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异源nif LacZ融合基因在粪产碱菌A15 6 1中的表达活性随盐浓度增加而升高 ,然后逐渐降低 ,nifH LacZ融合基因可以正常表达的盐浓度在 0 .1%~0 .5 %之间 ,盐浓度为 0 .0 5 %时活性最高。A15 6 1在盐浓度为 0 .0 6 %时趋化能力最强 ,随着盐浓度的提高逐渐下降 ,当盐浓度为 3 .0 %时完全丧失趋化能力。一定的盐浓度 (0 .5 % )对固氮粪产碱菌的根表定殖有促进作用 ,该条件下根表定殖的菌体数远大于对照。 3种nif LacZ融合基因在根内的表达部位有显著差异。nifH的表达部位主要分布于根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间隙 ,在条件适宜 (无铵和微量氧 )的部位或某些特殊位置如侧根伸出部位高水平表达。盐胁迫下水稻 耐盐粪产碱菌A15 6 1的联合固氮效率明显高于A15 6 1纯培养物  相似文献   
52.
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菁萍  柴洋洋  陈丽  平文祥 《生态学报》2012,32(8):2532-2538
细菌在豆酱发酵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与豆酱的风味和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豆酱中细菌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以自然发酵的豆酱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菌16S rDNA的部分可变区的PCR-DGGE技术对自然发酵豆酱样品的细菌群落组成和优势菌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豆酱发酵过程细菌群体中既有原始种群的减少和增长,也有次级种群的增多和演变。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初期和末期以不可培养细菌为主,初期细菌群体快速演替,细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在发酵42 d和56 d达到两次高峰。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固氮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A1501亚硝酸盐还原酶结构基因nir S的转录调控机制及其在反硝化过程中的功能。【方法】构建nir S-lac Z融合载体,利用三亲本结合法将其导入野生型A1501,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分析不同供氧状况、不同浓度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对nir S基因表达的影响;同时将该载体导入rpo N突变株中,研究氮代谢调控因子Rpo N对nir S基因转录影响。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nir S突变株,通过生化表型测定明确nir S在反硝化过程中的功能。【结果】启动子活性测定表明,nir S基因厌氧条件下高水平表达,是好氧条件下表达水平的4倍;nir S的表达受硝酸盐诱导,但不受亚硝酸盐的诱导;Rpo N突变株中,nir S的表达活性为野生型的1/4,nir S启动子未发现Rpo N的保守结合位点,表明nir S的表达受Rpo N间接调控。表型测定显示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Δnir S的反硝化能力降低了约20%;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Δnir S仅有微弱的反硝化能力,并且nir S的突变使得菌体在反硝化条件下利用亚硝酸盐的能力显著减弱。nir S突变提高了菌体在亚硝酸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条件下的固氮酶活。【结论】A1501中nir S基因的转录受外界氧及硝酸盐的影响,同时受氮代谢Sigma因子Rpo N的调控。nir S在A1501菌反硝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参与了亚硝酸盐的转化。  相似文献   
5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全球性问题。基于微藻的废水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净化废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利用废水中的营养元素合成生物质,现如今这种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效果、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有必要了解微藻去除废水中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机理,开发下游低成本收获技术,提升微藻高价值副产物的生产。本文综述了微藻去除碳、氮、磷、重金属、抗生素和有机物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微藻的不同收获方式和微藻生物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后,分析了不同微藻共培养体系和微藻固定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微藻废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5.
本实验采用人肝组织作为RNA的来源 ,经RT -PCR扩增得到CD55基因的cDNA片段。与人α -珠蛋白启动子及其polyA序列重组 ,插入质粒载体pGEM - 5zf,获得了可用于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的基因构件 ,为建立人CD55转基因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平琴  徐胜  陈玮  何兴元  黄彦青  吴娴 《生态学杂志》2017,28(12):3862-3870
通过开顶箱(OTCs)模拟,以环境臭氧(O3)浓度约40 nmol·mol-1为对照,研究大气O3浓度升高(80和160 nmol·mol-1O3)对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生长、亚细胞结构及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14 d的80 nmol·mol-1O3熏蒸使高羊茅株高和叶宽降低,总生物量降低43.7%,老叶变黄,而160 nmol·mol-1O3处理高羊茅叶出现大量枯死褐斑,叶尖坏死,新叶卷曲,总生物量降低46.2%,叶肉细胞膜卷曲,叶绿体和线粒体受损严重.与对照相比,80和160 nmol·mol-1O3熏蒸下高羊茅叶片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但叶片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随O3浓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在明显O3伤害症状出现之前,O3已对高羊茅的生长和抗氧化代谢产生不利影响;高羊茅抗氧化系统虽对O3浓度的升高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反应,但其不能抵御过高浓度的长期胁迫和伤害.  相似文献   
57.
