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693篇
  181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筛选一种适合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固定化的树脂载体,进行固定化工艺优化及固定化酶性质研究。方法:以固定化率和表观酶活回收率为指标,筛选固定化效果最佳的一种树脂,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阴离子交换树脂载体ESR-2表现出最优的固定化率(94.03%)和酶活回收率(47.45%);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4U/g、pH 8.0、15℃吸附10h,最佳条件下固定化酶表观酶活为2.1U/g,表观酶活回收率达51.6%。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8.5,最适温度为35℃,连续反应10批次后酶活剩余77.92%。结论:树脂载体ESR-2固定化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酶活及稳定性较好,能够用于S-腺苷甲硫氨酸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72.
化学杂交剂诱导的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花药的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化学杂交剂SQ-1诱导的生理型小麦雄性不育及其对照植株花药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花粉发育时期花药中超氧阴离子(O-·2)生成速率、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探明小麦花药活性氧代谢和生理型雄性不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幼穗时期,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高于相应对照,而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在单核早期以及花粉败育主要发生期(单核后期和二核初期),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而SOD、POD、CAT和APX酶活性却极显著低于对照;在败育后的花药中,O-·2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与对照之间差异幅度缩小,但MDA含量依然加大,同期的几种抗氧化酶活性依然极显著低于对照.在败育的关键期,品种'西农1376'处理株花药的活性氧升高幅度比'西农2611'处理株较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幅度也较大,且'西农1376'处理株的相对雄性不育率也较高.可见,化学杂交剂SQ-1能诱导小麦花药中O-·2和H2O2大量积累以及SOD、POD、CAT和APX活性的极显著降低,引起花粉关键败育期花药活性氧代谢严重失衡和严重膜脂过氧化,导致大量花粉母细胞发育受到严重抑制,最终造成小麦生理型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73.
记述中国盔胸夜蛾属1新种:丁氏盔胸夜蛾C.dingi Cheng& Han sp.nov.,分布在中国陕西省,是本属的第2个种;文中还提供了本属基于雄性外生殖器特征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4.
为探讨不同加气灌溉施氮模式下设施甜瓜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加气灌溉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CO2和N2O排放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加气灌溉对不同施氮量下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加气灌溉(AI)和不加气灌溉(CK)两种灌溉方式,施氮量设不施氮(N1)、传统施氮量的2/3(150 kg·hm-2,N2)和传统施氮量(225 kg·hm-2,N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土壤CO2和N2O排放量高于不加气灌溉处理,但是差异不显著;相同灌溉模式下,CO2和N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是土壤CO2和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加气灌溉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呈显著正相关,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加气减氮处理在氮肥减少1/3的情况下,甜瓜产量提高了6.9%,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增温潜势值从9544.82 kg·hm-2下降到9340.72 kg·hm-2.综上,通过加气灌溉减少氮肥施用量来抑制农业生产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5.
蜂毒肽在磷脂膜上取向的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脂质体模型系统研究了跨膜电位对蜂毒肽在磷脂磷上取向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质谱技术相结合方法,分析了蜂毒肽与磷脂膜作用后的胰蛋白酶酶解产物,结果发现,当蜂毒肽分子与没有跨膜电位的脂质体结合后,它的所有酶切位点都能够酶有效切断,当蜂毒肽与带负向膜电全的脂质体结合后,其N端的一个酶切位点被封闭,从而说明跨膜电位造成了蜂毒肽在膜上的重瓣取向。  相似文献   
76.
米小其  邓学建  郭克疾  牛艳东  周毅 《四川动物》2007,26(2):377-378,I0007
2005年1~2月,在Nikon体视镜下对挂榜山小鲵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对不同发育时期进行了数码拍照。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挂榜山小鲵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1个时期。在水温6.5~10℃的条件下,受精卵历时1134h孵化出膜,初孵幼鲵全长约16.50mm。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Fascin蛋白在软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软骨肉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livionTM法分别检测和比较70例软骨肉瘤和20例软骨瘤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Fascin在软骨肉瘤组和软骨瘤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和5.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8,P=0.00);(2)Fascin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Xk0.37,P=0.54;X2=-0.29,P=0.59);Fascin蛋白在肺转移组中的表达为76.32%,显著高于无肺转移组(5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Z=5.24,P=0.02);Fascin蛋白在间叶性软骨肉瘤、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中表达分别与普通型软骨肉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分化软骨肉瘤与普通型软骨肉瘤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cin在普通型软骨肉瘤的I-III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l%、61.90%、75.00%,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cin参与了软骨肉瘤恶变的过程,其高表达与软骨肉瘤的分化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大豆异黄酮是多酚类混合物,有防治肿瘤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能。异黄酮合酶(isoflavone synthase,IFS)是合成异黄酮的关键酶。本文为了利用异黄酮的特有生物学功能,从大豆中克隆了该基因。方法:采用PCR扩增从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总RNA中分离了异黄酮合酶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UCm-T载体并测序。结果:得到全长1583bp的片段。以期用于构建诱导表达基因敲除系统,并用于无性繁殖植物的无标记基因转化。结论:序列分析表明,异黄酮合酶基因(IFS1)含1583个核苷酸,与已报道的序列比较,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2%。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小鼠急性低氧性缺氧(AHH)后红细胞流变性与血液粘度的变化。方法:32只健康昆明小鼠均分为:对照组、AHH组(复制模型,分为5 min、8 min、11 min三个亚组),在相应时间点,快速颈部脱臼后,从心尖取血,检测各组小鼠血液粘度与红细胞流变性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氧5 min组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全血相对粘度、全血还原粘度均显著降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低氧8 min组和低氧11 min组的群体细胞电泳时间显著延长、细胞电泳长度与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低氧8 min组的全血相对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高于、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低氧5 min组。结论:AHH可引起小鼠血液粘度降低、红细胞电泳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80.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ecosystem productivity, which links carbon (C) and water cycling.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WUE responds to climate change at different scales. Here, we investigated WUE at leaf, canopy, and ecosystem levels under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warming from 2005 to 2008 in a temperate steppe in Northern China. We measured 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 (GEP), 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 evapotranspiration (ET), evaporation (E), canopy transpiration (Tc), as well as leaf photosynthesis (Pmax) and transpiration (Tl) of a dominant species to calculate canopy WUE (WUEc=GEP/T), ecosystem WUE (WUEgep=GEP/ET or WUEnee=NEE/ET) and leaf WUE (WUEl=Pmax/T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stimulated WUEc, WUEgep and WUEnee by 17.1%, 10.2% and 12.6%, respectively, but decreased WUEl by 27.4%. Climate warming reduced canopy and ecosystem WUE over the 4 years but did not affect leaf level WUE. Across the 4 years and the measured plots, canopy and ecosystem WUE linearly increased, but leaf level WUE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linear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The differential responses of canopy/ecosystem WUE and leaf WUE to climate change suggest that caution should be taken when upscaling WUE from leaf to larger scales. Our findings will also facilitate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water relationships across different organism levels and in projecting th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and shifting precipitation regimes on productivity in arid and semiarid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