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700篇
  189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4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明确寄主龄期对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的产卵选择及后代发育的影响,本文在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 1龄若虫、2龄若虫、3龄若虫、初期成虫、褐色期成虫、初产卵期1-2 d成虫等6个发育阶段条件下观察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产卵选择系数、发育历期、寄生率、羽化率及性比。结果表明:选择性产卵条件下,日本食蚧蚜小蜂对褐色期成虫的产卵量、寄生率、选择系数最高,其次为初期成虫,1龄若虫最低均为0;日本食蚧蚜小蜂在橡副珠蜡蚧2龄若虫-褐色期成虫体内能完成世代发育,发育历期以褐色期寄主最长(24. 0 d),2龄若虫最短(22. 1 d);羽化率以3龄若虫最高(99. 12%),雌性比均为1。综合考虑,可选用橡副珠蜡蚧初期成虫及褐色期成虫作为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室内扩繁寄主。  相似文献   
32.
[目的]雄蜂对蜂群繁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吡虫啉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雄蜂生长发育和基因表达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意大利蜜蜂雄蜂为研究对象,分别以0.00001、0.0001和0.001 μg/μL浓度的吡虫啉对雄蜂幼虫进行连续饲喂处理.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虫的发育形态及死亡率,在雄蜂幼虫后期(移虫后6d)测量幼虫体重.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经吡虫啉处理的雄蜂进行转录组测序,进而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取食吡虫啉后的雄蜂幼虫,体重低于正常雄蜂,当浓度高于0.0001μg/μL时差异显著;雄蜂幼虫取食吡虫啉后出现死亡现象,且死亡率随吡虫啉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上调与下调基因数量分别为390个和130个.GO富集分析结果上调基因共分布于55个GO条目,富集基因数量最多的是细胞进程、细胞、细胞组件、细胞膜、细胞膜组件、结合,下调基因共分布于48个GO条目,富集基因数量最多的是细胞进程、细胞、细胞组件.富集在有关生殖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数量为21个,下调基因数量为5个.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上调基因富集在159个通路上,其中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是蛋白质消化吸收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下调基因富集在71个通路上,其中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是溶酶体、胰液分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结论]吡虫啉能抑制意大利蜜蜂雄蜂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幼虫死亡,同时,可以影响雄蜂的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和生殖系统等.本研究结果为蜜蜂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阐明水鸟栖息地利用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水鸟保护对策。本研究在2012~2013年冬季对崇明东滩鸟类栖息地优化区内越冬水鸟的种类、数量以及6种环境因子(植被面积比例、裸地面积比例、水深、地形变异、栖息地结构多样性和干扰)进行调查,以了解水鸟对人工湿地的栖息地利用及其影响因子。野外调查共记录到水鸟24种9 018只,其中优势种为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和绿头鸭(A.platyrhynchos);栖息地优化区内水鸟休息的个体数量占总数量的79.2%,这表明优化区是大多数水鸟的休息地,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白骨顶(Fulica atra)、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黑脸琵鹭(P.minor)的觅食个体数量超过60%,说明优化区也为这些鸟类提供了觅食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裸地面积比例是影响越冬水鸟种类分布的最主要因子;尽管游禽在地形变异较大、植被面积比例较低的区域数量较多,但在休息时游禽更偏好于裸地面积比例较高的区域,而涉禽休息时偏好于地形变异较大的区域。为增加栖息地优化区内的水鸟多样性,建议在优化区内种植水鸟可食的沉水植物以增加水鸟的食物资源,同时增加裸地面积比例和地形变异程度,更好地为水鸟提供栖息地。  相似文献   
34.
2011年3月至11月,在调查河南省洞栖蝙蝠过程中,分别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沙窝镇胡山水库引水渠(N31°41′,E115°04′)、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桃花洞(32°23′N,113°16′E)、洛阳市栾川县伏牛山龙峪湾矿洞(N33°42′,E111°45′)3地观察到大菊头蝠(Rhinolophus luctus),并各捕获1只个体共3只,对其外形和头骨特征进行了测量、描述,与其他地区的大菊头蝠进行了比较,经鉴定为大菊头蝠华南亚种(R.luctus lanous).标本现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标本馆.本文还探讨了大菊头蝠在河南省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35.
