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6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黄土塬区苹果园降雨入渗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武黄土塬区20年树龄苹果园,使用4 g·L-1亮蓝溶液(Brilliant Blue FCF)进行染色示踪试验,分别采用喷洒、倾倒和树干径流模拟3种方式模拟雨量为50 mm的正常降雨入渗、雨量为50 mm的极端性暴雨入渗和树干径流方式的雨水入渗(18 L树干径流量).结果表明: 喷洒方式下染色平均深度为0.28 m,深度较浅,均匀入渗比平均值超过0.65,中位数超过0.7,说明水分入渗过程中均匀部分所占比重较大,活塞流是黄土塬区苹果园降雨入渗的主要机制;倾倒方式下染色平均深度为0.53 m,最大深度为0.59 m,深度较浅,表明在极端暴雨、激活大孔隙等优先路径的条件下,雨水很难短时间补给深层土壤水;树干径流模拟方式下染色最大深度为0.46 m,深度也较浅,表明雨水较难通过树干径流的方式沿着根系补给深层土壤水.活根系与腐烂根系染色比较分析发现,活根系(≥2 mm)不具有良好的导水能力,而腐烂根系(≥2 mm)形成的入渗通道则具有更好的导水能力.在土壤表层果树根系以水平根系为主,当表层根系腐烂时可能发生横向优先流,从而阻碍雨水对深层土壤水的补给.在黄土塬区苹果园,活塞流是深层土壤水降雨补给的主要机制,大孔隙和腐烂垂直根系等通道可能作为雨水补给深层土壤水的途径.  相似文献   
982.
SAR in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 spirocyclic ROMK inhibitor series was further evolved from lead 4 by modification of the spirocyclic co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right-side pharmacophores. In this process,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spiropyrrolidinone core with the carbonyl group α to the spirocenter was preferred for potent ROMK activity. Efforts aimed at decreasing hERG affinity within the series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multiple novel right-hand pharmacophores including 3-methoxythiadiazole, 2-methoxypyrimidine, and pyridazinone.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 is pyridazinone analog 32 that showed an improved functional hERG/ROMK potency ratio and preclinical PK profile. In vivo evaluation of 32 demonstrated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effects in th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 model.  相似文献   
983.
杨应  何跃军  董鸣  王鹏鹏  司建朋  谢佩耘 《生态学报》2017,37(24):8477-8485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能够通过菌丝体在不同的植物个体间形成公用菌根网(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针对喀斯特生境中不同植物个体间通过CMN调控营养分配和生物性状的问题,本研究选择了喀斯特生境3种不同的适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模拟自然环境构建微生态系。试验设置同位素供体室和受体室,供体隔室种植香樟并进行同位素~(15)N标记,受体隔室种植不同生长型植物香樟、构树和鬼针草;利用20μm(M~+)和0.45μm尼龙网(M~-)对受体隔室进行处理,同位素~(15)N标记供体植物香樟根系,测定受体植物幼苗叶片δ~(15)N值、植株氮摄取量、生物量以及生长性状指标。试验结果表明:(1)M~+处理的3种受体植物叶片δ~(15)N值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同时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幼苗地上、地下部分及植株总氮摄取量,构树和鬼针草的氮摄取量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2)M~+处理显著提高了香樟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但对构树没有显著影响;M~+处理下香樟幼苗株高、地径及叶面积和鬼针草幼苗株高、地径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构树在M~+和M~-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3)M~+处理的香樟幼苗根系平均直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显著高于M~-处理,但M~+处理的构树幼苗则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微生态系中丛枝菌根网CMN非平衡性地影响了不同植物个体的氮摄取及植物生长性状,CMN更有利于提高与供体植株为同一物种的受体香樟叶片δ~(15)N、植株N摄取量以及促进其生物量积累和苗木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984.
司静  崔宝凯  李牧洁 《菌物学报》2012,31(6):890-899
利用东方栓孔菌Trametes orientalis菌丝体制得的生物吸附剂,对刚果红、结晶紫、铬天青、亚甲基蓝和中性红5种染料进行了脱色试验,对脱色效果较好的染料进行了影响因子优化,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化学修饰等方法研究其吸附作用的机制。结果显示:东方栓孔菌菌丝体生物吸附剂对结晶紫有相对较好的脱色效果;在优化的影响因子中,0%–3.0%(m/v)浓度范围内,盐度对染料脱色有促进作用;表面活性剂促使脱色率增加,吐温60浓度为1.5%(v/v)时脱色率可达83.84%;温度为43℃、初始pH为3.0、振荡培养10d后吸附率最高达91.54%。红外光谱分析及化学修饰结果表明菌丝体对染料的吸附作用主要是由它们之间的静电作用力所致。  相似文献   
985.
