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3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71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6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29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7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4篇 |
1959年 | 8篇 |
1958年 | 16篇 |
1957年 | 13篇 |
1956年 | 25篇 |
1955年 | 14篇 |
1954年 | 10篇 |
1953年 | 20篇 |
1952年 | 13篇 |
1951年 | 15篇 |
1950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为研究杉木在中国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本研究基于现有分布记录,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气候、地形等环境要素,预测杉木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 影响杉木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年平均降水量,在当前气候下,杉木适生区合计面积328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4.5%,低、中和高适生区分别占18.3%、29.7%与52.0%。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杉木生长的适宜性在我国总体上呈上升趋势,适生区面积随气候变化增大,且明显向北扩张,南方湿润亚热带地区形成集中连片高适生区。模型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训练集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04.
外源DNA在体内的吸收与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DNA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降解研究已经受到了关注[1、2 ] 。由于基因治疗与DNA疫苗的飞速发展 ,经常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外源的DNA导入到动物体 ,然而对于它们的吸收与降解机制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是十分清楚。用基因治疗疾病时 ,须解决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降解问题 ,尤其是大量外源DNA质粒在动物体内的吸收与降解问题。外源DNA的吸收与降解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 ,目前主要集中在肠胃道吸收降解和细胞吸收降解两个方面。1 .外源DNA在肠胃道中的吸收与降解最有可能让外源DNA进入动物体的就是肠胃道 ,在每天的进食中 … 相似文献
105.
不同细菌对家蝇幼虫抗菌蛋白/肽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抑菌圈测量法和毛细管电泳研究、比较不同细菌对家蝇Musca domesticaL.幼虫抗菌蛋白/肽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家蝇幼虫受细菌诱导后抗菌活性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不同细菌诱导表达样品对于相应的诱导菌均表现很高的抗菌活性。毛细管电泳图谱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50013诱导后抗菌蛋白/肽表达强度增加了50倍,其它细菌诱导后抗菌蛋白/肽表达强度增加了1~40倍。与G+细菌相比,G-细菌具有更强的诱导效应。结论:家蝇幼虫对不同的细菌刺激有特异性反应,即不同细菌诱导抗菌蛋白/肽的强度、种类和数量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6.
107.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生态学特征和现象都受限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相应的科学假设和相关的生态学结论也只能基于这些特定的时空尺度范围。我们利用颇为熟知的事例,引用生态学文献中的具体实例,提纲挈领地论述了时空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些实例包括我们在长白山对云、冷杉(Picea jezoensis, Abies nephrolepis)林林冠结构的模拟、在北美应用遥感和气象方法对碳通量的估算,以及测定湿地生态系统对加温的反应等。文中所涉及的所有生态学现象,对时间和空间都有强烈的依赖性。因而, 从生态学问题的提出,到科学假设的演绎,以至试验设计和综合数据分析,都必须以时、空为前提,才不至于导致荒谬结论。 相似文献
108.
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长对营养盐的响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4年夏季作者在南海北部海域研究了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动力学,结合物理-化学过程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的影响与机制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水平对流和中尺度涡对营养盐分布的影响及浮游植物生长和现存生物量对其的响应。受西南季风和东向沿岸流作用所形成的Ekman输送的影响,南海北部海岸带表层海水作离岸运动,使深层富含营养盐的冷水爬坡涌升到表层来补充,激发浮游植物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区反气旋涡使海水辐聚下沉,造成水体具高温、低盐、高溶解氧浓度、低营养盐浓度和低浮游植物生物量。同时通过现场营养盐加富试验,发现该海域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是多种营养元素共同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添加单一的营养盐并不能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在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中,营养盐添加不仅促使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长,而且也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和群落结构。例如,在站S1008,培养前叶绿素a浓度为0.28 mg.m-3,加富培养60 h后浮游植物生物量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中有显著的增加,叶绿素a浓度分别达1.07 mg.m-3和1.19 mg.m-3;培养前粒度分级叶绿素a主要以Pico级份占优势,而加富试验结束后,在NP和NPSi的试验组以Nano级份占优势,其它试验组仍以Pico级份占优势;同时,在培养后生物量出现增长的试验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类群从甲藻向硅藻演替。 相似文献
109.
LAURE LECOIN PASCALE MERCIER NICOLE M. LE DOUARIN 《Pigment cell & melanoma research》1994,7(4):210-216
In the Silky Fowl (SF) breed of chicken, most of the internal organs are infiltrated with melanocyte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is generalized mesodermal pigmentation is not due to a cell autonomous abnormality of the melanocytes but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ble to promote both the homing of pigment cell precursors in abnormal embryonic sites and their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o analyse the mode of these environmental cues, we tested the effect of SF embryo extract (SFEE) on cultured quail neural crest cells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EE from normal chickens of the JA57 strain (JA57EE). We found that SFEE enhances crest cell proliferation as judged by 3H-TdR incorporation and cell counting. In contrast, no effect of SFEE was observed either on the proportion of cultured cells that are engaged into the melanocytic differentiation pathway or on the amount of melanin produced by each differentiated pigment cell. The simple observation, however, reveals that SFE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pigmentation of the cultured quail neural crest cells. This effect has therefore to be accounted for by the general increase in cell number induced by SFEE. The question is raised as to whether the in vivo SF phenotype is generated exclusively by this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10.
葡寡糖对LPS诱导小鼠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低、中、高三种不同聚合度葡寡糖(LGOS、MGOS、HGOS)对小鼠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采食正常日粮基础上,各组小鼠每日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低聚果糖(FOS)、LGOS、MGOS、HGOS。21 d后,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建立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模型,分别测定LPS刺激后4 h和18 h时血清和肝脏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肝脏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含量。结果表明:三种聚合度葡寡糖均能显著降低LPS刺激小鼠血清、肝脏中ROS水平(P<0.05),降低肝脏中NO含量、T-NOS、iNOS活性、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TNF-a)含量(P<0.05),显著提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抗氧化酶(CAT、GSH-Px)活性(P<0.05)。葡寡糖具有保护机体免受氧化损伤,减缓炎症反应的作用,并随着平均聚合度(degree ofpolymerization,DP)的增加,其调节功能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