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86篇 |
免费 | 276篇 |
国内免费 | 1435篇 |
专业分类
40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40篇 |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154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223篇 |
2013年 | 172篇 |
2012年 | 255篇 |
2011年 | 207篇 |
2010年 | 220篇 |
2009年 | 236篇 |
2008年 | 232篇 |
2007年 | 200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190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6年 | 4篇 |
1954年 | 2篇 |
1953年 | 4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月季F1代群体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月季(Rosa spp.)品种‘云蒸霞蔚’和‘太阳城’正交获得的184株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遗传分析、相关性分析对花部形态性状以及叶片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杂交群体表型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33%~68.08%,其中花瓣数量在群体中的变异程度最高;杂交后代各个性状上均发生分离变异,出现不同于亲本的表现型,且离散程度较高。表型性状的遗传特点与关联分析,为挖掘控制表型性状的优良基因及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目的:评价以轮状病毒(RV)重组VP6蛋白为载体插入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V2)VP1蛋白上的1个抗原表位构建而成的嵌合蛋白的体外免疫学性质。 方法:采用分子克隆和基因重组技术将PV2抗原表位插入到RV载体蛋白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用SDS-PAGE确认表达产物,再通过动物免疫、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病毒血清抗体中和试验分析嵌合蛋白的免疫学性质。结果:成功构建了以VP6为载体的PV2抗原表位嵌合蛋白6F/PV2N1,并且在E.coli系统中高效表达,嵌合蛋白免疫的豚鼠血清抗体对RV和PV2具备较好的中和活性。结论:以RV VP6为载体构建的嵌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豚鼠产生血清抗体可中和RV和PV2在体外细胞上的感染;进一步为研发RV/PV2嵌合疫苗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3.
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及其杂交F1代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暗纹东方鲀(T.obscurus)及其杂交F1代的肌肉营养特征,利用生物化学方法,从每类实验样本中取9尾对其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粗灰分和氨基酸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1)杂交F1代在生长方面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与亲本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杂交F1代的体重为其亲本的1.48~1.77倍;(2)杂交F1代肌肉水分含量与其母本含量相近,但粗脂肪含量均较亲本少(P0.05),粗蛋白含量则与亲本差异不显著(P0.05);(3)除色氨酸和胱氨酸外,16种氨基酸均在肌肉样本中被检测到,除甲硫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间含量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杂交F1代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而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F1代总氨基酸含量则介于两亲本之间。对其必需氨基酸总量进行分析发现,菊黄东方鲀与其正反杂交F1代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暗纹东方鲀与其正反杂交F1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肌肉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杂交F1代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为26.68%,明显高于双亲样本(菊黄东方鲀22.28%、暗纹东方鲀25.20%),而暗纹东方鲀(♀)×菊黄东方鲀(♂)F1代的鲜味氨基酸总量(23.30%)较其父本偏高,但低于其母本。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东方鲀的肌肉营养综合了双亲的优良特性,特别是是菊黄东方鲀(♀)×暗纹东方鲀(♂)杂交F1代,拥有最高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4.
我国首次发现的HIV-1和HIV-2双重感染样品中病毒部分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市卫生检疫局送检了一例HIV - 1和HIV - 2抗体检测均呈阳性的双重感染样品 ,对其感染的HIV前病毒的 gag和env基因区进行了序列分析 ,首次阐明我国发现的HIV双重感染样品的HIV部分基因特征。从HIV感染者淋巴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中提取前病毒DNA ,分别使用HIV 1和HIV 2特异性引物用套式PCR扩增HIV 1和HIV 2的部分基因区。PCR产物不经克隆直接测序 ,经GenBank检索并使用GCG软件包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其中感染的HIV 2毒株中gag基因区与德国株HI2PEI2KR相似 ,基因离散率仅为8 1% ,env基因C2 -V3区与来自几内亚比绍的HIV 2U0 5 35 8株最近 ,离散率为 13 0 4% ,在其 gp36区发现与HIV 2U0 5 35 8基因离散率为 10 6 3% ,两个毒株均属HIV 2中的A亚型。而其HIV 1型毒株在 gag和env区都与从尼日利亚分离的H92NG0 83株相似 ,属HIV 1的G亚型。本文首次对我国发现的HIV 2型毒株进行了主要基因区的序列分析 ,表明在非洲较常见的HIV 2A亚型和HIV 1G亚型毒株 ,已随援外劳工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95.
