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90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土壤是自然界钉螺孳生繁殖的重要场所,钉螺的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对山丘区9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荒草地、河滩地及灌溉沟渠存在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的高低顺序为耕地>河滩地>灌溉沟渠>荒草地,活螺密度的大小顺序为河滩地>灌溉沟渠>耕地>荒草地;有螺土壤环境与无螺土壤环境的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土壤全K含量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分布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02~0.002mm的土壤颗粒、土壤全P含量和土壤水分是影响钉螺的最重要的3个因子,且土壤环境因子对钉螺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影响的大小规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土壤全K含量对活螺密度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山丘区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及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52.
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是丙肝疫苗的重要候选抗原,然而,该蛋白因具有免疫调控作用而影响免疫应答的诱导。构建了HCV核心蛋白的两种表达质粒,一种是体内激活型原核表达质粒pZW-C,另一种是真核表达质粒pCI-C。将该两种质粒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SL7207,得到重组菌SL7207/pZW-C和SL7207/pCI-C,分别将重组菌口服接种小鼠,检测小鼠的免疫应答,结果发现:①SL7207/pCI-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持续降低,而SL7207/pZW-C免疫鼠的CD3 CD4 T细胞无明显改变;②SL7207/pCI-C免疫只诱导低水平抗HCV核心蛋白抗体,加强免疫对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而SL7207/pZW-C免疫组所有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抗核心蛋白抗体。③SL7207/pCI-C免疫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以及加强免疫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增强作用均明显不及SL7207/pZW-C免疫鼠。结果提示:携带真核表达质粒pCI-C的沙门菌因在小鼠细胞内表达天然形式(结构以及磷酸化修饰)的HCV核心蛋白,可能通过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而弱化免疫应答。而以携带原核表达质粒pZW-C的沙门菌免疫可避免这一问题,并具有接种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从而可望作为基于HCV核心蛋白为靶抗原的HCV疫苗的候选免疫方式。  相似文献   
853.
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分蘖期生长与碳截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华北高产施肥条件盆栽冬小麦,采用^14C同位素对分蘖期冬小麦进行脉冲标记,并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花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冬小麦地上部、根和土壤中的^14C含量,研究冬小麦光合固定碳对土壤碳库的输入机制。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可以用三次方程较好地拟合;冬小麦出苗后36d停止生长,植株地上部分平均干质量为0.219g·株^-1,折合为0.09gC·株^-1。冬小麦分蘖期光合固定的碳在植株地上部分、地下根部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占光合同化HC总量的35.2%、10.4%和51.3%。到冬小麦生长期末,植株地上部分、地下根部和土壤中的^14C含量分别降至最初光合同化^14C总量的3.9%、4.6%和26.4%。通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14C总量随作物生长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到生长期末,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的^14C的量占分蘖期冬小麦固定总量的65.2%。  相似文献   
854.
利用肽扫描技术对4株IBDV VP3的单克隆抗体(HRB-3F、HRB-7B、HRB-7C和HRB-10E)的抗原表位进行了研究.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将HRB-3F和HRB-7B的抗原表位定位于VP3 109~119 aa(位于IB-DV聚合蛋白的864~874 aa),HRB-7C和HRB-10E的抗原表位定位于VP3 177~190 aa(位于IBDV聚合蛋白的932~945 aa).进一步检测其反应原性及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这两个表位均能与抗IBDV阳性血清反应.将这两个表位短肽免疫BALB/c小鼠,其血清可以和IBDV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与D6948、HK46和UK661等多株IBDV相应区域的同源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这两个表位在多种毒株中同源性为100%.通过IBDV VP3抗原表位的研究,筛出两个新的保守线性表位并进行精确定位,对进一步分析IBDV结构与功能以及建立以表位为基础的抗原抗体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55.
