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68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研究固定化的辣根过氧化物酶降解酚类有机污染物及检测环境有毒物质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利用伴刀豆蛋白A与糖蛋白的特异性吸附性质将辣根过氧化物酶层层固定在玻碳电极表面 ,制备了一种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多层膜生物传感器 ,并推导出了辣根过氧化物酶对过氧化氢、对苯二酚的催化反应以及苯肼对该反应的抑制作用的动力学模型。运用酶传感器实验数据 ,对推导出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拟合与参数估计。  相似文献   
62.
目的:建立前列腺癌细胞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模型,并探讨该侵袭模型在前列腺癌转移研究方面的意义。方法:将200μl2组前列腺癌细胞加入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上室分别培养12、24、36、48h,加入侵袭模型上室的细胞取不同浓度(1.0×105、2.0×105、3.0×105、4.0×105/m1)温箱中培养,在不同时间点观察不同浓度的前列腺癌细胞穿过基质膜的细胞数,测定2组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能力。结果:穿过ECM胶聚碳酸酯膜的细胞在第12h较少,而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细胞穿膜在24小时前后最显著;同时,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随着细胞浓度增高而增多,但细胞浓度大于3.0×105/ml时,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无明显变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前列腺癌细胞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模型,其在前列腺癌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该侵袭模型的建立可间接判断肿瘤的侵袭力并且对探明前列腺癌的转移机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3.
基于TM NDVI的武功山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区,基于4期TM(Thematic Mapper,专题测图仪)卫星遥感影像,提取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归一化植被指数),采用像元二分模型,运用ENVI 5.1和Arc GIS 10.0软件计算得到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山地草甸面积减少了9.72%,呈递减趋势。20年来随着武功山风景区成立—旅游业发展—山地草甸生态修复,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增加和减少交替,总体呈上升趋势;(2)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低覆盖度草甸区集中在武功山山脉的西北侧坡面的崖壁和部分山脊线上,而高覆盖度草甸区多分布在武功山山脉的东南坡面;(3)研究区山地草甸退化与改善并存,山地草甸最北端和白鹤峰-九龙山区域的东南坡、南坡低海拔处植被总体呈退化特征;发云界南部的东坡植被总体呈现改善特征。研究期间山地草甸退化面积比改善面积多出1.78%。(4)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的分布格局和地形因子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植被覆盖度随着坡向的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变化,总体上山地草甸植被覆盖度的分布为阳坡平坡阴坡;植被覆盖度先是随着坡度的上升而升高,在坡度15°—25°时达到峰值,然后随坡度的上升而下降,在45°—90°最低;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升高呈波浪式下降,1000—1200m最高,在主峰山顶海拔1800—1918.3m最低。遥感解译检验结果证明采用此方法对大面积山地草甸覆盖度分布及变化进行反演可行而准确;在后续研究中将采用不同季相的多期影像数据提取NDVI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进行长期监测,以便更准确可靠地分析山地草甸演化过程和趋势。  相似文献   
64.
不同天气条件下小叶锦鸡儿茎流及耗水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以热平衡为原理的Dynamax包裹式茎流测量系统,于2006年对科尔沁沙地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的液流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利用实验区自动气象站同步检测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结合人工记录的天气状况,分别选取4种最典型的天气条件,分析了小叶锦鸡儿的茎流变化、单枝耗水量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高温、强辐射条件下,小叶锦鸡儿的液流呈"几"字型宽峰曲线,以低耗水的蒸腾特性耐受干旱缺水的环境.不同天气条件下,小叶锦鸡儿液流日变化波动曲线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各异,但光合有效辐射始终是液流变化的主导因子.小叶锦鸡儿茎干液流通量密度的变化是各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单枝日耗水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从晴天、阴天、风天到雨天依次减少,其平均值分别为459、310、281和193mg.d-1.  相似文献   
65.
66.
鲢快速逃逸游泳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67.
降水格局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气候变化下,较为频繁和严峻的干旱将威胁地球中纬度部分地区的森林,但森林植被如何响应季节性干旱胁迫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分布着以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为优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研究其水分蒸腾代谢过程对干旱的响应是评估气候变化对过渡区天然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水碳影响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典型的锐齿栎天然林中通过开展模拟穿透雨减少大型野外实验,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技术监测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的动态变化,研究了不同径级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对模拟干旱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穿透雨减少对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呈现季节变异。在7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显著降低了锐齿栎的树干液流密度,但生长季后期的10月份林内穿透雨减少反而使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显著升高。(2)不同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生长季内对干旱有不同的响应,特别是小径级的树干液流密度与其他径级有较多的不同。小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9、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中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5、10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在7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极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大径级的锐齿栎树干液流密度在6、7月份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小于对照样地,在10月份则表现为减雨样地显著大于对照样地。  相似文献   
68.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生物保护提供了整体性对策。基于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 ,确定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干扰的特点 ,综合集成了基于格局优化、干扰分析 2种规划途径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模拟和预案研究等多种方法 ,形成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方法框架。该方法突出体现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注重针对性、区域性、系统性和主动性的特点 ,满足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 ,为实现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9.
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的光谱和光强反应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色光和白光刺激下蝗虫成虫和虫蝻的趋光、避光行为反应及其与光强度之间的关系,为蝗虫的光电诱导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蝗虫放置于行为反应试验箱中,运用行为试验方法,观察测定不同光谱和光强下蝗虫的波长选择响应及其运动速度.结果:①蝗虫的趋光、避光反应行为具有相反的波长选择机制,在紫光、蓝光、绿光等短波段趋光性较强,在红光、橙光等长波段趋光性较弱;②低光强度范围内,蝗虫的趋光反应率随光强度的增强而增大,至一定光强度时增加变缓,并趋于稳定;③不同种群、生长阶段对蝗虫的波长、光强度行为反应均有一定影响,东亚飞蝗比亚洲小车蝗有更强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可适应性,成虫比虫蝻的趋光反应率和光强适应性高.结论:光电诱导作用下,蝗虫具有明显的光谱选择行为和光强度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70.
黄海鳀鱼时空分布季节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6-2010年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技术,从不同角度阐明在捕捞压力和气侯变化的双重胁迫下,黄海鳀鱼资源密度时空分布及其变动的季节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鳀鱼空间分布趋势变化明显,冬季,资源密度从调查区域东北部向岸边和南部水域递减,春季,与冬季相反,资源密度由岸边向东部水域递减,夏季,整体上资源密度呈北高南低的趋势,但高值点散乱分布,秋季,与冬季相似,资源密度由东部水域向岸边环形递减,但变化梯度较冬季缓和;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季节变化明显,但不同年代变化规律并不相同;1986-2010年,春、夏和秋3个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重心均向北移动,冬季,资源密度重心年间变化明显,但无整体迁移规律;不同季节,鳀鱼资源密度高值聚集区空间分布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