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90篇
  免费   12889篇
  国内免费   45836篇
  169615篇
  2024年   1054篇
  2023年   3042篇
  2022年   5330篇
  2021年   6409篇
  2020年   5685篇
  2019年   6677篇
  2018年   5021篇
  2017年   4393篇
  2016年   5000篇
  2015年   7044篇
  2014年   9262篇
  2013年   8612篇
  2012年   11557篇
  2011年   11087篇
  2010年   8348篇
  2009年   8446篇
  2008年   9210篇
  2007年   8483篇
  2006年   7868篇
  2005年   6749篇
  2004年   5408篇
  2003年   4554篇
  2002年   4076篇
  2001年   3561篇
  2000年   3161篇
  1999年   2160篇
  1998年   1182篇
  1997年   871篇
  1996年   695篇
  1995年   660篇
  1994年   495篇
  1993年   430篇
  1992年   411篇
  1991年   374篇
  1990年   301篇
  1989年   256篇
  1988年   225篇
  1987年   198篇
  1986年   166篇
  1985年   221篇
  1984年   154篇
  1983年   120篇
  1982年   165篇
  1981年   70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20篇
  1958年   22篇
  1957年   37篇
  1953年   22篇
  1950年   3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小麦×玉米杂交后代的蛋白质及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8 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母本,2 个栽培玉米(Zea m ays L.)品种为父本杂交所获得的F2 代在形态上出现了明显变异。对其籽粒进行蛋白质电泳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果: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较母本有了很大的变异,主要集中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lu)区域。杂交后代的蛋白质谱带由5 种类型构成:1.母本型,占全部测试籽粒的22.6% ;2.附加型,占14.3% ;3.互补型,占15.5% ;4.杂种型,占30.9% ;5.缺失型,占16.7% 。对“矮杆早”ד紫粘”的F2 代籽粒进行酯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发现,变异主要发生在EST-1 区。由此看来,小麦×玉米的杂合子中玉米染色体在被排除前后,可以诱发小麦染色体组发生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02.
水稻幼芽细胞生物膜上的赤霉素结合蛋白的结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 (Oryza sativa)幼芽中存在膜结合的赤霉素结合蛋白 ,其与 GA3 结合的平衡解离常数(Kd)为 6.5× 1 0 -8mol/ L,总浓度为 0 .3 pmol· mg-1 蛋白质。结合蛋白与 GA3 结合活力在 0℃时比 2 5℃时高 1 4 0 %。它与 GA3 结合的最适 p H为 5。 GA3 与此结合蛋白的结合量随反应时间延长而增加 ,1 h达最大值 ,以后又逐渐下降。 IAA、ABA可与 GA3 竞争赤霉素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103.
对一组病理相关蛋白基因在烟草 ( N icotiana tabacum cv. Wisconsin 38)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 ,包括 :碱性几丁质酶、β- 1 ,3-葡萄糖苷酶、渗透蛋白及伸展蛋白。RNA杂交实验表明在正常烟草植株中上述 4个基因具有发育和器官专一性的表达。在含有细胞分裂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转基因烟草丛生芽中 ,这 4个基因的表达受过量合成的内源细胞分裂素和载体效应的共同调节 ,细胞分裂素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 ,而载体效应则促进它们的表达。热激处理也明显降低这 4种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述结果表明这些病理相关蛋白基因具有复杂的调控系统  相似文献   
104.
Short-fibre formation during cellulose degradation by cellulolytic fungi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ummary All cell-free filtrates of 26 fungal strains containning cellulase activities degraded native cellulose to both reducing sugar and insoluble short fibres. Low-molecular components from the crude filtrates could also degrade native cellulose into short fibres, not accompani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reducing sugar. Short fibre form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ellulose degradation to make the substrate more accessible to attack of cellulases.  相似文献   
105.
PreparationofMeioticKarytypeofMouseOocyteLiChaojunYanLeipingZhangXiranChenYifeng(BiologyDepartmentof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哺乳动物的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两次自发的停滞现象,第一次是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这一静止期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到动物性成熟后卵母细胞进入发有周刎,在保住腺激素的作用下,卵母细胞的第一次减数分裂才重新启动.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又停滞在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在椅子或化学因素刺激的作用下,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4].因此,对哺乳动物的卵母细胞在一…  相似文献   
106.
利用标记基因选配褐壳蛋鸡配套杂交亲本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本实验室研制的抗鸡红细胞抗原单价血清(4个位点, 14个等位基因)和DNA指纹技术,对我们组配成功的一个褐壳蛋鸡配套系统的5个亲本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由标记基因测定所提供的亲本品系遗传差异的大小, 与这些品系实际杂交效果的优劣相一致,证实了标记辅助选种方法有的效性。  相似文献   
107.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8.
马桑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采集的尼泊尔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根瘤中分离的20株内生菌纯培养物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其形态均具有弗兰克氏菌属的特征。在粗细不一的分枝菌丝体上有泡囊和孢囊,有的还有串珠状结构的菌丝体。不同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很不一致;菌丝体多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个别还呈薄膜状沉淀;绝大多数菌株的菌丝体具有不同色调的色素;在S培养基中大多数都能产生可溶性色素。上述这些培养特征常因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大多数菌株的胞壁组分属Ⅱ型,少数菌株为Ⅲ型;全细胞糖型变化很大,20个菌株可划分为6个糖型,而且绝大多数糖型与已知弗兰克氏菌有所不同。此外,有65%的菌株还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9.
丝孢酵母高甲硫氨酸突变株的选育及营养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丝孢酵母(Trichosporon Behr)ST851为原始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在含乙硫氨酸的双层平板上筛选到多株抗乙硫氨酸突变株。其中ST851-10株抗乙硫氨酸浓度达到350μg/ml,其菌体蛋白质含量由40.5%提高到44.3%,菌体甲硫氨酸含量由20.45mg/g-DCW增加到29.32mg/g-DCW。在以苹果渣为碳源、尿素为氮源、硫酸镁作硫源的最适培养条件下,固态发酵24h后,蛋白质和甲硫氨酸含量较原始菌株分别提高了15.8%和44.9%。培养基中C/N值低有利于甲硫氨酸的合成,C/N值高则适合于菌体生长。在苹果渣固态发酵过程中,适当补加氮源既有利于菌体生长和甲硫氨酸的合成,又可起到调节培养基pH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太湖16000年来沉积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建  刘金陵 《古生物学报》1996,35(2):213-223
通过对太湖钻孔岩芯岩性,结构,构造的剖析及粒度,磁化率的测试,发现冰后期东太湖形成于跑今6500年前,在距今6500-5800年,为一水深约2-3m的,经常受到流水作用影响的浅水湖泊,距今约5800-5700年,东太湖曾一度干枯或接近于干枯,距今5700年以来湖泊变浅,平均水深只有1m左右,由于湖泊变浅,湖底经常遭受波浪的扰动,形成波状层理或透镜状层理。西太湖局部洼地集水成湖的时间比东太湖早,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