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9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560篇
  178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通过设计可以引发特定mRNA进行转录的特异引物,采用了一种新的原位反转录的方法检测mRNA,这种原位反转录的方法是把原位杂交和反转录进行有机结合的结果,其实用性能和关键步骤都已进行优化。研究表明,只要设立合适的对照原位反转录方法, 检测mRNA的灵敏度高、假阴性和假阳性率低。用这种方法对一个属于AGL2亚组的水稻(Oryza sativa L.)的MADS-盒基因M79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从营养到生殖的各个发育阶段,M79均有表达,与平行进行的传统原位杂交的方法得到的结果类似。相对而言,原位反转录法耗时短、容易操作,可以成为一种可靠的原位定位mRNA的基本技术。  相似文献   
112.
沙漠化是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科学合理的治沙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风沙侵害,有助于植被-土壤系统的重建与恢复。多年来,治沙措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时间梯度下某种给定措施对植物群落及土壤的影响方面,对于同一时间段内不同类型措施产生的生态惠益尚缺乏足够认识。鉴于此,以流动沙地丘间地为对照,选取围栏封育+麦草沙障(Ge+Ws)、麦草沙障+人工梭梭(Ws+H)和尼龙沙障+人工梭梭(Nn+H)3种不同的治沙措施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学调查与土壤因子测定,研究了不同治沙措施影响下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并对各措施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植被方面,3种治沙措施影响下草本层和灌木层群落数量特征均呈增加趋势,其中Ge+Ws草本层恢复效果较佳,Ws+H和Nn+H灌木层恢复程度更明显;土壤方面,伴随植物群落的恢复,3种治沙措施均能大幅改善土壤全碳、全氮、有机质等主要养分,但同时对土壤水分带来负面效应,Ge+Ws、Ws+H及Nn+H的表层土壤含水量依次减少了37.99%、 31.37%和35.94%。(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治沙措施通过直接影响灌木和草本群落...  相似文献   
113.
癌症高表达蛋白--Hec1在纺锤体组装检查点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颖  刘炳亚 《生命科学》2004,16(5):275-279
细胞增殖依赖于细胞分裂前染色体的复制及随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到达两极。纺锤体组装检查点具有确保染色体信息传递保真性的作用,检查点的缺失可能导致染色体的分离异常和肿瘤形成。癌症高表达蛋白(Hec1)通过与调控G2/M期的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而在染色体的分离中发挥重要作用。Hec1与Nuf2的复合物,在G2/M期与动粒相结合,Hec1的缺失将导致严重的染色体分离错误。Hec1具有召集Mps1和Mad1/Mad2复合物结合到动粒上的作用,这种结合可以激活纺锤体组装检查点途径中非常重要的APCCdc20途径。但是Hec1、Mps1、Mad1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仍未明了。Hec1还可以通过与26S蛋白酶复合物的不同亚基结合调控其功能。Hec1是一种丝氨酸磷酸化蛋白,其磷酸化是由Nek2在G2/M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4.
为研究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和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将瑞氏木霉内切葡聚糖酶Ⅰ(endoglucanaseⅠ,EGⅠ)和其吸附结构域(cellulose-binding domains,CBD)的基因经PCR扩增后,连接到载体pCANTAB5E上,构建成噬菌粒展示载体pCANTAB5E-egⅠ和pCANTAB5E-egⅠ-cbd。将这些噬菌体展示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TGⅠ中,在辅助噬菌体M13KO7的帮助下得到重组噬菌体。用ELISA和Somogyi方法分别测定了EGⅠ及其CBD的表面展示噬菌体对纤维素的亲和性和EGⅠ的CMC活性,结果显示EGⅠ及其CBD已功能展示于噬菌体表面。该系统的成功构建为今后利用噬菌体展示的方法进行纤维素酶的酶分子改造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SH-SY5Y细胞胞内钙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单细胞显微荧光测量技术测量了单个SH—SY5Y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首次报道了SH—SY5Y细胞内存在毒蕈碱敏感而非咖啡因敏感的钙库,并研究了它的动力学特征。N ̄ ̄C ̄hetwMadUgh*TOwhomCb ̄pondeneeshouldbe ̄.  相似文献   
116.
