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为探索越南粉苞茉莉(Jasminum dichotomum)扦插生根的影响因素,建立扦插繁育技术体系,以1年生越南粉苞茉莉枝条为插穗,采用L16(44)正交试验,探讨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浓度、处理时间、基质种类对越南粉苞茉莉茎段扦插生根的影响,利用排队评分法和公式评分法对正交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2B3C3D2为试验的最优处理组合,即将插穗在250 mg·L-1 IBA和500 mg·L-1 NAA混合药剂中浸泡20 min后扦插于沙子上。  相似文献   
22.
刘城  步世忠 《生命的化学》2020,40(2):173-179
在真核生物中,细胞可以通过自噬(autophagy)和外泌体(exosome)的分泌两种方式来对外界刺激做出应答从而维持细胞内稳态。自噬是溶酶体依赖性细胞组分降解的过程,其能被氧化应激、饥饿或蛋白质聚集等因素诱导发生。除了自噬途径,细胞还可以通过分泌外泌体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新的研究表明自噬与外泌体发生有同样的分子机理。本文综述了自噬与外泌体发生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干旱对五唇兰(Phalaenopsis pulcherrima)生长的影响,以聚乙二醇(PEG)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其叶片的光合色素、渗透调节物质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增加,五唇兰植株含水量和鲜质量逐渐下降,以PEG为13.75%~14.84%时最显著。PEG处理显著降低叶片的叶绿素a和b含量。随着植株含水量的降低,叶片可溶性蛋白、淀粉(St)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SS)含量、NSC和SS/St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因此,干旱胁迫会影响五唇兰植株的含水量和光合产物的积累;在较低程度干旱胁迫下,可溶性糖在抗旱响应中发挥主要作用;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深,五唇兰的生理代谢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4.
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可用于评估微生物碳(C)、氮(N)和磷(P)养分的需求状况。以往从凋落物输入量变化对生态酶化学计量比的角度来探讨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较少。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对12块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3种凋落物处理(凋落物添加(LA);凋落物移除(LR);对照(CK)),通过测定土壤C、N和P水解酶(β-葡糖苷酶(BG)、半纤维素酶(CB)、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P))的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探讨凋落物添加和移除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LR显著抑制了AP、BG、CB、NAG和LAP活性,同时降低了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和有效氮含量;而LA对以上指标均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表明凋落物输入量变化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来影响水解酶的活性。LR和CK处理下土壤酶活性比ln(BG+CB):ln(AP)和ln(NAG+LAP):ln(AP)均低于全球尺度上土壤酶活性比ln(BG+CB):ln(AP)(0.62)和ln(NAG+LAP):ln(AP)(0.44),表明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长受磷限制;LA处理的土壤的ln(BG+CB):ln(AP)和ln(NAG+LAP):ln(AP)均高于全球尺度,表明LA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磷限制,生态酶化学计量比响应的差异表明磷可能是驱动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内在联系的关键因子。相关分析表明SMC、SOC和有效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可作为表征土壤当前养分有效性状况的重要指标,该研究可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和可持续性经营提供科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5.
26.
27.
Whil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reatened species is a major concern of conservation biologists, historic patterns of genetic variation are often unknown. A powerful approach to assess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genetic erosion is via ancient DNA techniques. Herein, we analyzed mtDNA from historical samples (1800s to present) of Andean Condors (Vultur gryphu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ntemporary low genetic variability is the result of recent human expansion and persecution, and compared this genetic history to that of California condors (Gymnogyps californianus).We then explored historic demographies for both species via coalescent simulations. We found that Andean condors have lost at least 17% of their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Unlike California condors, however, low mtDNA diversity in the Andean condor was mostly ancient, before European arrival. However, we found that both condor species shared similar demographies in that population bottlenecks were recent and co‐occurred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livestock to the Americas and the global collapse of marine mammals. Given the combined information on genetic and demographic processes, we suggest that the protection of key habitats should be targeted for conserving extant genetic diversity and facilitate the natural recolonization of lost territories, while nuclear genomic data should be used to inform translocation plans.  相似文献   
28.
以春兰×寒香梅杂交种(Cymbidium goeringii×Cymbidium ‘Han Xiang Mei’)为材料,MS+琼脂4 g·L-1+蔗糖20 g·L-1+椰汁100 mL·L-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细胞分裂素(TDZ/6-BA)和无机盐浓度(P、K)对其试管花诱导的影响,测定花芽诱导的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激素水平(IAA、ABA)。结果表明,添加0.2 mg·L-1 TDZ和2 mg·L-1 6-BA的花芽诱导率最高,分别为14.33%和14.00%;无机盐浓度3P/3K和3P/5K的培养基花芽诱导率较高,分别达16.67%和11.33%;花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3P, 3K)+TDZ 0.2 mg·L-1+椰汁100 mL·L-1+琼脂 4 g·L-1+蔗糖20 g·L-1,花芽诱导率可达34%左右。生理生化指标检测显示,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含量及SOD活性与花芽诱导率呈正相关;稳定的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对花芽诱导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含量过高对花芽诱导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9.
针对卫生行业对高职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对接企业就业岗位群,设置微生物技术"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设计来源于企业生产或服务实践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单元。强化职业导向,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及云班课互动教学改革。采取多元化考核形式,以产品或项目成果为指引,给学生提供感知和体验工作过程的机会。经过多个学习情境项目教学的长期强化训练,学生积累了适应未来岗位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