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1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705篇
  227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地下碳分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福建三明36年生的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林木地下C分配(TBCA)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分室累加法直接测定的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TBCA分别为8.426和4.040 t C.hm-2.-a 1。在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TBCA组成中,根系净生产量和根系呼吸各约占50%;在根系年净生产量中,细根年净生产量和粗根年净生产量各约占75%和25%。而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细根年C归还量则均约占各自TBCA的1/3(分别为33%和36%)。在假设地下C库处于稳定状态时,由C平衡法计算的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TBCA(分别为6.039t C.hm-2.-a 1和2.987 t C.hm-2.-a 1)低于分室累加法,这与两种人工林地下C库尚未达到稳定状态有关。利用R a ich and N ade lhoffer全球模式方程推算的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的TBCA(分别为9.771t C.hm-2.a-1和5.344 t C.hm-2.-a 1)则高于分室累加法,这与全球模式方程只是一种全球尺度规律有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从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黄龙沟的高山低温环境中分离筛选产纤维素酶的耐冷菌,并研究菌株的产酶特征.[方法]根据菌株的ITS序列分析及形态特征,对菌株进行鉴定.利用DNS法测定纤维素酶酶活性.[结果]从四川省阿坝自治州黄龙沟的高山腐殖土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的耐冷菌HD1031,经鉴定该菌为玫红假裸囊菌(Pseudogymnoascus roseus).该菌可在4℃-25℃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16℃-17℃.该菌在以微晶纤维素和玉米芯粉为碳源、硫酸铵和Tryptone为氮源的培养基中,17℃、160 r/min摇瓶发酵8d后产生纤维素酶,其中内切葡聚糖酶酶活为366.67 U/mL,滤纸酶酶活87.6 U/mL,β-葡萄糖苷酶酶活90.8 U/mL,酶最适反应pH为6.0,最适反应温度为50℃.[结论]筛选获得一株产纤维素酶的耐冷菌HD1031,此菌株所产纤维素酶在20℃-40℃下活性较高,对热敏感,具有低温纤维素酶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3.
一株联苯降解菌的特性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艳  钱世钧   《微生物学通报》2004,31(6):23-26
从华北油田污染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能够以联苯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该菌生长的最适联苯浓度为0.2%~0.4%,在联苯浓度为0.1%的培养基中培养36h后降解率达99.8%。该菌还可以降解苯甲酸钠、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和多氯联苯Aroclorl221、Aroclorl242等芳香族化合物。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嗜吡啶红球菌(Rhodococcus pyridinovorans)。  相似文献   
994.
【背景】角蒽环类聚酮化合物醌那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包含了两套酮基合酶(KSα和KSβ)的编码基因,即alpA,alp B和alpR,alpQ,AlpA和AlpB被证明是醌那霉素合成过程中必需的酮基合酶,而AlpR和AlpQ则被认为与别的化合物的合成相关。【目的】鉴于alpR和alpQ和必需基因alpS在醌那霉素合成基因簇上紧密相邻,本研究旨在确定它们与醌那霉素生物合成的相关性。【方法】PCR-targeting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质粒上进行多基因敲除,构建好的文库质粒再导入通用宿主Streptomyces albus J1074中进行异源表达,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的发酵产物。【结果】AlpR和AlpQ对醌那霉素的合成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敲除AlpRQ突变株的发酵液中醌那霉素的产量显著提高了。【结论】AlpR和AlpQ很有可能是另一Ⅱ型聚酮化合物的KS_α和KS_β,它们与AlpA和AlpB竞争共同的合成前体。本研究还证明了AlpR和AlpQ并不能替代AlpA和AlpB的功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经密码子优化的人乳头瘤病毒6型(HPV6)L1的融合蛋白。方法:PCR方法扩增HPV6 L1,基因,测序及序列比对后,对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合成优化后的基因HPV6mLI,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IPTG诱导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HPV6 mL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以1mmol/L IPTG于37℃诱导4h,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值一致,为80000。结论:获得大肠杆菌表达的HPV6L1蛋白,为其结构功能研究和疫苗研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发根农杆菌A4菌株在西洋参根外植体上直接诱导产生发根,并分析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6-BA、NAA,前体物醋酸镁(Mg(Ac)2)、L-亮氨酸和诱导子茉莉酸甲酯(MJA)、水杨酸(SA)对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发根生长和皂苷含量的影响。同时,研究MJA与SA组合作用对皂苷含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根中单体皂苷Rb1的含量。结果显示,适宜浓度的外源物质均可促进皂苷含量的增加,MJA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997.