目的为提高小鼠休眠胚胎的制备效率,尝试用超数排卵方法获取小鼠休眠胚胎。方法超排小鼠在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后,按照是否注射抗孕马血清(anti-PMSG serum或A-PMSG)以及注射的不同时间分为5组:在母鼠合笼前注射A-PMSG、在母鼠见栓后注射A-PMSG、在见栓第四天卵巢摘除手术后注射A-PMSG、不注射A-PMSG的超排组和不超排组。结果见栓后注射抗PMSG组的平均出胚数(9.4枚/只)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结论常规超排处理结合注射抗PMSG血清法能有效提高小鼠休眠胚胎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17.
研究了两个居群的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以及近似品的rDNAITS区碱基全序列的特征及其差异,首次报道了金耳的ITS和5.8SrDNA完整序列,序列总长度为467~468,长度变异较少。聚类分析表明两个居群金耳亲缘关系非常密切,金耳药材和近似品金黄银耳形成一个稳定的独立分支,近似品黄金银耳形成另一个分支。ITS序列的差异为金耳的鉴别提供了可靠的分子标记,为金耳菌类药材基原入药建立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18.
水体硝化体系中砷的解毒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硝化是目前废水生物脱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艺之一,其功能菌为化能自养型细菌,生长缓慢,对重金属十分敏感。砷是一种剧毒的类金属元素,主要以无机形式的亚砷酸盐[AsO2-,As(Ⅲ)]和砷酸盐[AsO43-,As(Ⅴ)]存在,尤以As(Ⅲ)毒性最强。但研究发现,在硝化体系中,高浓度As(Ⅲ)(约400mg/L)未对硝化功能微生物产生明显毒性。深入比较发现,As(Ⅲ)的生物氧化与硝化过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化能自养型As(Ⅲ)氧化菌不仅可在有氧条件下将As(Ⅲ)氧化,还可在缺氧条件下以NO2或NO3为电子受体氧化As(Ⅲ)。而硝化细菌也是典型的化能自养菌,且硝化体系内存在氧气及硝化产物NO2、NO3等电子受体,理论上均可接受电子实现As(Ⅲ)的氧化。本文结合硝化反应特性,综述了As(Ⅲ)在硝化体系下的解毒机制,主要为胞外聚合物的...  相似文献   
119.
北京地区黄檗种群数量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为我国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北京地区黄檗多散生于阔叶林中,数量稀少,为了解北京地区黄檗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促进种群扩繁,在北京百花山、松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共设置了12个20 m×20 m的样地,从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等3个方面分析了黄檗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黄檗幼龄期个体数较多,中龄期个体数相对稳定,老龄期个体数量稀少,倒"J"的径级结构表明黄檗种群总体属于增长型种群;但局部小种群的径级结构组成比例差异很大。2)在整个黄檗种群的静态生命表中有3个死亡率高峰,第一个是从幼树阶段至小树阶段,第二个是从小树阶段至大树阶段,第二阶段死亡率最高,第三个是大树阶段的末期;3)黄檗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集群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受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种群发展过程中种内、种间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因此,调整局部种群的径级结构,采取促进黄檗小树集群分布的措施是促进其种群扩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0.
以3龄樟子松幼树为材料,2013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下其株高、叶片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保护酶活性变化,以揭示沙埋条件下樟子松幼树生长及其对逆境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1)在沙埋深度低于株高以上2cm时被埋樟子松幼树能够正常生长,其株高和芽长均明显高于非沙埋对照,并以沙埋深度为株高的50%时增长幅度最大;当沙埋深度超过株高2cm以上时,虽然植株高度和芽长也较埋前有一定增长,但均低于对照,且所有处理植株均未破土,后来全部死亡。(2)所有沙埋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也高于对照。(3)随沙埋深度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大多数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丙二醛含量基本呈显著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而大多数处理的膜透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沙埋深度增加,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下降,SOD和POD活性均先增加后下降。(4)相关分析显示,樟子松幼树叶片膜透性变化与MDA含量变化相关性几乎为零,可溶性蛋白与脯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沙埋深度低于樟子松株高以上2cm能够促进其幼树生长;沙埋并没有导致樟子松幼树体内的膜脂过氧化,也没有引起细胞膜的损伤,在受到沙埋胁迫时,樟子松幼树体内SOD、POD以及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分别在防止其膜脂过氧化和维持细胞膨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可溶性糖含量在沙埋过程中没有起到渗透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