性高血脂症大鼠的血胆固醇,β-脂蛋白及β-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在雄鼠中,16,17-PES 皮下给药的降血脂作用与同等剂量雌酮的作用相当;而在雌鼠中,16-17-PES 皮下注射的效果却比雌酮强。在控制大鼠每日摄入等量饲料的情况下,16,17-PES 仍可显著降低血液和肝脏总胆固醇含量。16,17-PES 口服或肌肉注射给药的雌激素活性分别约相当于雌酮的1/3或1/15。长期注射小剂量的16,17-PES,对大鼠及犬的一般活动、食量、体重、血相,肝及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总的说来,16,17-PES 是一种对大鼠有明显降高血脂作用而雌激素活性和毒性均较微弱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正常大鼠肾脏细胞溶酶体膜的构成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酶体是细胞内对其吞噬之物质溶解及消化之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细胞自噬作用的主要细胞器。为了进一步了解此细胞器的功能与结构,我们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通过5种针对大鼠肝细胞溶酶体膜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大鼠正常肾脏细胞溶酶体膜蛋白进行了标记,并通过NH_4Cl溶液对溶酶体作了膜膨胀处理,结果显示:(1)细胞内溶酶体膜蛋白是由多种蛋白所构成,其各种蛋白的含量是不同的;(2)所有溶酶体膜蛋白均表达于该细胞器之表面;(3)NH_4Cl溶液能有效地使溶酶体扩张,这将有和于进一步研究溶酶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Treatment of normal mice with a mAb to CD4 (GK1.5) was explored as a means of inhibiting the antibody response to an immunotoxin. Three days of pretreatment with 200 micrograms of GK1.5 completely abrogated the primary antibody response to a 3-micrograms dose of a mutant diphtheria toxin conjugated to an anti-transferrin receptor antibody. The same dose and schedule of anti-CD4 antibody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delayed, but did not prevent, the anamnestic antitoxin response in animals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primed to the immunotoxin. Three daily injections of anti-CD4 antibodies followed by weekly doses of immunotoxin resulted in a 3-wk del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titoxin antibodies, and the kinetics of the antitoxin response correlated with the kinetics of recovery of CD4+ T cells in the spleen and lymph nodes. The antitoxin response to repeated doses of immunotoxin was completely abrogated when anti-CD4 antibodies were given every 2 wk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immunotoxin treatment. Thus, transient depletion of Th cells during treatment can block the immune response to an immunotoxin.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tolerance induction with this regimen.  相似文献   
15.
16.
当前因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SARS-CoV-2感染性强,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尽管各种各样的治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临床前试验中对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而受到了广泛地关注。MSC可能利用分化潜能诱导分化成功能性肺样细胞、免疫调节与免疫细胞互作、抑制炎症来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分泌、迁移和归巢靶向损伤肺部、抗病毒作用来减少肺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复制、产生细胞外囊泡来修复受损的组织,进而使COVID-19患者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缓解并达到治疗COVID-19的目的。综合讨论了COVID-19的基本特征和当前主要治疗手段,同时总结了MSC在COVID-19中的临床研究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探讨了MSC治疗COVID-19的应用前景,为MSC在COVID-19中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肖迪  刘轶  李开隆  郑密  曲冠证 《植物研究》2020,40(4):593-601
克隆小黑杨HD-ZIP家族基因PsnHB13,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过表达载体构建、烟草的遗传转化。结果表明小黑杨PsnHB13基因cDNA全长870 bp,编码289个氨基酸。成功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ROKⅡ-PsnHB13,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将外源基因转入野生型烟草。检测结果显示PsnHB13已成功整合入烟草基因组中,并在mRNA水平表达。通过观察转基因烟草的生长,发现过表达PsnHB13基因的烟草与野生型相比出现叶面积变小、叶型变长,根系生长缓慢,花朵变小等明显表型。说明PsnHB13基因主要对烟草叶片、根系及花的生长发育起到负调控作用。本文为研究PsnHB13基因对杨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人们对小檗属植物刺的来源存在不同见解,本研究通过实体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以紫叶小檗为代表研究小檗属植物刺的形态和发生,结果表明,紫叶小檗的刺均为叶刺,而非茎刺,明确了小檗属的刺为叶的变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脏右向左分流(RLS)对偏头痛患者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影响,并研究RLS分级与头痛强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16例作为偏头痛组,选择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216例偏头痛患者根据有无RLS分为有RLS偏头痛组(127例)和无RLS偏头痛组(89例)。有RLS偏头痛患者根据RLS分级将其分为大分流组(n=51)、中分流组(n=11)和小分流组(n=65)。观察对照组与偏头痛组RLS情况,比较有RLS偏头痛组和无RLS偏头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比较大分流组、中分流组和小分流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偏头痛患者产生RLS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与偏头痛组小分流、中分流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偏头痛组大分流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RLS偏头痛组患者的视觉先兆、感觉先兆的比例均大于无RLS偏头痛组,头痛初始年龄均小于无RLS偏头痛组,头痛强度均高于无RLS偏头痛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运动先兆、遗传、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RLS分级的偏头痛患者的视觉先兆、感觉先兆、头痛初始年龄、头痛强度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觉先兆、感觉先兆、头痛初始年龄是偏头痛患者产生RL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偏头痛发病年龄较小或有视觉先兆、感觉先兆可能提示偏头痛患者伴有RLS,RLS分级与头痛强度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小兴安岭地区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红松林两种林型下树倒林隙内丘坑微立地类型(丘顶和坑底)土壤微团聚体组成及其分形特征。结果表明: 两种林型的土壤微团聚体0.25~2 mm和0.05~0.25 mm粒级含量较高,分别为25.7%~50.7%和27.0%~42.8%,<0.002 mm粒级含量最小,为4.4%~8.9%。在两种林型的树倒林隙内,坑底和丘顶的土壤容重较大,且丘顶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坑底。阔叶红松林树倒林隙内丘顶和坑底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云冷杉红松林。<0.002 mm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无相关性,0.25~2 mm和0.002~0.02 mm土壤微团聚体分别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通气度、有机质、全磷、全氮和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整体来看,阔叶红松林的土壤分形维数(D)和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组成比例(PCM)大于云冷杉红松林。两种林型下,丘顶和坑底的土壤特征微团聚体粒级比值(RMD)均增高。土壤D和PCM与各土壤理化性质均无显著相关性,土壤RMD与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容重和通气度呈显著负相关。丘顶和坑底微立地的形成会导致土壤较大粒级微团聚体减少,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土壤D和PCM增加,RMD显著增加;土壤RMD可作为定量化描述不同林型下丘坑微立地内土壤理化性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