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物种-多度格局研究是揭示群落组织结构和物种区域分布规律的重要手段。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甘南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研究了不同坡向的环境因子、植物群落分布, 并利用RAD软件程序包对其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显示: 在南坡-北坡上, 土壤含水量从南坡(0.18 g·g -1)到北坡(0.31 g·g -1)呈现递增的趋势, 土壤温度从南坡(22.33 ℃)到北坡(18.13 ℃)以及光照强度从南坡(744.15 lx)到北坡(681.93 lx)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物种-多度分布曲线的斜率从南坡向北坡依次减小。随着坡向由南向北转变, 物种-多度和物种多样性都呈递增的趋势。通过6个模型对坡向梯度的物种-多度分布进行拟合发现, 甘南高寒草甸区的物种-多度分布主要是以生态位模型为主, 其次是随机分布模型。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微生境梯度上的物种在总体上的资源分配模式是以固定分配模式为主, 稀有种的资源分配模式是以随机性模型为主, 常见种的资源分配模式则是以确定性模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2.
南楠  闫志鹏  张亚如  秦国华  桑楠 《昆虫学报》2022,65(12):1695-1700
果蝇Drosophila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具有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和研究成本低等优点。而且果蝇有65%的基因与人类同源,特别是其遗传背景简单的特点,使其在生物生长发育研究、病理机制研究和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在果蝇中已发现8种胰岛素样肽,即果蝇胰岛素样肽1-8(Drosophila insulin-like peptide 1-8, Dilp1-8),而对于果蝇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调控机体生长发育和能量代谢的方面,这些功能主要通过Dilp1-7来发挥作用。对于Dilp8的功能及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自Dilp8被发现以来,人们对于其功能的研究结果。Dilp8主要在幼虫成虫盘和成年雌果蝇的卵巢中表达,其主要作用是调节果蝇的组织生长和发育时间,使果蝇生长为具有相对固定体型和一定对称性的个体。当果蝇幼虫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损伤时,Dilp8会通过延缓发育时间来缓解异常生长。Dilp8被激活后,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其受体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3(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G protein-coupled ...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明确表皮形态发生素(EPM)对盱细胞癌SK-HEP-1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高表达EPM的SK-HEP-1细胞,real-timePCR和Westem印迹检测EPM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CCK8分析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Matrigel-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浸润能力。结果:EPM在肿瘤细胞内的高表达不影响细胞的增殖能力,怛明显增强肿瘤细胞的浸润能力。结论:肝癌肿瘤微环境有可能通过EPM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对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明确,将有助于阐明肝癌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发现新的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4.
用一次性培养法结合Monod方程测得海洋微藻_亚心型扁藻 (Tetraselmissubcordiformis (Wile)Hazen)与大型海藻_孔石莼 (UlvapertusaKjellm .)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孔石莼具有较低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及最大生长率 ,其分别为 0 .0 16 μmol/L和 0 .16d-1,而亚心型扁藻的半饱和生长常数和最大生长率分别是 0 .0 2 1μmol/L和 0 .83d-1。两种藻类间的营养竞争实验采用半连续培养法在磷限制条件下进行 ,实验过程中 ,分别对两者施予相同或不同的去除率 ,使两者享有相同或不同的资源需求值R 。由Monod方程所作的竞争预测与实验观察结果的比较显示 :仅在两种藻类间的资源需求值R 差异显著 (t检验 ,P <0 .0 1)时 ,Monod方程才能对竞争结果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在两种藻类享有相同的资源需求值R 时 ,亚心型扁藻在竞争中取代孔石莼。Monod模型仅能部分预测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间的竞争结果。  相似文献   
145.
1. In incipient termite colonies, biparental brood care rapidly shifts towards alloparental brood care. This transition was suggested to recapitulate the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from subsocial wood roach ancestors to eusociality in termites. 2. Incipient colonies of the subterranean termite Coptotermes gestroi (Wasmann) 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if this transition was irreversible and if the burden of brood care on the first alloparents could be measured. To do so, the initial size of the work force necessary for an incipient colony to survive once the brood care became alloparental was determined. 3.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within 5 months after foundation, brood care duties were fully transferred to workers and the primary reproductives became irreversibly dependent on these workers for survival, reproduction, and colony growth. 4. Once the brood care became strictly alloparental, the presence of a single worker was enough to maintain the survival of the king and queen, confirming that ‘reversed parental care’ was also achieved. However, major brood loss and suppressed egg‐laying activity from the queen was observed, suggesting that the burden of brood care was too high for a single worker to absorb. Therefore, once brood care has shifted to alloparents, a critical number of workers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brood loss and initiate colony growth. 5. As the initial cost of brood care is rapidly absorbed with colony growth in termites, the performance in brood care of the first few alloparents in a subsocial wood roach ancestor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eusociality in this clade.  相似文献   
146.