草果(Amomum tsaoko)是具有柱头卷曲机制的姜科植物,该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传粉者的访花行为、草果的花蜜分泌和最终的结实率,探索其花蜜分泌模式与传粉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其两型植株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果两型植株的花蜜分泌在1 d花期的16:40—19:00期间达到高峰;上举型花比下垂型花能够提供更多的花蜜,下垂型花的花蜜分泌受环境温度、光照、湿度的显著影响,其结实率也显著低于上举型花。中华蜜蜂(Apis cerean cerana)是观察点频率最高的有效传粉者,在1 d花期里访花频率呈现双峰模式,访花行为受到温度和湿度的显著影响,78%或18℃较适宜访花。1 d花期中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花蜜的动态分泌模式共同促进这一双峰访花模式的形成。草果花蜜分泌模式和双峰访花模式均与草果的柱头卷曲运动匹配,对吸引昆虫精确传粉、维持柱头卷曲机制有重要意义。草果两型植株之间,环境因素对它们花蜜分泌的影响显著不同,导致传粉者不同的访花行为反应和繁殖结果。适当增加居群中上举型植株数量,可能是提高产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8.
防治甘草萤叶甲生物源农药筛选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防治甘草萤叶甲Diorhbda tarsalis Weise的生物药剂,采用多种生物源药剂,通过室内、田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萤叶甲对0.5%黎芦碱SL的敏感性最高,LD50为0.139mg/L,0.3%印楝素EC、L2、1%苦参碱SL、L1依次递减,LD50分别为0.457,1.352,2.014和2.251mg/L,均高于其他药剂。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黎芦碱药后21d对甘草萤叶甲的防效最高,为100%,苦参碱、印楝素次之,均为86.67%,L2、L1的分别为66.67%和40%;对非靶标害虫小绿叶蝉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药后21d防效L1较低,为56.67%,其他防效均高于68.89%;对田间天敌多异瓢虫和中华草蛉的安全性,除黎芦碱外,印楝素、苦参碱、L2、L1均较好,药后21d校正虫口减退率最高为57.14%;另外,苦参碱药后各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最高,为2.93,印楝素次之,为2.88,藜芦碱、L1、L2依次递减,分别为2.45,2.43和2.07。因此,印楝素、苦参碱是防治甘草萤叶甲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99.
侯强  方帆  钱玉鑫  芦立轩  易竞  汪汇  江华 《生物磁学》2013,(3):456-458,497
目的:研究爆炸伤后肌肉组织中AQP4蛋白表达变化的规律,以及应用创面负压吸引技术后AQP4蛋白表达的变化影响,探讨创面负压吸引技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猪软组织爆炸伤模型基础上将10只家猪的双侧臀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爆炸致伤造成的创面分别应用传统纱布爆炸治疗及负压创面治疗。应用Western-Blot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创面组织中AQP4蛋白和AQP4 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致伤3天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创面组织AQP4蛋白和AQP4 mRNA表达均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对照组创面AQP4蛋白和AQP4 mRNA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及对照组AQP4 mRNA与AQP4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可减低创面组织AQP4蛋白表达。AQP4蛋白表达变化可能是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00.
一种食源性溶栓酶的分离纯化与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以豆渣为原料,接种纳豆菌的发酵物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方法采用生理盐水浸提、(NH4)2SO4分级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等纯化步骤,得到层析纯的食源性溶栓酶-纳豆激酶,结果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为二个组分。酶学性质研究表明,以酪蛋白为底物时,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8.0,在pH7~9溶液中,37℃以下基本稳定。体外溶栓作用表明,纳豆激酶溶解纤维蛋白的方式主要是直接溶解,而不是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