酿酒酵母糖蛋白的N-糖基化经过高尔基体的修饰后形成聚合度约150-200的甘露寡糖,高尔基体N-糖基化的糖基转移酶Mnn1p和Och1p在甘露寡糖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同源重组置换敲除了酵母中的MNN1OCH1基因阻断高尔基体N-糖基化修饰,分离纯化了mnn1 och1突变株中的N-糖蛋白,糖酰胺酶PNGaseF酶解释放的N-糖链经过2-氨基吡啶衍生后,利用HPLC和MALDITOF/MS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突变株糖蛋白上的N-糖链。结果显示mnn1 och1突变株中的糖蛋白的N-糖链为结构单一的糖链,分子量为1794.66,推测为Man8GlcNAc2。  相似文献   
856.
我们于2006年7月对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寒湿地的7只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进行了追踪研究。Monte-Carlo模拟表明:在研究期内高原林蛙的运动是随机的,还没有开始迁移。高原林蛙的平均运动距离为7.1m,雌雄运动距离没有差异。95%和50%Kernel家域分别为796.2m2±704.0m2和119.9m2±94.6m2,MCP家域为157.9m2±119.5m2。雌雄高原林蛙生境选择存在差异,雄性倾向于在洞穴较多的生境中运动和隐蔽,而雌性倾向于在草丛中运动和藏匿;早晨高原林蛙选择地面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的微生境活动,雌雄活动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植被高度没有显著差异。追踪个体的微生境利用表明:高原林蛙和哺乳类洞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57.
禽流感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制备及其免疫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并探讨其对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增效作用。方法用禽流感病毒H5N1血清亚型灭活疫苗免疫鸡,用国标血凝抑制方法检测病毒特异性血凝抑制抗体效价。当抗体效价达到高峰时,翅静脉采取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并制备细胞单层、传代后获得禽流感病毒H5N1血清亚型特异性转移因子。用所获得的特异性转移因子进行疫苗免疫增效试验。结果采用本法可获得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免疫增效试验表明,在进行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免疫的同时使用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可在一定幅度内提高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并能延长抗体维持时间。不同给药途径比较试验表明,口服途径给药的疫苗增效作用优于注射途径给药。结论通过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制备禽流感病毒特异性转移因子。禽流感病毒H5N1血清亚型特异性转移因子对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口服途径给药的疫苗免疫增效作用优于注射途径给药。  相似文献   
858.
目的探讨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将纳豆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混合培养24 h后,应用沙保弱平板培养基分离白假丝酵母菌,计数菌落,计算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率。结果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拮抗作用明显,拮抗率高达91.91%;纳豆杆菌肉汤培养物的除菌滤液对白假丝酵母菌也有明显的拮抗作用,拮抗率为79.05%。结论纳豆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是白假丝酵母菌的理想拮抗菌株。  相似文献   
859.
目的研究Cx43基因剔除(Cx43KO)小鼠胚胎心脏近端流出道组织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筛选可能导致Cx43KO小鼠流出道梗阻的相关基因。方法以胎龄(embryonic day,ED)14.5天的Cx43KO和野生型(Cx43WT)鼠胚心脏近端流出道部分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并在体外转录为cRNA,同时进行生物素标记及片段化;再与Affymetrix-4302.0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杂交信号经扫描后,应用相关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Cx43WT组相比,Cx43KO组中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基因共有287个,表达下调2倍以上的基因有199个。其中表达差异的基因参与转录调控、细胞周期等主要生理过程。进一步筛查表达差异1.5倍以上的基因发现,Galpha13信号通路上的多个基因在Cx43KO组有明显变化。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初步筛选出与Cx43KO鼠胚心脏近端流出道发育有关的多个基因,其中Galpha13信号通路上的相关基因可能与Cx43KO小鼠流出道梗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60.
以纯化的番茄环斑病毒(Tomato ringspot virus,ToRSV)为抗原,注射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进行融合,经多次细胞筛选及克隆化,获得3株(A8、B7和G9)可分泌抗ToRS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并以之分别制备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表明,该3株杂交瘤细胞腹水抗体效价在10-5~10-6之间,且均具有与ToRSV反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