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21.
根分布是陆面过程模型中模拟根系吸水过程的重要参数,对其准确表达将可改善水热通量的模拟。利用已有研究中玉米不同发育期根生物量实测资料,对常用于现有主流陆面过程模型中分别由Schenk、Zeng和Jackson建立的3种根分布参数化方案(被定义为M1、M2、M3)的模拟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2和M3模拟精度基本一致,仅在玉米吐丝期以后模拟精度较高,而M1能够对玉米不同发育期根分布进行较高精度的模拟,是3方案中的最优方案;通过对M1方案中玉米不同发育期d50和d95(累积根比例分别为50%和95%的土层深度)2个参数拟合值分析发现,d95值随玉米生育进程逐渐增大,变异性在拔节和成熟期最大,在吐丝期最小;d50值在大喇叭口期以前随生育进程增大,在吐丝期以后趋于稳定;d50和d95值在大喇叭口期以前与现有模型设定值差异最大,可引起陆面过程模拟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2.
目的:分析妇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并为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对我院2003年6月-2010年10月进行妇科手术治疗的1380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出现泌尿系统损伤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其泌尿系统损伤情况,归纳影响妇科手术损伤泌尿系统的危险因素。结果:13801例患者共确诊122例术后泌尿系统损伤,损伤率0.88%;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盆腔粘连、导尿管阻塞及手术操作是影响妇科手术泌尿系统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5C(P〈0.05)。结论:妇科手术致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主要有手术方式的选择,患者出现盆腔粘连,导尿管受到阻塞及手术操作不当等。绝大部分损伤可在术前、术中得到避免,而对于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损伤的患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以保证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3.
5种沙地灌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干旱、半干旱区植物功能性状对地形地貌分异引起的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对于揭示我国西北地区植物应对地下水埋深增加的维持机制和开展植被生态恢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流兔河流域典型草原生境的5种建群灌木沙柳(Salix psammophila)、乌柳(Salix cheilophil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杨柴(Hedysarum laeve)为研究对象,认识其在滩地、丘间-丘顶典型分布和地势抬升条件下,沙地灌木生物量分配、根系分布及其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生理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沙柳为深根系植物,生理功能的维持不仅依赖浅层土壤水,而且吸取地下水;乌柳、柠条、油蒿和杨柴为浅根系植物,主要水源是浅层土壤水。(2)在滩地共生条件下,沙柳和乌柳黎明前小枝水势(ψpd)、正午小枝水势(ψm)、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表观量子效率(Φ)、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Ps)及光补偿点光量子通量密度(Ic)无显著差异;油蒿和杨柴ψmgsFv/Fm存在显著差异。(3)由丘间-丘顶分布引起地下水埋深不同的条件下,丘间和丘顶沙柳ψpdψmPsIc差异显著,乌柳ψpdgs差异显著,柠条和油蒿仅ψm差异显著,这几种灌木其它生理性状在丘间和丘顶无显著差异。(4)沙柳生理性状与地下水埋深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gsPs呈降低趋势,Φ呈升高趋势,Ic没有明显变化。综上所述,不同根系分布的灌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干旱生态系统原生植被恢复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毛翠雀花花序内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  安宇梦  史长莉  米兆荣  张婵 《广西植物》2021,41(8):1324-1332
两性花植物花序内不同位置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一般存在差异,通常认为资源竞争、结构效应和交配环境是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雄性和雌性繁殖资源在花序内不同位置间的最优分配问题,该文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典型高山植物毛翠雀花为材料,通过比较花序内不同位置的花部特征和种子性状,对其花序内的性分配模式和雌性繁殖成功进行研究,并通过观察传粉者运动特点以及人工去花和补授花粉实验,探讨花序内资源竞争和交配环境对繁殖资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位置间的雄蕊数、雄蕊鲜重/雌蕊鲜重、花粉数及花粉胚珠比从花序基部到上部显著增加,而雌蕊鲜重和胚珠数逐渐减少,表现出上部花偏雄的性分配;上部花的结籽率显著低于基部花和中部花,不同位置间的发育种子数/果实和发育种子重/果实随着花位置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说明基部花具有更佳的雌性繁殖成效。(2)去花处理后,剩余果实的单个种子重/果实显著增加,但发育种子数/果实没有显著增加;而给上部花人工补授异花花粉后,位置间结籽率的差异消失,说明传粉限制而非资源竞争导致了花序内位置依赖的种子生产模式。(3)毛翠雀花雄性先熟的开花特征,以及传粉者苏氏熊蜂从花序基部到上部的定向访花行为,导致了花序内交配环境的变化。综上结果表明,毛翠雀花花序内的性分配和繁殖成功差异是对交配环境适应的结果,对其在高山环境中实现雌雄适合度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5.
目的:建立一种PCR方法,以快速校正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多位点缺失突变。方法:用PCR方法合成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对测序的克隆进行序列比对,分析不同克隆上缺失突变发生的位置,以保守区域互相重叠的寡核苷酸为上下游引物、以该区域测序正确的克隆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得到所需片段,再将这些片段用PCR方法进一步组装成完整的基因序列并进行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经过2次PCR扩增,校正了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合成过程中发生的5个位点缺失突变。结论:得到序列正确的基孔肯雅病毒非结构蛋白基因。在进行基因合成过程中如发生多位点缺失突变,可利用该方法同时对以上突变进行校正,无须再合成引物,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并提高了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26.
利用移码突变和终止密码子提高下游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基因结构复杂的慢病毒载体插入报告基因并提高目的基因表达量。方法:慢病毒载体上有复杂的基因排列,为了不影响慢病毒载体的活性,必须尽量保留原有的基因,替换不必要的基因。首先将报告基因萤光素酶插入慢病毒载体替换基因Env后,结果检测不到报告基因的表达。为了提高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将报告基因的读码框向后移动一个碱基,同时在其上游增加一个终止密码子,然后检测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移动报告基因的读码框同时在上游增加终止密码子,使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大大提高。结论: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通过改变目的基因与上游起始密码子ATG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增加终止密码子,可以大幅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7.
免疫学方法是人体包虫病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是手术前确诊和临床治疗后随访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包虫感染的试验诊断提供更多的方法和信息。本文主要通过对皮内实验、抗原的检查、抗体的检查、免疫复合物的检查以及DNA的检查的逐个分析,探讨目前临床上对棘球蚴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8.
昆虫可以利用小干扰RNA(siRNA)机制干扰体内RNA病毒的增殖,从而获得对该病毒的免疫能力。通过第二代测序技术对蚊子的小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寻找其中的RNA病毒序列,发现在我国云南地区的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体内存在Marayo,Omsk hemorrhagic fever和Ilheus等RNA病毒的基因片段。至此建立了发现媒介昆虫体内携带病毒的一种新方法,可用于媒介昆虫携带RNA病毒的本底调查。  相似文献   
129.
130.
The digestive tra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ges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food energy.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abiotic environments on digestive tract morphology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evolution of digestive tract across different environments. Here, we investigated altitudinal variation in digestive tract length in the Yunnan Pond Frog (Pelophylaxpleuraden) across five populations ranging from 1413 m to 1935 m a.s.1, in Ningn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in western China. Frog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from 1-5 June 2012.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females had longer digestive tract and relative digestive tract (i.e. digestive tract length / body size) lengths in com- parison to males, on average,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Digestive tract and relative digestive tract length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suggesting that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ndigestible ma- terials may be consumed at high-altitude sites and result in a relative increase in digestive tract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