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4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对广东省鹤山和东莞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小蛾类昆虫进行调查,计有8科35属43种.其中广东新记录种14种.  相似文献   
92.
本文根据2001和2002年的调查结果,记述了广东鹤山南亚热带丘陵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四种人工林的昆虫种类,共计14目161科488种,本文记载3目77科272种.  相似文献   
93.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 (Sika) 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 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相似文献   
94.
蛤蚧前背侧室嵴(ADVR)的分区及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盛武  杨盛昌  方艳 《四川动物》2005,24(3):347-350
采用解剖学方法和绀织学方法仔细观察,分析蛤蚧(Gekko gecko)前背侧室嵴(ADVR)的形态学分区,发现以ADVR表面的浅沟为标记,参照细胞着色深浅,细胞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细胞形态大小,可将ADVR分为内侧区(ma)、嘴外侧区(rla)和尾外侧区(cla)等3个部分,为ADVR的结构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是广泛分布于桂西南喀斯特山地的优良用材树种,了解影响蚬木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蚬木资源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桂西南蚬木群落的样地调查,测定了样地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以及海拔、坡度、坡向、土壤养分等8个环境因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了地形与土壤等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群落主要树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到胸径≥1.0 cm、树高≥1.5 m的立木共176种,隶属于50科128属;群落乔木层以蚬木占绝对优势,主要伴生种有广西澄广花(Orophea anceps)、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割舌树(Walsura robusta)、苹婆(Sterculia nobilis)。相关分析显示海拔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除土壤pH之外,其余土壤肥力因子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CA分析显示全钾、全磷对群落优势种的分布影响最为显著,坡向、坡度对优势种分布也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蚬木群落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臭柏异形叶解剖结构及其抗旱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熟臭柏(Sabina vulgaris)为试验材料,使用徒手切片法观测臭柏鳞叶和刺叶的解剖结构,分析叶片解剖结构与其抗旱适应的关系,以揭示臭柏异形叶机制的生态意义,为臭柏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鳞叶角质层厚度极显著大于刺叶,而近轴面和远轴面的表皮系统厚度均极显著小于刺叶,说明鳞叶主要通过较厚的角质层防止水分散失,而刺叶主要通过较厚的整个表皮系统来保持水分。(2)鳞叶的气孔开张比、气孔开张度、气孔长度和宽度均极显著大于刺叶,而气孔密度极显著小于刺叶,说明鳞叶较耐旱,刺叶依赖较大的气孔密度和灵敏的气孔关闭来应对干旱胁迫。(3)鳞叶和刺叶的叶片厚度和主脉厚度无显著差异,但鳞叶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海、叶片组织紧密度和树脂道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刺叶,木质部厚度、木/维和叶片组织疏松度均极显著小于刺叶,说明鳞叶可通过较大的栅/海、紧密的叶片结构来适应干旱,而刺叶通过增强输导组织来应对干旱。研究认为,鳞叶忍耐干早能力较强,而相对鳞叶来说,刺叶主要通过逃避的方式来应对干旱。  相似文献   
97.
移取1、2、3日龄工蜂幼虫进行人工育王,通过HPLC-MS的方法,分别测定4日龄蜂王幼虫体内保幼激素(JHⅢ)和9日龄蛹体内蜕皮激素(Ecd)的滴度,并通过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不同移虫日龄培育的处女王的初生重、卵巢重、头重和卵巢管数进行比较分析,以研究不同移虫日龄对意大利蜂蜂王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移虫日龄所培育的蜂王幼虫4日龄JHⅢ和9日龄Ecd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移虫日龄的增加,蜂王幼虫体内JHⅢ和Ecd含量均显著下降;不同移虫日龄所培育的处女王其初生重、卵巢重、头重及卵巢管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随着移虫日龄的增加,蜂王的初生重、卵巢重和头重显著减轻,蜂王的卵巢管数显著减小;蜂王的初生重和卵巢管数成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2。说明移虫日龄越小幼虫获得的生长条件越好,越有利于蜂王个体尤其是繁殖性状的发育,人工育王实践中应移取虫龄尽量小的幼虫。  相似文献   
98.
发表多篇以转基因农产品饲喂动物而导致健康损害论文的维罗纳大学(University of Verona)学者Manuela Malatesta,是国际上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通过对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平台全部论文的检索,重点分析了其所发表的10篇转基因毒理学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结论,并追踪其研究的相关证据及学术界对其研究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研究方法与结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Malatesta所发表转基因存在安全隐患的10篇研究论文,由于其研究材料及方法上所存在的问题除了个别存在明显错误的论文无法重现而被学术界所否定外,其余论文均被后续采用规范研究方法的同类研究所推翻。  相似文献   
99.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免疫学方法是黄曲霉毒素B1的常用检测方法。为制备针对AFB1的抗体,综合参考已报道的噬菌体文库筛选的抗AFB1单域重链抗体(variable domain of heavy chain of heavy chain antibody,VHH)序列,合成一条经密码子优化[适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表达]的高同源性序列。在抗AFB1 VHH的CDR2和CDR3区引入部分随机突变,构建噬菌体抗体库。采用phage-ELISA技术,以AFB1O-OVA为包被抗原,淘选单域重链抗体库,经过4轮筛选,获得15株能与AFB1特异性结合的阳性克隆。以结合力最高的1株克隆为材料,扩增相应的VHH基因,构建表达质粒pET-22b-VHH。在E. coli BL21(DE3)中表达VHH,经间接竞争ELISA分析,获得的抗AFB1 VHH的灵敏度约为10μg/mL。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旨在建立一种在红花油体中表达EGF的转基因植物的方法。方法:通过PCR技术把大豆油体基因(DDoil)与EGF构建成融合基因,克隆至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90R中,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1390Do-EGF,然后转化进农杆菌 LBA4404 中用于侵染红花外植体,通过甘露糖筛选培养基培养可获得红花转化苗。通过PCR、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MTT法检测EGF的促细胞增殖活性。结果:PCR结果显示,红花叶片中能检测到EGF基因;实时荧光相对定量RT-PCR结果显示,在红花种子中EGF能成功实现转录;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证明,在转基因红花种子中能有效表达出EGF,并具有其原有的免疫原性,MTT法实验结果表明EGF具有促进balb/c 3T3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结论:大豆油体和EGF融合基因已经成功转化进红花细胞的基因组中,并实现了EGF外源蛋白在红花种子油体中的表达,为EGF蛋白的产业化生产探讨了一种新的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