菜粉蝶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蝶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其分子进化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通过长PCR和引物步移法对菜粉蝶Pieris rapae Linnaeus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菜粉蝶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5 157 bp, 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和2个rRNA基因以及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域, 它们的长度分别是11 196 bp, 1 474 bp, 2 093 bp和393 bp。37个基因的位置与已报道的其他蝶类基本一致, 共有10对基因间存在总共59 bp的重叠, 重叠碱基数在1~35 bp之间; 基因间隔序列共计13处120 bp, 间隔长度1~46 bp不等, 最大的基因间隔46 bp, 位于tRNAIle和tRNAGln基因之间。另外, 基于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氨基酸序列, 重建了基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数据的11种代表性蝶类的NJ和MP系统树。结果表明:凤蝶类(包括凤蝶和绢蝶)为一大支系, 粉蝶类、 灰蝶类与蛱蝶类(包括蛱蝶、 珍蝶)构成另一大支系。结果不支持粉蝶科与凤蝶科(包括凤蝶类和绢蝶类)构成单系群, 却显示粉蝶科、 灰蝶科和蛱蝶科的组合为单系群。  相似文献   
986.
Dyskeratosis congenita is a rare inherited bone marrow-failure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skin pigmentation, nail dystrophy, and mucosal leukoplakia. More than 80% of patients develop bone-marrow failure, and this is the major cause of premature death. The X-linked form of the disease (MIM 305000) has been shown to b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the DKC1 gene. The gene encodes a 514-amino-acid protein, dyskerin, that is homologous to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bf5p and rat Nap57 proteins. By analogy to the homologues in other species, dyskerin is predicted to be a nucleolar protein with a role in both the biogenesis of ribosomes and, in particular, the pseudouridylation of rRNA precursors. We have determined the genomic structure of the DKC1 gene; it consists of 15 exons spanning a region of 15 kb. This has enabled us to screen for mutations in the genomic DNA, by using SSCP analysis.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21 of 37 additional families with dyskeratosis congenita that were analyzed. These mutations consisted of 11 different single-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which resulted in 10 missense mutations and 1 putative splicing mutation within an intron. The missense change A353V was observed in 10 different families and was shown to be a recurring de novo event. Two polymorphisms were also detected, one of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sertion of an additional lysine in the carboxy-terminal polylysine domain. It is apparent that X-linked dyskeratosis congenita is predominantly caused by missense mutations; the precise effect on the function of dyskerin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987.
988.
989.
蒙古野驴的警戒防御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 年6 ~12 月和2005 年3 ~7 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中蒙边境地区和巴彦淖尔市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观察了蒙古野驴的警戒防御行为,共观察到蒙古野驴132 群次。蒙古野驴的防御行为可分为警觉和发现、预警、矛盾(犹豫)、示威、逃跑、护幼、诱发和争斗8 种方式,观察记录到16 种体姿。用独立样本t-test 检验,对成体蒙古野驴雌雄个体昼间预警行为时间分配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雄性昼间用于预警的时间明显高于雌性。群体中所有个体均能通过体姿、动作和声音发出示警信号,逃跑是蒙古野驴躲避敌害的主要方式。野外观察记录到94 次警戒防御行为。统计结果表明,蒙古野驴的安全距离与调查者所使用交通工具有关,并与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呈正相关,因此提出了一个描述蒙古野驴安全距离与威胁源运动速度之间关系的模型。蒙古野驴具有激烈的种内争斗和攻击行为,激烈的争斗甚至导致被攻击个体死亡。   相似文献   
990.
酶电极法快速测定甘油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酶固定化技术,以甘油激酶(GK)、甘油-3-磷酸氧化酶(GPO)为反应酶,研究GK、GPO的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模式,制备甘油酶膜、甘油酶电极,并利用其测定甘油含量。结果表明,GK、GPO按1:1比例固定化时,酶电极电流信号最高;最高效固定模式为:GK固定于核微孔膜,共价偶联GPO固定于Biodyne膜,形成共价双酶膜,进而组装为甘油酶电极。性能研究表明,甘油酶电极最适pH值为7.0,最佳温度为28~32℃;最佳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05~9.00 g/L;回收率为98.4%~102.4%,稳定性高,相对标准偏差(RSD)<5%;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法、高碘酸氧化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该方法操作简单,专一性强,检测快速,适于实际生产中甘油的实时定量及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