鲟鱼心外膜脓肿的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为新的养殖对象,我国各地先后开展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施氏鲟(A.schrenckii Brandt),以及引进的俄罗斯鲟(A.gueldenstaedti Brandt)、杂交鲟等鲟鱼人工养殖,由于养殖刚刚起步且养殖集约化程度较高等诸多因素,出现了多种新的非寄生性疾病,并造成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极其严重,成为当前鲟鱼试养阶段的制约因素。1999年北京市一家鲟鱼养殖试验场鲟鱼患病,经检验和诊断,确诊为“鲟鱼心外膜脓肿”.本文报道了该病的病理解剖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为疾病的临床检验与诊断及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97.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菌。为简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复杂的检测方法,并了解舟山市水产品中该致病菌的污染状况,通过比较已公开的3套针对耐热核酸酶编码基因的PCR鉴定体系,根据特异性和灵敏性实验筛选了1套最优的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CR鉴定体系。基于这一体系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方法,对舟山市水产品加工厂各个环节采集的120份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20份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8.3%,PCR检测方法与国标法检出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且集中在原料和环境这两个环节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半成品和成品中却未检测到。由此,可以认为舟山市水产品加工厂的原料和环境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成品相对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98.
该研究采用ESI-Q-TOF-MS直接进样分析法对陕西商州、洛南、大荔、丹凤和铜川等五个地区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丹参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的质谱丰度差异评价了不同地区丹参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对不同产地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综合分析选出了最优的丹参种植产地。结果表明:五地丹参均含有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丹参酚酮、次丹参醌、丹参醌Ⅱ等9种脂溶性化学成分和丹参素、咖啡酸、阿魏酸、迷迭香酸、原紫草酸、紫草酸、原儿茶醛、丹酚酸A、丹酚酸B等9种水溶性化学成分,其中丹参素钠、紫草酸、丹酚酸B和隐丹参酮的含量普遍较高,质谱丰度均大于30%。但是,随着种植环境不同,不同地区丹参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很大,如商州产丹参中含有较多具有生物活性的丹参酮类物质,其中丹参酮Ⅰ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四个产地,质谱丰度达到72.6%,而其他地区丹参酮Ⅰ的质谱丰度为1.8%~11.3%。这表明丹参质量按照地区排序为商州>铜川>大荔>洛南>丹凤。该方法为中药药材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可靠、便捷的途径,为药材规格等级的制定提供了新途径,为陕西丹参种植区域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9.
为了探讨斯氏鼢鼠的物种地位,分别测得了4个斯氏鼢鼠、3个高原鼢鼠、2个秦岭鼢鼠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12S rRNA基因的全序列,结合下载自GenBank中的鼢鼠序列,利用MEGA4.0,PHYLIP 3.57c软件包和Mrbayes 3.1.2软件以中华竹鼠做外群分别重建鼢鼠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比较了采自3个地区的斯氏鼢鼠、高原鼢鼠和秦岭鼢鼠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支持斯氏鼢鼠的物种地位,且与秦岭鼢鼠和高原鼢鼠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小剂量肝素对急性肺损伤(ALI)时氧化应激,TNF-α和IL-1β变化的干预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n=8):①生理盐水对照组(NC),②油酸损伤组(OA),③氨溴索+小剂量肝素治疗组(AH)。各组分别在给药前和给药后6 h采血及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实验结束后肉眼观察肺病理改变,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检测肺组织原位凋亡细胞变化、肺组织湿干比(W/D),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肺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光镜,电镜观察结果以及W/D提示氨溴索+小剂量联合治疗减轻了ALI造成的肺组织形态学改变。②OA组中显著降低的PaO2均在AH组明显升高(P〈0.01)。③抗氧化指标GSH-Px和SOD活力检测,发现AH组比OA组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或P〈0.05),而氧化性指标XO活力和MDA含量则较OA组显著降低(P〈0.01)。④除给药前IL-1β外,在OA组中IL-1β、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NC组(P均〈0.01),但在AH组中有显著的降低(P〈0.01)。⑤AH组凋亡指数(AI)比OA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在OA致ALI时,TNF-α和IL-1β明显升高,参与了ALI的发生与发展。联合应用氨溴索与小剂量肝素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释放,发挥对ALI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