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8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99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为研究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α-萜品醇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 本研究采用熏蒸法测定了α-萜品醇对大麦虫Zophobas morio(鞘翅目: 拟步行甲科)4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并测定了不同熏蒸时间后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 熏蒸48 h时, α-萜品醇对大麦虫4龄幼虫的LC50和LC20值分别为69.425 μg/L和59.916 μg/L。α-萜品醇(LC20和LC50)处理的4龄幼虫SOD, POD和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据此推测, α-萜品醇在幼虫体内积累显著影响幼虫体内SOD, POD和CAT活性, 降低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766-771
鲟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是中国近年来养殖发展较快的淡水养殖品种。虽然养殖技术及条件要求较高, 但是由于养殖鲟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而且生长快、肉质好、全身是宝, 因而受到广大养殖户推崇1。但是近年来随着养殖量的迅速增大, 养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造成鲟养殖环境不断恶化, 使得鲟体质普遍下降, 发病率大增。鲟鱼多发细菌性疾病, 暴发性强, 死亡率高, 主要病原菌包括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气单胞菌属几种27, 因此疾病逐渐成为鲟鱼健康养殖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243.
在以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研究中,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因其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是最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载体。但其转基因包装容量一般不能超过5.0kb,给需要转导大片段基因的应用带来了困难,限制了rAAV在基因治疗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对rAAV细胞转导生物学过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一些可以突破rAAV包装容量限制的技术,如反式剪接和同源重组策略,为拓展该载体应用范围提供了可能性。另外,rAAV包装容量限制的特点还可以被用来减少生产过程中具有可复制能力的类病毒杂质的污染,为rAAV的临床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44.
侵染期的拟双角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eratophorum D43品系体外都包裹着一个透明的体鞘。为探明体鞘对线虫侵染力的影响, 了解鞘蛋白(sheath proteins, SPs)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幼虫的免疫抑制作用, 本研究通过化学方法使拟双角斯氏线虫D43脱鞘, 以对寄主的致死率和侵入点数量为指标, 与包鞘线虫比较对大蜡螟幼虫的侵染力; 采用乙醇提取的方法获得线虫鞘蛋白, 利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对鞘蛋白进行鉴定分析; 从血细胞数量和酚氧化酶活力两个方面评价鞘蛋白对大蜡螟幼虫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0.5%次氯酸钠处理20 min可以保证95%以上的线虫存活和脱鞘。与包鞘线虫相比, 脱鞘线虫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率显著降低, 致死时间延后, 节间膜侵入点数量显著减少。以35%乙醇提取的鞘蛋白提取物可鉴定出6种鞘蛋白, 其中一个被鉴定为丝氨酸蛋白酶。此外, 血腔注射鞘蛋白提取物可导致试虫血细胞数量明显降低, 酚氧化酶活力受到显著抑制。由此说明, 体鞘对拟双角斯氏线虫D43的侵染力具有显著影响, 鞘蛋白在抑制寄主昆虫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5.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 A.该复合体由丙酮酸脱羧酶(E1)、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三种酶组成.大肠杆菌E2的外周亚基结合结构域(peripheral subunit-binding domain, PSBD)结合E1和E3,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E2的PSBD的48个氨基酸残基区域编码序列(cDNA),构建pET-32a-pp-Psbd表达载体,测序正确后转入BL21(DE3)中表达,目的蛋白质用镍柱和HiTrap SP柱纯化后达到电泳纯,质谱鉴定纯化后蛋白质分子量与理论值符合.pull-down结果表明,PSBD可分别与E1和E3结合.圆二色谱表征PSBD的二级结构主要为a-螺旋,当在0.5 mol/L NaCl的离子强度下,55.7% 的PSBD分子折叠为正确的构象.动态光散射实验发现,PSBD分子有3种不同的构象存在形式,因此,PSBD非常容易从折叠态转化为不和E1、E3结合的无规卷曲态,这种构象的相互转化为其功能性与E1、E3结合及解离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46.