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是引起氨基糖甙类药物诱导的非综合征型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对收集的25个携带A1555G突变的中国汉族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了临床和分子遗传学评估。结果表明,这25个家系的母系成员在耳聋外显率、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和发病年龄上存在较大差异。当包括和不包括氨基糖甙类药物使用史时,耳聋的平均外显率分别为28.1%和21.5%,排除氨基糖甙类药物时,耳聋的平均发病年龄从1~15岁不等。线粒体全序列分析发现了16个新变异,不同的线粒体DNA多态性位点显示这25个家系分别属于东亚人群A、B、D、F、G、M、N和R单倍型,其中线粒体单倍型B的家系耳聋外显率和表现度较其他单倍型高。此外,7个继发突变位点和21个高保守性位点突变可能增加了这些家系的耳聋外显率。GJB2基因上未检测到与耳聋相关的突变,表明在本研究的耳聋家系中,GJB2基因可能没有参与A1555G突变的表型表达。以上各方面提示,线粒体单倍型和其他因素可能参与了这25个家系耳聋患者的表型修饰。  相似文献   
147.
Wnt 信号通路在造血干/祖细胞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 纯化的 Wnt3a 蛋白可以实现造血干/祖细胞的扩增 . 通过病毒转染原代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建立转基因滋养层细胞 . 通过共培养对转基因滋养层细胞扩增 CD34+ 造血干/祖细胞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 实验结果显示 , 与普通滋养层加细胞因子组相比,经转基因滋养层加细胞因子组培养的 CD34+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 (CFC) 是其 (1.55±0.06) 倍;混合集落形成能力是其 (1.95±0.26) 倍;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能力 (HPP-CFC) 是其 (1.45±0.40) 倍; LTC-IC 活性是其 (3.83±0.86) 倍 . 结果表明,转基因滋养层细胞通过分泌具有天然活性的 Wnt3a 蛋白能在体外有效地扩增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 .  相似文献   
148.
防治甘草萤叶甲生物源农药筛选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防治甘草萤叶甲Diorhbda tarsalis Weise的生物药剂,采用多种生物源药剂,通过室内、田间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萤叶甲对0.5%黎芦碱SL的敏感性最高,LD50为0.139mg/L,0.3%印楝素EC、L2、1%苦参碱SL、L1依次递减,LD50分别为0.457,1.352,2.014和2.251mg/L,均高于其他药剂。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黎芦碱药后21d对甘草萤叶甲的防效最高,为100%,苦参碱、印楝素次之,均为86.67%,L2、L1的分别为66.67%和40%;对非靶标害虫小绿叶蝉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药后21d防效L1较低,为56.67%,其他防效均高于68.89%;对田间天敌多异瓢虫和中华草蛉的安全性,除黎芦碱外,印楝素、苦参碱、L2、L1均较好,药后21d校正虫口减退率最高为57.14%;另外,苦参碱药后各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最高,为2.93,印楝素次之,为2.88,藜芦碱、L1、L2依次递减,分别为2.45,2.43和2.07。因此,印楝素、苦参碱是防治甘草萤叶甲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49.
黄土高原区苜蓿与小麦轮作系统根部入侵真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庆阳黄土高原地区草田轮作系统中苜蓿(Medzfago sativn)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02年两种作物的拔节期(分枝期)、开花期、成熟期和幼苗期(第3茬分枝期)取样,分离、鉴定了根部入侵真菌,测定了分离所得根部入侵真菌对其寄主作物及另一种轮作作物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共分离到27种根部入侵真菌,包括自小麦根系分离到26种,苜蓿侧根分离到23种,其中22种为苜蓿和小麦共同的根部入侵真菌。两种作物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种明显不同,苜蓿根部最主要的5种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17.0%、大孢肉座菌(Selinia sp.)15.4%、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9.5%、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6.7%及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6.6%;而小麦根部5种最主要的入侵真菌按分离率的高低依次为黑团孢(Periconia sp.)15.0%、丝葚霉(Papulaspora sp.)12.1%、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5.4%、丝核菌(Rhizoctonia sp.)4.0%及尖镰孢3.9%;总的真菌分离率亦是苜蓿高于小麦。苜蓿与小麦的根段带菌率均有随生长季的延长而增高的特征。在试验条件下,参试的苜蓿、小麦根部入侵真菌对苜蓿和小麦均有一定的致病力,但对苜蓿种子和幼苗的致病力强于对小麦种子和幼苗的致病力。在轮作体系中,小麦田轮作苜蓿应注意防治根部入侵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0.
张俊华  李国栋  南忠仁 《生态学报》2012,32(12):3745-3753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土壤有机碳及其组成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黑河中游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土壤粒径分布和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AOC)、非活性有机碳(NOC)的含量存在差异。剖面上TOC、AOC、NOC含量较高的旱地、水田、中覆盖度草地与含量较低的戈壁、裸土地、沙地、盐碱地相比,<1μm、1—5μm、5—10μm、10—50μm的粒径含量较高,而50—250μm、250—1000μm的含量较低,这种变化以50μm为分界,分析表明<50μm的粉粒和粘粒可起到固碳作用,而50—250μm、250—1000μm的砂粒起碳损失作用。统计结果表明,以50μm为分界,水田、戈壁、中覆盖度草地剖面上TOC、AOC、NOC与1—5μm、5—10μm、10—50μm呈正相关,与50—250μm、250—1000μm呈负相关。分析发现,粉粒和粘粒与土壤TOC、AOC、NOC的关系较显著,是影响和控制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农田耕种、防风固沙措施是提高土壤有机碳、粘粒和粉粒含量的方式,也为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