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7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藕莲是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ssp.nucifera)的3种类型之一,在我国作为水生蔬菜栽培的历史愈两千年。对国家种质资源圃中来自17个省和直辖市的68份藕莲资源的19个形态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整藕重与主藕重、主藕长和第三节粗成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藕重对整藕重的正向效应最高(0.982)。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成分占总变异的77.33%。结果还显示对整藕重负效应最高的是主藕重/整藕重(-0.296)。聚类分析发现所有藕莲资源可分为5组。  相似文献   
642.
拟南芥的血红蛋白3(AtGLB 3)属于截短的血红蛋白。与拟南芥血红蛋白1相比,拟南芥血红蛋白3具有不同的起源、不同的生化特性和结构;但其功能还不清楚。蛋白质的定位与蛋白质的功能息息相关。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构建了拟南芥血红蛋白3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pUCGFP/AtGLB3。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重组载体转入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通过检测融合蛋白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分布来确定拟南芥血红蛋白3在细胞中的定位。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AtGLB3基因表达产物主要定位在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643.
 应用方差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合成分析,研究了天目山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树轮中 随方位的分布特征。应用相关分析探讨了这种分布特征的年际差异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树轮 值有显著方位差异和年际变化,不同方位的差异可以用4个基本角分布型表示,其中一型表示各方位 C比多年平均值偏大,其中北(N)、西(W)、西南(SW)、南(S)较平均值偏大约0.5,而其余4个方位偏大不到0.2;二型各方位也较多年平均值偏大,但各方位差异不大,除N方位较小外,其余均在0.2~0.4之间。三型为各方位 较平均状况偏小,其中西北(NW)、东北(NE)方位约偏小0.4,其余方位偏小0.2~0.3。四型表现为NE、东(E)、东南(SE)与平均状况一致,西北(NW)方位较平均状况偏大约0.1,N方位偏小0.2,其余3个方位则偏小约0.3。而其年际变化既可用这4个角分布型的更替表示,也可以用第一、二主成分表示。 的第一主成分与前一年8~12月降水量负相关,与当年1~3月降水正相关。第二主成分与前一年8月至当年1月的6个月平均气温正相关。不同的角分布型与不同的气候状态相联系。一型出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R8~12少、R1~3多、T3~7低并且T8~1高;二型出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R8~12少、R1~3多、T3~7低并且T8~1低;三型出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R8~12多、R1~3少、T3~7高并且T8~1高;四型出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R8~12多、R1~3少、T3~7高并且T8~1低。可见角分布型的差异可能包含着环境变化的信息,因此同时利用树轮整体平均 值的序列和角分布型序列来重建历史气候,可以得到更多的历史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644.
七子花幼苗光合特性的温度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七子花苗期光合特性的温度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净光合速率的最适温度为26-30℃。在19-40℃之间,暗呼吸速率与温度呈乘幂关系。蒸膳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2)饱和光强,表观量子效率和净光合速率在29℃时最高,在39℃时最低,但光补偿点和蒸滕速率程式高,光抑制加剧。(3)高温使七子花叶片的羧化效率下降。CO2补偿点上升,从而引起光合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45.
在20℃条件下,采用相对饱和度为80%的(NH4)2SO4一步盐析并经低温冷冻干燥12h得到鞘磷脂合成酶粗酶粉后,采用体外酶促反应并结合HPLC法检测鞘磷脂合成酶的含量。  相似文献   
646.
蓝喉蜂虎的捕食行为与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有分布的7种蜂虎科鸟类中,蓝喉蜂虎(Merops viridis)分布范围最广,但相关野外研究还比较少。2011~2016年,我们以江西省吉安市郊区的一个蓝喉蜂虎种群为研究对象,在观察野外捕食行为的基础上,记录了其食物种类,研究了该鸟的食性。蓝喉蜂虎的食物主要是蜂类、蝶类和蜻蜓类昆虫,其被捕食频次的百分比分别为26.0%、26.3%和38.3%。其中,繁殖前期以蜂类居多,繁殖后期以蜻蜓类居多,数量比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昆虫生活史差异造成的。网络图片资料佐证了其食物种类主要为以上3类昆虫。在吞食食物前,蓝喉蜂虎会对不同类群的昆虫进行不同时长和不同方式的处理。此外,野外研究发现,产卵期蓝喉蜂虎巢室中散布着可能被吞食过带有食物残渣的小型贝类碎片。通过实验筛选营巢河滩地的沙土,发现这些贝壳碎片是外来。这表明,蓝喉蜂虎可能通过取食小型贝类贝壳,在产卵期获取短期额外的钙质补偿。蓝喉蜂虎在其分布区内属不常见鸟类,但其捕食的主要昆虫类群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这说明食物不是限制该鸟分布的原因。蓝喉蜂虎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美丽小鸟,当前亟需深入研究,为该鸟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47.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占昕  潘文斌  郑鹏  柯锦燕  陈奇亮 《生态学报》2017,37(20):6895-6904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沿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译2003年和2013年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自然景观特征、生态学干扰和景观破碎化程度3项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2个层次的景观自然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指标层的权重,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研究区域的景观自然性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距离的环状带对湿地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的影响,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景观自然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3年间,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景观自然性降低,降幅为9.17%,景观自然性有随着距离自然保护区距离增加而减小的趋势。景观自然性变化的自然驱动力为气候、水文、植被演替,人为驱动力为人类开发活动和政策导向。据此,提出3条建议以便更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周边区域的自然性,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8.
目的:研究STAT3在肝癌细胞SK-Hep1对sorafenib抗性中的作用,并探讨STAT3基因沉默在增强sorafenib肝癌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基于shRNA的基因沉默技术在肝癌细胞SKHep1中敲减STAT3;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与对sorafenib的敏感性;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p-STAT3(Y705)、p-STAT3(S727)以及其下游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构建了STAT3敲减的细胞株SK-Hep1-sh STAT3。该细胞中STAT3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Sorafenib的处理下调了STAT3的磷酸化水平及其下游蛋白Mcl-1和Cyclin D1的表达。STAT3基因敲减的SK-Hep1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增强。结论:基于shRNA的STAT3基因沉默能明显抑制SK-Hep1细胞增殖,提高细胞对sorafenib的敏感性,有望成为提高sorafenib抗肝癌疗效的一种新手段。  相似文献   
649.
精准医学是健康卫生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了一个多世纪的现代医学实践的升级版。本文研究了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分子遗传、环境变迁及医疗信息管理等领域,分析和总结了影响精准医学发展的一些因素,提出了精准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一些新思路,希望对精准医学的发展、医学科研实践及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0.
明晰滨海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和驱动因素,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盐沼湿地修复策略、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获取1973—2020年共十个时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得出盐沼湿地时空变化及其与周边土地利用/覆被的相互转化;利用改进的景观格局状态与演化识别模型(SEDMS),分析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3—2020年,盐沼湿地面积减少了252.35 km2,空间范围总体向外海迁移且趋于集中。盐沼湿地转出类型主要为草地、养殖池/盐田和耕地,转入类型主要为滩涂未利用地和水体。(2)盐沼湿地景观格局演化模式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3—1995年为动荡期,演化模式以消失和破碎为主导;1995—2010为过渡期,格局演化模式逐渐由消失和破碎为主导转变为扩张为主导;2010年后为稳定期,格局发生演化的区域较少,总体以新增和扩张为主。(3)36%的盐沼湿地出现了多次格局演变模式的转变,滩涂未利用地、耕地对于景观格局演化频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工表面、养殖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