异大茴香脑新资源——齿叶黄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齿叶黄皮是生长于广东省北部石灰岩山地的一种芸香科常绿小乔木,其叶富含精油,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出油率为0.7%。精油经毛细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分析,确证含异大茴香脑(isoanethole)93.10%。异大茴香脑对霉菌有较强抑菌活性,并可通过异构化一步转变为大茴香脑。  相似文献   
58.
玉米苗中DIMBOA与几种酚酸类物质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室内培养的7日龄玉米幼苗中提取、分离、鉴定了抗性次生化合物丁布(2,4-d ihydroxy-7-m ethoxy-2H-1,4-benzoxazin-3(4H)-one,D IMBOA),并就该物质对玉米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活性与三种酚酸类物质(阿魏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进行了离体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丁布(D IMBOA),对立枯丝核菌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浓度为50μg/mL时即可抑制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18.52%。阿魏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这三种酚酸在浓度250μg/mL时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6.30%、8.50%和6.30%。不仅如此,丁布与对羟基肉桂酸之间、以及三种酚酸两两组合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在浓度相等的情况下,丁布与对羟基肉桂酸的等量混合液的抑菌率显著高于这两种物质单独存在时的抑菌率之和;同样,对羟基肉桂酸与阿魏酸的等量混合液的抑菌率比单一的对羟基肉桂酸溶液的抑菌率高18.89%,比单一的阿魏酸溶液的抑菌率高13.33%;对羟基肉桂酸与咖啡酸的等量混合液,抑菌率比两者单独试验时分别高9.63%和14.83%;阿魏酸与咖啡酸的混合液,抑菌率比两酸单独试验时分别高11.48%和22.23%。这一结果提示植物体内产生适当比例不同次生化合物的组合对植物抗病性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9.
Within Sphagnum cribrosum, a dioicous aquatic peatmoss, a unique morphological variant (the ‘waveform’), found at only two lakes in North Carolina, has a branching architecture that is extremely differentiated from anything otherwise known in Sphagnum, although the plants are microscop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from S. cribrosum. At one site where the two morphologies co‐occur, 60 years of field observations demonstrate the persistence of each morphology, even where the two forms grow intermixed. We conducted a reciprocal transplant experiment in which waveform and normal plants maintained their divergent morphologies for 8 months. We sampled populations throughout the range and conducted genetic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with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DNA sequences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context of the waveform morphology within S. cribrosum. Haplotype networks from DNA sequences showed the two waveform populations are separated by 11 substitutions across three loci. Microsatellite analyses using nonparametric clustering and admixture models also indicated genetic dissimilarity between genotypes with waveform morphology at the two lakes. Both molecular datasets suggest that the waveform morphology had at least two independent origins, despite the proximity of the two lakes where it occurs uniquely. Given the clonal nature of the waveform, it is unlikely to form a cohesive evolutionary lineage deserving of taxonomic status. The analysis also revealed a genetically diverse population in Georgia as the potential source of variation found in all other populations of S. cribrosum. © 2012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2, 106 , 137–153.  相似文献   
60.
几个树种机械损伤诱导挥发物的比较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创伤诱导挥发物在植物与昆虫、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信号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其诱导机制并探讨植株间信号传导 ,选择了复叶槭 (AcernegundoL .)、旱柳 (SalixmatsudanaKoidz.)、毛白杨(PopulustomentosaCarr.)、合作杨 (P .simonii×P .pyramibaliscv .)等 4个树种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人为损伤后的挥发物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多数诱导挥发物在 5h左右达到高峰 ,主要是开环单萜、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己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异丁酯、苯骈噻唑在以前的昆虫 草本植物系统中未见报道。损伤 2h后绿叶气味即已大量产生 ,其他化合物变化不大。驱避物质 2 4h后挥发量很大。不同树种在释放时间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但有些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树种。挥发物在种间存在差异 ,正常的复叶槭挥发大量的萜烯 ,而杨柳产生苯系物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