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676篇
  181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对采自祁连山地区的一株野生食用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及其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絮缘蘑菇Agaricus subfloccosus。以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作为实验材料,对该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进行研究。检测了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无机盐、维生素在固体培养条件下对絮缘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对以上6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从中挑选出3个较优因素的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絮缘蘑菇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钾,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最佳维生素为VB12,最佳温度为16℃,最佳pH为6。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为碳源、无机盐和pH,絮缘蘑菇最适的营养因子最佳组合配方为:蔗糖25g/L,硝酸钾2g/L,硫酸镁2g/L,pH为5.0。驯化栽培过程中,栽培配方为:木屑79%、高粱籽5%、玉米面5%、石膏1%、麸皮10%。温度16℃使絮缘蘑菇菌丝在90d左右满袋,覆土可培育出子实体。  相似文献   
942.
我国第2次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7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FSW-2上进行了第2次空间蛋白质结晶实验.该次实验中的晶体生长状况明显优于首次空间实验结果,参加实验的10种蛋白质中有9种蛋白质在空间长出了晶体,48个样品的单晶产生率达70%以上.其中3种蛋白质在空间长出较大单晶体,能用于X射线衍射实验和收集强度数据.这3种蛋白质中,除了在首次空间实验中长出较大晶体的溶菌酶,还有由于结晶条件优化而结晶效果明显改进的酸性磷脂酶A2和斑头雁氧合血红蛋白.微重力条件对蛋白质晶体生长的良好效应在本次实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43.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幼体能量转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94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DPPH法分别对宁夏枸杞不同品种叶的总黄酮含量及其清除自由基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枸杞不同品种的叶总黄酮含量和清除自由基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宁杞菜1号叶的总黄酮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品种(**P<0.01),并且其清除自由基能力也最强,与其它品种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宁杞菜1号是开发枸杞茶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45.
雷公藤组培产物的杀虫杀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生测法研究了雷公藤愈伤组织、悬浮细胞、不定根等组培产物对小菜蛾毒杀、生长发育影响以及不定根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等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以明确雷公藤组培产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前景。结果表明,不同雷公藤组培产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都具有明显的毒杀作用,悬浮细胞以及不定根的LC50均超过了根皮粉的效果,其中的不定根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毒杀作用的LC50为根皮粉的1.95倍;不同组培产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不定根提取物处理后每天的小菜蛾体重显著下降,72h后70%左右已经死亡,存活的试虫体重比试验前下降了18.33%;雷公藤不定根提取物对供试的11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5种的抑制率超过60%,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10.074mg/mL,且不定根的抑制效果均超过了根皮粉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946.
目的:为临床上开展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通路治疗臂丛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10具20侧正常成人尸体颈段标本,将双侧臂丛充分显露,远端向C7神经根前后股进行干支分离,在前后股加入外侧束及后束前将其切断,近端向椎间孔处游离,测量C7神经根从椎间孔至分股处的长度及C7神经至前后股长度,测量并记录C7神经根及前后股经椎体前通路、颈前皮下通路到对侧臂丛上、下干的距离。结果:C7神经根的长度(58.62±8.70)mm,C7神经前、后股的长度(70.03±10.79)mm,(65.15±9.11)mm,C7神经根经颈前皮下、椎体前通路至对侧上下干的缺损长度分别是(98.18±10.18)mm,(107.14±9.88)mm;(32.10±11.49)mm,(37.28±10.01)mm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从解剖学角度而言,健侧C7神经移位经椎体前通路能明显缩短移植神经长度,在临床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47.
β-1,3-1,4-葡聚糖酶是一类专一降解β-葡聚糖的内切水解酶。高效β-葡聚糖酶在啤酒酿造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研究较多的β-1,3-1,4-葡聚糖酶主要来源于细菌。文中概述了细菌编码β-1,3-1,4-葡聚糖酶的分子生物学性质,并且从蛋白分子改造、表达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三方面阐述了其催化活性提高的方法和成果。  相似文献   
948.
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基于中国1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群落植物的调查数据,分析物种多样性随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探讨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13个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随经纬度上升而下降,其中物种丰富度变化更为显著,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随经度上升变化不显著;(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特性、能量和水分因子的单因素相关关系并不一致。其中,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年均温、最冷月均温、温度年较差和潜在蒸散量的相关性最显著(P0.01),Pielou指数与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实际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和郁闭度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3)方差分解结果表明,能量和水分的共同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率最高,达到15%—42%;植物特性、能量和水分因子三者共同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解释率次之,为14%—27%;植物特性与能量因子或水分因子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以及植物特性和水分因子独立作用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率较小,其中能量因子对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单独解释率高于植物特性或水分因子。研究表明能量和水分共同作用是影响大尺度森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植物特性的差异对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49.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晰放牧强度对植物功能群落的物种分布特征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设置6块放牧强度样地开展试验。采用多元排序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放牧强度作用下植物功能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养分因子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随放牧强度增加,禾本科、莎草科和多年生杂类草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盖度和实际重要值均显著降低,而一年生杂类草无显著变化。(2)对于土壤化学养分,不同放牧强度区,土壤速效钾、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速效磷在不同放牧强度区变化规律不一致。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增加,而土壤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无明显变化。(3)对于土壤物理性状,不同放牧强度区,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紧实度和容重均增加,而土壤含水量和通气孔隙度均降低。随放牧强度增加,0—30 cm各土层深度的土壤紧实度和容重均增加,土壤含水量和通气孔隙度均降低。(4)以功能群为基本单元对植物群落进行方差分解得出,土壤物理性状可单独解释群落功能群分布总方差的58.10%。(5)基于物种尺度对不同功能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定量研究表明,土壤紧实度是决定每种功能群物种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子。禾本科、莎草科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均受土壤物理性状的显著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6.3%、31.0%和16.5%。而一年生草本植物不受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的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放牧强度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对土壤物理性状和群落特征的影响具有确定性。土壤物理结构性状主导了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落的物种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50.
目的:克隆并鉴定和分析人Cuedc2启动子,为进一步研究其转录调控机制和功能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对Cuedc2基因翻译起始位点上游约2000bp的序列进行在线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PCR技术扩增该序列并测序,将扩增获得的该片段定向克隆入PGL-3basic载体中,构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Cuedc2-luc。荧光素酶分析检测启动子的活性。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含有Cuedc2基因启动子序列的荧光报告系统,经体外验证该报告基因重组载体具有转录活性。结论:本实验所构建的Cuedc2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为进一步研究Cuedc2基因的转录调控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