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4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532篇
  21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发育解剖学研究表明,秦艽根的初生结构正常,初生木质部四原型。次生生长早期阶段也是正常的,但天以后的次生生长过程中,由于木质部内部分薄壁细胞的分裂,且迅速 化成异常形成层细胞,并与原维管形成层相连,从而形成多个新的形成层环,将木质部柱分为几个子木质部。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化与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升恒  张方敏  卢燕宇  段春锋  倪婷 《生态学报》2022,42(16):6718-6730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联结土壤-植被-大气过程的纽带,对理解地表水热平衡至关重要。因此,量化分析ET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其主要控制因子对区域用水管理和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利用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基于BEPS模型估算了1981-2019年的淮河流域ET,分析了该区域ET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敏感度系数和贡献率方法对该区域的ET多年变化特征进行了归因分析,最后借助数值实验方法深入探究影响特湿润年(2003年)ET较低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1981-2019年淮河流域多年平均ET为549.83 mm,其中夏季ET占全年ET的比值达到47.63%;1981年以来区域ET整体呈极显著上升趋势(4.41 mm/a,P<0.01);季节上,除冬季外,其他三个季节的ET增幅均呈显著性增加(P<0.05),四季增幅速率大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空间上,中东部和南部ET较高,重心模型显示ET高值区域呈显著的由北向南的移动趋势;(2)归因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ET对气温变化最敏感,其次为相对湿度、太阳总辐射、叶面积指数(LAI)和降水,但ET对LAI的正敏感性逐渐增强导致LAI的显著升高对流域ET年际变化贡献最大(44.5%),其次是气温的升高(25.93%);同时,LAI是春、夏、秋三季ET变化的主导因素,气温是冬季ET变化的主导因素;(3)数值实验显示高相对湿度是引起特湿润年(2003年)ET明显偏低的最主要因素,这与导致长时间序列ET变化的原因不同。因此,建议今后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ET变化的归因分析,为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决策服务。研究结果能够为认识淮河流域环境变化对水循环影响及合理分配区域水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虚拟仿真实验是一种现代信息化和智慧教学的重要方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我们自主开发建设的“霍乱弧菌检测与防控虚拟仿真实验”,既弥补了因生物安全问题不能开展的实验教学,也解决了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操作标准化问题。采用“三步进阶”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模式,创建“设计性实验报告”,与育人元素有机结合,培育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细化考核标准,实现过程性评价。探索课前启发铺垫、课中内化升华、课后巩固拓展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实现知行合一、素能共育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倪秀梅  杨涛  方芳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1):4398-4411
生物胺是存在于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中的潜在胺类危害物。如果人体摄入过量的生物胺,则会引起呼吸困难、呕吐和发烧等过敏反应。生物胺降解酶是通过将生物胺氧化成醛类物质来实现降解生物胺的一类酶。目前发现的具有降解生物胺能力的酶主要包括胺氧化酶、胺脱氢酶和多铜氧化酶。本文详细阐述了这3类主要生物胺降解酶的催化机理、底物特异性、酶学性质、应用特性和它们对生物胺的降解效果,归纳和总结了生物胺降解酶的异源表达和分子改造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胺降解酶在基因挖掘、分子改造和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和开发食品中生物胺的酶法降解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Dear Editor,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was identified as the pathogen causing the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 which sometimes resulted in fatal pneumonia(Hu et al., 2021). SARS-CoV-2 is a biosafety level 3(BSL-3) pathogen, and the requirement for high containment conditions is a bottleneck for basic research on viral biology.  相似文献   
6.
Plant phenology—the timing of cyclic or recurrent biological events in plants—offers insight into the ecology, evolution, and seasonality of plant‐mediated ecosystem processes. Traditionally studied phenologies are readily apparent, such as flowering events, germination timing, and season‐initiating budbreak. However, a broad range of phenologies that are fundamental to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plants, and to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and climate change predictions, have been neglected because they are “cryptic”—that is, hidden from view (e.g., root production) or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nd interpret based on common measurements at typical scales of examination (e.g., leaf turnover in evergreen forests). We illustrate how capturing cryptic phenology can advanc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with two case studies: wood phenology in a deciduous forest of the northeastern USA and leaf phenology in 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s of Amazonia. Drawing on these case studies and other literature, we argue that conceptualizing and characterizing cryptic plant phenology is needed for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at many scales from organisms to ecosystems. We recommend avenues of empirical and modeling research to accelerate discovery of cryptic phenological patterns, to understand thei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and to represent these processes in terrestrial biosphere models.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和GIS的川西绿被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出了利用多时相MODIS数据分析绿被时空变化的技术方法,揭示出了川西2002—2008年间绿被的变化特征。建立了绿被提取模型。用其从2002—2008年的多期MODIS影像中提取出川西多期绿被数据。其次,利用GIS技术对2002—2008年间绿被变化,及其与温度、降雨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2年绿被天数在195 d以上的区域有43.3%。终年无绿被的区域有4.3%。西北部植被生长日数短,而东南部生长日数长。2002—2008年间,春季绿被面积变幅最大,秋季最小。最大绿被面积出现在2006年的夏季,最小绿被面积出现在2005年的冬季。平均夏冬绿被面积差占区域面积46.7%。在季节上,绿被面积与温度和降雨量均在0.0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84。该研究成果对植被生长潜力挖掘、农牧生产和生态建设决策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基因芯片的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表达数据需要被处理和分析.利用这些表达数据提取基因调控矩阵从而构建基因网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线性微分方程模型可以初步构建基因网络,了解网络结构,提取最显著的信息.然而由于分子生物学的条件限制或者数据来源的限制,导致实验数据不充分,使方程组无解.本文使用三次样条方法,对26例临床、病理资料完备的具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基因表达数据进行插值处理,使表达数据满秩,从而使用最小二乘法解出加权矩阵,构建初步的表达基因调控网络.通过对构建的基因网络的初步分析表明:乳腺癌转移的形成是由多基因异常引起多条传导通路异常,致使细胞恶性转化的结果,这与生物学上公认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因此,利用此线性模型方法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兵有一定可行性,在认识乳腺癌转移机制,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参照GenBank中的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SA14-14株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从SA14-14扩增E基因全长,然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转化宿主菌DH5a,提取阳性克隆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将目的片段定向克隆到pET32a( )中,转化入BL21(DE3),经IPTG诱导可表达分子量约73ka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试验呈阳性,表明E基因得到表达。以纯化的表达产物为核心抗原,猪抗JEV血清为一抗,HRP标记羊抗猪IgG抗体为二抗建立间接ELISA方法,并初步检测了一些血清样品,结果提示表达的蛋白具有很好的应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