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2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高原鼢鼠线粒体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原鼢鼠是一类地下独居啮齿动物,为青藏高原特有种之一。为研究该物种的谱系地理学和遗传多样性,本文测定了采自青藏高原东部3个地理种群8个小种群共37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变异。在长度为627bp的序列中,共发现5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6种单倍型。该物种的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较高和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πn)较低。谱系分析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同一地理种群内单倍型之间遗传差异小,而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之间存在较大区别。距离隔离分析表明高原鼢鼠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AMOVA分析同样表明地理种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地理种群间变异占遗传变异的80.45%。高原鼢鼠的这种遗传结构特点可能主要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迁、该物种稳定的地下生活环境和有限的迁移能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82.
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反馈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慈龙骏  杨晓晖 《生态学报》2004,24(4):755-760
荒漠化和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两者间的反馈机制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机制和荒漠化及其防治对碳源/汇的影响两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以往的研究表明,荒漠化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荒漠化过程中植被覆盖降低一地表反射率提高和(或)土壤含水量降低-降雨量降低-植被覆盖降低这样一个正反馈机制(荒漠化生物地球物理模型“Charney假说”及其衍生理论)来实现的,此外大气中悬浮的沙尘具有明显抑制降雨的作用,土地荒漠化所导致的沙尘暴频发及其影响范围之大也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则表现在对荒漠化的范围、发展速度和强度以及潜在危险性及干旱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产力的影响上。同时作为全球重要的碳贮存地,干旱区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气中CO2的收支.据估算全球荒漠化所导致的碳损失总量为18~28Pg C,其中中国近40a来因土地沙质荒漠化导致的CO2净释放量为91Mt C,如果UNEP建议的退化土地治理措施得以实施,每年可固定37Pg的碳,约占CO2年排放量的15%.其投入低于一些限制CO2排放的措施,因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大多数研究尚处于定性描述阶段,虽然有一些量化的尝试,但多停留在低精度的外推或估算上,因此今后有关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反馈机制研究的重点应放在:(1)量化气候变化过程对干旱生态系统弹性、生物多样性、生物生产力和总体健康的影响。(2)模拟荒漠化发生发展对区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影响,(3)评价荒漠化防治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其程度,特别是一些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工程在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的作用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简言之,从科学和政策的角度来看弄清荒漠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反馈机制不仅有利于区域和全球尺度荒漠化防治的开展,而且也将为国际气候变化框架条约中相关部分的协商及谈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
 Science杂志于2001年发表了方精云等人关于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的论文(Fang et al., 2001, 291: 2320~2322)。该文利用大量的生物量实测数据,结合使用中国50年来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时空变化。这是一个大时空尺度的工作,涉及一些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原理、方法以及尺度转换问题。由于篇幅所限,论文并未详细说明这些问题。为了帮助理解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给出了论文中涉及生物量计算的理论基础,对  相似文献   
84.
植物挥发性信号物质介导抗性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能够作为媒介参与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吸引传粉者、促进种子传播、抑制其它植物种子萌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植物挥发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信号作用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关注。总结了植物挥发性物质作为信号物质在提高植物抗性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阐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不仅能够直接提高植物的抗性,而且可以作为信号物质在同株、同种异株和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传递,进而间接提高目标植物的抗性。最后,还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方法和潜在的生态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5.
以纤维素废弃物为原料利用黑曲霉LN0402菌株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分别考察培养时间、碳源用量、装液量、摇床转速及孢子悬液体积分数等因素对该菌株利用不同碳源生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影响。确立了黑曲霉LN0402利用不同纤维素废弃物产纤维素酶的最适条件。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IL-17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1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IL-17水平,并收集整理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SLE非活动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SLE非活动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水平在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中表达明显增高,且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IL-17可能参与了SLE疾病的病理过程,可能与疾病活动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8.
不同盐分处理对狼尾草和大油芒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盐渍化生境中r对策者发芽与幼苗期的盐分适应特征,本研究选用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和大油芒(Spodipogon sibiricus),按照NaCl∶Na2SO4∶NaHCO3为1∶1∶3(mol)配制复盐溶液,分6个处理(0、0.1%、0.2%、0.4%、0.8%和1.6%),分别进行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单因素实验,比较了两种植物的发芽能力、胚生长和幼苗生长状况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种子萌发阶段,随盐分浓度增大,狼尾草和大油芒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发芽势等均显著下降,低浓度(≤0.4%)时狼尾草的发芽能力小于大油芒,高浓度(≥0.8%)时则相反;狼尾草和大油芒胚芽长、胚根长及胚鲜重均显著下降,但大油芒胚生长受抑制的程度高于狼尾草;幼苗阶段,盐分显著抑制狼尾草和大油芒的幼苗生长,但大油芒受抑制的程度低于狼尾草,且狼尾草体内生理活性钙和丙二醛含量高于大油芒;可见,两种植物的耐盐能力在种子萌发阶段狼尾草强于大油芒,而幼苗阶段狼尾草又弱于大油芒,这体现了r对策者风险分摊的对策。  相似文献   
89.
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盐胁迫浓度,通过萌发至幼苗期的出苗速度、植株形态和生物量等指标对200个花生品种(系)进行耐盐性评价.结果表明: 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花生出苗时间延长,对植株形态建成抑制加重,物质积累减少.鉴定花生品种耐盐性强弱的适宜盐胁迫浓度为0.30%~0.45%.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将10个指标归结为平均隶属函数值,根据不同胁迫浓度下各指标与平均隶属函数值之间的相关性大小,植株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株高和主茎高均较大,可作为首选指标,植株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主根长和出苗速率均较小,可作为辅助指标综合判断品种的耐盐能力.200个品种(系)在不同盐胁迫浓度下均可分成高度耐盐型、耐盐型、盐敏感型和高度盐敏感型4组.随盐胁迫强度加大,耐盐品种数量下降,而盐敏感品种数量上升.部分品种在低、中、高盐胁迫强度下表现出统一性(均耐盐或均敏感);部分品种存在差异性,即低胁迫强度下表现耐盐性而在高胁迫强度下表现盐敏感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Toll样受体4(TLR4)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观察突变小鼠对革兰氏阴性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响应的变化。方法 针对TLR4基因外显子2设计并合成1对sgRNA片段,与编码Cas9的mRNA混合后通过受精卵显微注射方法,建立TLR4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繁育获得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TLR4-/-小鼠);通过LPS刺激,分析TLR4-/-小鼠对炎症应激的反应情况,并在分子和病理水平上和野生型对照(WT)进行比较。结果 PCR及测序检测表明TLR4基因外显子2在小鼠基因中被成功敲除;给予LPS刺激后,IL1βIL6MyD88iNOSTNFa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在野生型小鼠的心、肝和肺组织中显著上调,而在TLR4-/-小鼠中则几乎没有变化;血生化指标显示LPS刺激后WT小鼠血清中的尿素(Urea)和肌酐(Cre)水平显著升高,而TLR4-/-小鼠刺激前后无显著变化,病理分析同样发现TLR4-/-小鼠能够抵抗LPS对肾组织的损伤。结论 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TLR4基因剔除小鼠模型,TLR4的缺失能够降低IL1βIL6MyD88iNOSTNFa炎症因子对LPS刺激的响应,抑制LPS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对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