基于细胞实验研究壳聚糖(chitosan,CS)薄膜成球培养技术对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迁徙趋化特性的影响。从脐带组织中分离原代MSCs采取CS成球法培养,以常规贴壁培养MSCs作为对照,72 h后收集两组细胞分别进行划痕实验、Tranthwell迁徙实验观察并拍照记录,RT-PCR方法检测两种培养方式中MSCs迁徙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相较常规贴壁培养方式,CS培养组MSCs体外迁徙趋化能力增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S成球培养组MSCs 中CXCR4、CXCR7、MCP-1、MMP-1、MMP-2、MMP-9、TIMP-2等迁徙相关基因表达均明显上调(P<0.01)。实验表明CS成球培养可显著促进MSCs的迁移趋化特性。  相似文献   
247.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为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进行了农药混配制剂的筛选。通过室内不同比例的噁霉灵与四霉素混配抑菌试验及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能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的四霉素与噁霉灵混配制剂,四霉素与噁霉灵有效成分比例为0.152.5,共毒系数为139.03,增效作用明显;当田间使用剂量为33.13~39.75 g/hm2时,田间防效达到73.30%。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与噁霉灵按一定比例混配可以有效防治水稻立枯病,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248.
新型抗菌肽研究有助于解决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本研究用SMART技术构建了景东湍蛙Amolops jingdongensis皮肤的全长cDNA文库。通过单克隆和测序获得一个抗菌肽cDNA序列,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属于jindongenin-1家族,命名为jindongenin-1d。其cDNA序列全长321bp,编码含6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该多肽包括1个信号肽和1个前肽序列。成熟jindongenin-1d多肽包含24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量为2 709.38,等电点为9.24。对人工合成的jindongenin-1d蛋白进行了抗菌和溶血活性分析,结果表明jindongenin-1d对所选的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有弱溶血活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两栖动物皮肤分泌物活性物质的多态性和新型抗感染药物的设计。  相似文献   
249.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化石特异埋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位于莱阳棘鼻青岛龙发现地点(1号化石地点)以东新发现的2号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已发现5个化石富集层,赋存的化石均以鸭嘴龙科为主,一部分个体可能代表栉龙亚科的成员,而另一部分个体归于赖氏龙亚科的棘鼻青岛龙。这些鸭嘴龙化石从个体大小上分别代表成年、亚成年和幼年晚期个体。化石富集层以灰绿色和褐红色含砂砾泥岩沉积为主,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并具有两种主要的死亡和埋藏模式,即恐龙群体活着时遭遇泥石流被吞没集群死亡后,肢体在短距离搬运中被撕裂并迅速沉积掩埋,骨骼分散但完整,同一个体的骨骼相距不远;恐龙正常或经泥石流导致其非正常死亡后,部分遗体未被掩埋,经暴露软组织腐烂,被后续发生的泥石流卷入并二次搬运,最终埋藏,表现为分散但较完整的骨骼与破碎呈砾石磨圆状的骨骼共生保存。这些富集层的化石及其埋藏特征反映了生活在河湖边的鸭嘴龙动物群,在鸭嘴龙幼年晚期刚刚加入成年鸭嘴龙动物群后,被卷入突发的洪水泥石流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的事件。  相似文献   
250.
樟子松人工林细根寿命估计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细根寿命的估计是了解细根生产和死亡的关键, 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分配格局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技术, 以23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对细根生长和死亡过程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观测。细根寿命的估计采用Kaplan-Meier方法, 计算细根的平均寿命(mean longevity)、中值寿命(median longevity)和累积存活率(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用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比较单一因素, 包括细根直径、根序、出生季节和土层以及菌根侵染对细根寿命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方法, 同时分析上述因素对细根存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樟子松细根的生产和死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春末和夏季(6月和7月)为生产高峰; 而死亡高峰出现在夏末至秋末, 以及冬季。樟子松细根的平均和中值寿命分别为(322 ± 10)天和(310 ± 15)天, 对数秩检验表明, 仅考虑单一因子时, 细根直径、根序、出生季节和土层以及菌根侵染均对细根寿命有显著影响。Cox回归分析表明, 菌根侵染、细根直径和土层是影响樟子松细根寿命的重要因子。细根直径每增加1 mm, 细根死亡危险率就降低99%, 即相当于寿命延长99%; 细根出生土层每增加1 cm, 其寿命延长5%; 而菌根侵染后, 会导致细根死亡危险率增加175%; 但根序和出生季节的影响不显著。这些发现证实: 林木细根寿命受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共同控制, 而多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我们全面揭示细根寿命变异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