太湖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欣  牛翠娟  胡忠军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329-3336
分别于2009年8月和2010年5月对太湖流域37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寡毛类15种,占21.7%;软体动物16种,占232%;甲壳动物5种,占7.2%;水生昆虫27种,占39.1%;多毛类6种,占8.7%.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以及物种相对丰度,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无偏对应分析(DCA)将37个采样点分为4组.第1组的指示种为齿吻沙蚕和河蚬等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第2组的指示种为太湖大螯蜚和方格短沟蜷等多毛类及软体动物;第3组的指示种为霍甫水丝蚓等环节动物;第4组的指示种为正颤蚓和摇蚊幼虫.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 电导率和总氮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铵氮、CODCr、透明度、叶绿素a、水深及硝态氮对底栖动物分布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6.
辽东山区次生林木本植物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森林木本植物的空间格局有助于揭示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与潜在的生态学过程,且对林分经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在0—50 m尺度范围内综合分析了辽东山区4 hm2温带次生林样地多度10的树种空间格局。研究发现:(1)在完全随机零模型下,大部分树种呈现聚集格局,聚集格局树种的比例随尺度增加而降低;在32 m的较大尺度下,随尺度增加,随机和规则格局成为树种分布的主要形式;(2)在异质性泊松过程零模型下,55.9%的树种呈现随机格局,其余大部分树种在10 m的尺度下呈现聚集格局,且随尺度增加,规则格局成为主要形式;(3)在完全随机零模型下,树种属性(林层、径级和多度)显著地影响种群聚集度,而在异质性泊松过程零模型下,树种属性对种群聚集度不存在显著影响。综上,生境异质性、扩散限制和树种属性部分解释了辽东山区次生林木本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相对而言,生境异质性的效应更为突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次生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37.
鲢快速逃逸游泳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38.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24.1区域(DSAP1)和15q25.1-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窝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相似文献   
39.
CO2超临界萃取金银花挥发油工艺及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的方法从金银花中提取挥发油,用小鼠耳肿胀模型对其提取物进行抗炎实验。通过正交试验设计CO2超临界萃取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温度35℃、压力12 MPa,CO2流量4.0 kg/h,时间1.5h,其得率为1.08%,是共水蒸馏法得率的43.2倍。小鼠耳肿胀模型进行抗炎实验表明,无论是局部给药还是灌胃给药CO2-SFE金银花挥发油均有显著抗炎活性。优选得到的工艺简单、稳定、可行且提取物抗炎效果好。  相似文献   
4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20个野生百合种或变种的叶表皮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种野生百合气孔器均分布于叶片远轴面,气孔器的长轴与远轴面细胞长轴方向一致,均位于远轴面细胞的端点处。气孔器形状从长椭圆形到近圆形不等;保卫细胞均为肾形,无副卫细胞,保卫细胞表面角质层均具条纹;表皮细胞角质层近于光滑或具条纹,均具蜡质,蜡质纹饰呈膜片状晶体或颗粒状;气孔密度、气孔器大小、近轴面远轴面细胞、垂周壁样式差异较大。(2)聚类分析表明,兰州百合、川百合、卷丹百合、紫斑百合、乳头百合、宝兴百合、山丹百合、大理百合、绿花百合、毛百合和有斑百合聚为类群Ⅰ;淡黄花百合、岷江百合和玫红百合3个野生种聚为类群Ⅱ;青岛百合单独为类群Ⅲ;宜昌百合、紫脊百合、通江百合、百合和野百合聚为类群Ⅳ,聚类结果总体上支持形态学分类的结果。(3)叶表皮形态对于区分野生百合不同种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