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4篇
  免费   861篇
  国内免费   782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401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603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8篇
  1982年   27篇
  1979年   26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23篇
  1975年   19篇
  1974年   26篇
  1973年   29篇
  1972年   20篇
  1971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991.
992.
Hepatitis B and C viruses are major causative agents of liver fibrosis, cirrhosis, and liver cancer. Using comparative glycoproteomics, we identified a glycoprotein that is altered both in amount and in glycosylation as a function of liver fibrosis and cirrhosis. Specifically, this altered glycoprotein is an immunoglobulin G (IgG) molecule reactive to the heterophilic alpha-Gal epitope [Galα-1-3Galβ1-(3)4GlcNAc-R]. While similar changes in glycosylation have been observed in several autoimmune diseases, the specific immunoglobulins and their antigen recognition profiles were not determined. Thus, we provide the first report 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antigenic recognition profile of an immunoglobulin molecule containing altered glycosylation as a function of liver disease. This change in glycosylation allowed increased reactivity with several fucose binding lectins and permit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plate-based assay to measure this change. Increased lectin re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100% of the more than 200 individuals with stage III or greater fibrosis and appeared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fibrosis. The reason for the alteration in the glycosylation of anti-Gal IgG is currently unclear but may be related to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isease and may be useful in the noninvasive detection of fibrosis and cirrhosis.  相似文献   
993.
额尔齐斯河野生丁(鐬)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温度、pH、金属离子对新疆额尔齐斯河野生丁(鐬)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酶学和生化法.结果:丁(鐬)蛋白酶活性,后肠>前肠>中肠>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肠道、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40℃,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淀粉酶的体外最适pH为7.5.在试验的离子浓度范围,高浓度Ag 、Cu2 抑制酶活力;高浓度Fe3 、Mg2 、Ca2 促进酶活力;Pb 、Ba2 对消化道酶活力影响依浓度和部位而变.结论:消化酶最适温度均高于所处环境温度,最适pH值变化范围偏碱性;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丁(鐬)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淀粉酶活力高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两歧双歧杆菌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PG)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泌IL-12的影响。方法以双歧杆菌全菌(量)和不同剂量双歧杆菌WPG(1-8μg/ml)与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用ELISA的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IL-12的量。结果双歧杆菌和其WPG(1-6μg/ml)与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当WPG量为1-5μg/ml时树突状细胞分泌的IL-12的量呈剂量依赖性,其中WPG量为5μg/ml时作用最为显著,WPG量为6μg/ml时分泌IL-12量减少,WPG量为8μg/ml时,分泌的IL-12量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两歧双歧杆菌及其WPG能够刺激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IL-12分泌;双歧杆菌WPG的免疫刺激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95.
黑皮质素系统来自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在中枢摄食行为和能量平衡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此系统生理功能的发挥主要通过与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上特定膜受体(黑皮质素受体)结合完成。黑皮质素受体(MCR)有五种亚型(MC1R-MC5R),其中参与体重调节的受体主要是黑皮质素受体3(MC3R)和黑皮质素受体4(MC4R)。MC4R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具有七次跨膜结构。作为一种膜受体,MC4R发挥体重调节作用,一方面受外界激动剂或拮抗剂的调节;另一方面,此受体活化后会影响到细胞内的信号调节通路。研究MC4R的功能首先要了解受体的结构,本文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结构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MC4R经信号调节通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cAMP的浓度,最终通过影响细胞内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来调节体重和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996.
野生芋属植物干叶片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芋属植物体内多糖、色素、酚类等次生物质含量较高,严重影响从中提取的DNA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以6种芋属植物的干叶片为材料,摸索出一种适合芋属植物的DNA提取方法,并对提取的DNA进行了纯度鉴定和PCR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可有效去除次生物质对DNA的干扰,样品DNA的质量和纯度较高,可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操作.  相似文献   
997.
饰纹姬蛙7个Dmrt基因DM结构域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简并PCR技术扩增了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Dmrt基因的DM结构域,经分子克隆、SSCP和DNA序列分析,获得了该基因家族的7个成员并分别命名为MoDmrtla、MoDmrtlb、MoDmrt3al、MoDmrt3a2、MoDmrt3a3、MoDmrt3b和MoDmrt5.与不同进化地位其他动物相关的Dmrt基因进行比对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系统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998.
999.
目的:分离芜菁叶片原生质体,建立蛋白质在芜菁原生质体的瞬时表达系统。方法:以津田芜菁成叶为试材,酶解分离原生质体;通过PEG介导的转化,将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瞬时表达载体转入原生质体中,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原生质体中GFP的表达情况。结果:分离出大量的津田芜菁原生质体,并获得了较高的转化效率,GFP在整个原生质体中都有表达。结论:建立了津田芜菁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琼脂糖凝胶的不同浓度对回收不同大小的酶切后质粒载体纯度的影响。方法:将2种质粒载体酶切,并经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通过比较酶切前和酶切后载体的相对位置,研究胶浓度对回收酶切后载体纯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凝胶中,酶切前和酶切后载体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对能否成功回收到纯度高的酶切后DNA片段有重要影响;质粒大小不同,胶浓度的影响也不同。结论:合适的胶浓度对于回收酶切后质粒载体具有重要意义,应选择合适的胶浓度回收酶切后质粒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