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1篇
  免费   576篇
  国内免费   3060篇
  8667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89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79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401篇
  2013年   339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489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6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3篇
  1956年   8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81.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季土壤中麦秸降解及氮素分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唯一的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试验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季土壤中小麦秸秆降解速率及其氮素分趋的影响.试验设置Ambient(目前空气对照)和FACE(Ambient+200 μmol·mol-1)两个CO2浓度以及低氮处理(LN,150 kg·hm-2)和高氮处理(HN,250 kg·hm-2)两个氮肥水平,在稻季之初按标记麦秸/土壤重量比0.3%添加15N标记小麦秸秆,根据水稻生长时期依次采样测定秸秆降解速率,并通过分析土壤全氮、植株全氮及其15N丰度来观察已降解秸秆的氮素分趋情况.结果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高氮处理土壤中小麦秸秆降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低氮处理土壤中小麦秸秆的降解(p < 0.05),使其提高到与高氮处理土壤相当水平;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已降解秸秆中氮素的流失,在高氮处理土壤中尤为严重,而对植物吸收已降解秸秆中的氮素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在土壤氮素相对不足时会加速土壤中小麦秸秆的降解,而在土壤氮素相对充足时又会加大降解秸秆中氮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82.
转基因小麦“中间试验”与农艺性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湖北武汉对3个转基因小麦品系连续2次进行了"中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栽培条件下,转基因小麦植株个体生长发育正常,但转基因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间存在差异;特别是小区产量与本地小麦品种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转基因小麦品系与其受体品系之间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组织化学和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能够稳定遗传,功能得到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83.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引进的8个冷季型牧草品种进行产草量和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次刈割的总鲜重和总干重在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且以蓝天堂黑麦草(7号)最高.品种间的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第1次刈割以奇可利(3号)最高,蓝天堂黑麦草(7号)居第2位;第2次仍以奇可利(3号)最高,特高黑麦草(1号)和蓝天堂黑麦草(7号)居其次;第3次以紫花苜蓿(8号)最高,其次是多年生黑麦草(4号);第4次以奇可利(3号)最高,多年生黑麦草(4号)居第2位;粗纤维、粗脂肪和粗灰分在品种间的差别较小.综合产草量和品质两方面考虑,蓝天堂黑麦草(7号)可作为本地首选推广的冷季型牧草品种,奇可利(3号)和多年生黑麦草(4号)可作为备选推广的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新生大鼠原代培养获取骨骼肌肌管,利用水平回转器模拟失重效应,通过F-actin/G-actin以及F-actin/pERK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研究了模拟失重对肌管形态、微丝及磷酸化ERK表达的影响。通过建立的航天飞行失重性肌萎缩的细胞学模型研究发现:回转后肌管变细,F-actin染色减弱伴有G-actin染色增强,同时pERK染色减弱。表明回转模拟失重条件下肌管发生萎缩、微丝解聚并伴随信号转导活性分子磷酸化ERK表达下降。提示肌管细化是失重性肌萎缩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85.
马尾松人工林Sloboda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将德国生物统计学家Sloboda B的树高生长模型应用于马尾松人工林优势高生长模型模拟中。结果表明,用Sloboda树高生长方程拟合马尾松人工林多形地位指数曲线能获得良好效果,且优于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曲线。  相似文献   
86.
日本血吸虫虫卵、童虫和雌雄成虫膜蛋白的双向电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吸虫寄生生活复杂,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转换,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交替,由其感染引起的血吸虫病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陈贤义等,2002).研究表明,血吸虫不仅能利用宿主的免疫信号分子伪装自己获得宿主的免疫兼容(Salzet et al.,2000),而且还在血吸虫中克隆到宿主信号分子的受体(Ahmed et al.,2001).  相似文献   
87.
9月和12月测定了生长于3种不同光强(100%、36%和16%的自然光)下生长的乔木荷树、黧蒴和灌木九节、罗伞盆栽幼苗叶片的Rubisco羧化速率(RCR)、碳酸酐酶(CA)活性和细胞间CO2浓度(Ci)。当生长光强降低时,4种供试植物的RCR和CA活性明显降低。9月时生长在16%自然光下荷树的RCR和CA比100%自然光者分别降低55%和50%,藜蒴则降低20%和35%,耐有的灌木树的降幅较小,仅为33%-38%(RCR)和22%-30%(CA)。12月的RCR和CA的水平较9月时低,翌年1月时自然林不同光强下生长的同类植物的RCA和CA随光强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RCR和CA活性呈正相关性,且两者与Ci呈弱负相关。推测高光强可能有利于激活Rubisco,促进CA内化的CO2→DlC(可溶性碳)→CO2活性和DlC的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88.
该研究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的转录组数据为基础,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DRM1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并检测其在体胚发生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2,4-D、IAA、KT)处理下及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以揭示DlDRM1基因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功能。结果表明:(1)从龙眼转录组unigene序列筛选获得龙眼结构域重排甲基化酶1基因(命名为DlDRM1)全长序列,并利用RT-PCR法从‘红核子’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克隆获得DlDRM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Y990493);DlDRM1基因cDNA全长2 574bp,包括494bp的5′UTR,184bp的3′UTR,可编码包含631个氨基酸的蛋白质。(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DlDRM1是一个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其分子式为C_(3104)H_(4839)N_(851)O_(984)S_(28);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龙眼DlDRM1与脐橙DRM相似度最高(76.85%),二者亲缘关系也最为接近。(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DlDRM1在龙眼各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果肉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花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低;DlDRM1基因在非胚性愈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且在非胚性愈伤向胚性愈伤转变过程中DlDRM1基因的表达量呈逐步下降趋势,说明DlDRM1基因与体胚胚性呈负相关关系,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浓度的IAA和2,4-D能够促进DlDRM1基因的表达,而KT则抑制DlDRM1的表达。(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DlDRM1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膜上。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Cu^2+和SDS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存活率的影响,了解裸项栉鰕虎鱼的毒性敏感性。方法实验选取了五个不同日龄的仔鱼,设置了8个不同Cu^2+浓度水平和7个SDS浓度水平,实验时间为96 h。结果日龄、Cu^2+浓度和SDS浓度均对裸项栉鰕虎鱼仔鱼的存活率产生影响,随日龄的增加,各处理组仔鱼存活率均升高。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用于生物毒性检测,具有比同类生物更宽的适用范围、更适宜的毒性敏感性。  相似文献   
90.
城市绿地是城市防灾避险体系中的重要载体,近些年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研究与建设逐渐受到重视。日本灾害频发,因此在防灾避险建设领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信息。在学习和借鉴中,中国的防灾避险研究与建设也在逐步发展。但目前从中日的相关研究来看,“防灾公园”“防灾据点”等概念的实际应用在两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日相关文献,辨析了“防灾公园”“防灾据点”等概念的定义及与“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关系,细分了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类型。最后对中日两国防灾公园的概念定义和范围进行了对比,得到了日本“防灾公园”这一概念的实质更接近于中国“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这一概念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