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产自吉林浑江大阳贫早奥陶世亮甲山组的大型粗壳内角石类进行系统进行,共描述2科3属37种和1个科属未定标本,其中1新属、3新种和2未定种。首次报道Piloceratidae科分子(Paracassinoceras dayangchaense gen.et sp.nov.)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提出角石类内体管构造的4个类型。详细讨论Manchuroceras和Manchurceraidae科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72.
自从 190 1年Ishiwata首次报导猝倒菌以来 ,已有数千篇有关苏云金芽孢杆菌的论文相继发表。在苏云金芽孢杆菌 (Bt)的害虫生物防治领域中首次发现对鳞翅目昆虫有杀虫专一性的Bt菌株以后 ,又有了划时代的进展。Goldberg和Margalit发现了杀双翅目幼虫的以色列亚种 (subsp .isrealensis) ,以及Kreig等人发现了对某些鞘翅目幼虫有毒的拟步行甲亚种 (sbusp .tenebrionis)。 1992年 ,Ohba等分离到了日本亚种(subsp .japonensis)对金龟子有专一性杀虫作用的菌株Buibui。该菌株及与之有关的研究进展即是本文讨论的重点。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苏云金芽孢杆菌科学 ,也丰富了生物防治的应用策略。另一方面 ,在毒素蛋白结构及其杀虫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也已获巨大进展。但对杀虫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例如 ,对杀虫蛋白与中肠上皮细胞原生质膜上的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就知之甚少。这一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众说纷纭。展论这些令人兴奋而又难解的课题将最终促成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农业的建立。  相似文献   
7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的水平与影响肉质性状的肌内脂肪含量有关,鱼类H-FABP的表达水平对其肌内脂肪含量是否相关仍未见报道.本研究获得齐口裂腹鱼和鲤鱼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序列,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其表达特性并测定肌内脂肪含量,比较H-FABP基因在不同生活环境的2种鲤科鱼肌内脂肪沉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齐口裂腹鱼和鲤鱼H-FABP基因的ORF为402 bp,编码133个氨基酸,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与人、猪、小鼠、斑马鱼、大西洋鲑、虹鳟等的同源性为71.3%~ 90%;H-FABP基因在2种鲤科鱼的心、肌肉、脂肪、肝、脑、脾、肾和鳃等组织中均有表达,肝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H-FABP基因的肌肉表达谱在齐口裂腹鱼和鲤鱼中存在明显差异:齐口裂腹鱼中的表达随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在大体重鱼(500 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小体重鱼(P<0.05),其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70,P<0.05);H-FABP基因在鲤鱼生长发育中呈下降趋势,而小体重鱼(50~60 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大体重鱼(P<0.05),其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7.083,P<0.01).据此推测,齐口裂腹鱼和鲤鱼肌肉组织H-FABP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关联性的差异可能与2种鱼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4.
类固醇受体激活物(steroid receptor activator, SRA)是一种 类固醇受体辅激活物.最初的研究认为,SRA只存在RNA形式,不存在蛋白质 形式.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SRA是在RNA和蛋白质两个水平上发挥功能的分 子,其cDNA序列存在687 bp保守的核心区域,该核心区域对其发挥转录共激 活活性是必需的.SRA的RNA形式主要参与核受体的转录共激活作用,其表达 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很大关系,SRA的蛋白质形式(steroid receptor activator protein ,SRAP)也具有类似的功能.但是不同于RNA形式, SRAP可结合到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并起到阻遏物的作用.本文对SRA的 特点、表达及功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与作用形式 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α subunit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 γ coactivator 1,PGC-1α)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 (PGC 1)的成员之一. PGC-1α是与能量代谢 关系密切的1个转录辅助活化因子,在线粒体合成、调节适应性产热、骨骼肌纤维类型转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 参与到糖代谢、脂代谢中,已成为治疗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的新靶点.近年来还发现, PGC-1α对治疗癌症发生及神经 变性疾病有一定作用.本文主要从PGC-1α调节适应性产热、促进线粒体合成、在骨骼肌中调节纤维类型转换及葡萄糖代谢 等方面对其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并对 PGC-1α与相关代谢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6.
为了解啶虫脒在葡萄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啶虫脒于葡萄不同物候期防治斑叶蝉时,在果实与叶片上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3%啶虫脒微乳剂在葡萄开花期至硬核期叶片上的半衰期为3.55~3.93d,在葡萄着色期至成熟期果实上的半衰期为4.14~5.60d,虽然在果实中降解稍慢,但最终残留量相差较小。按推荐剂量22.5g·hm-2(a.i.)和加倍剂量45g·hm-2(a.i.)各施3%啶虫脒微乳剂3次,间隔期7d,末次施药后7d葡萄果实中的残留量均小于0.2mg·kg-1,14d残留量均小于0.1mg·kg-1,本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0.5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1。参照美国、韩国与日本的最大残留限量(MRL),药后7d葡萄果实是安全的。建议用3%啶虫脒微乳剂在葡萄开花期防治斑叶蝉的第1代若虫、成虫,硬核期至着色期防治第2代若虫、成虫,最多使用3次,用量为22.5g·hm-2(a.i.),安全间隔期为7d。  相似文献   
77.
植物角质层内外蜡质的差异及其与抗逆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角质层是覆盖在植物地上部分的叶、花和非木质茎等器官表面的保护层,包括角质和蜡质。其中蜡质根据分布位置不同又分为表皮蜡质和内部蜡质。大量研究表明,表皮蜡质含量和结构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申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构成蜡质的成分在内外蜡质层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角质层蜡质成分影响植物抗逆性。本文针对角质层结构和内外蜡质差异性以及角质层结构和组成与植物抗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8.
以‘中绿一号’绿豆为原料用水培法制作豆芽,研究赤霉素、6-苄基腺嘌呤和矿物质对其生长的影响,优化绿豆芽营养液的配方。结果表明,使用由100mg·L-1赤霉素、5mg·L-16-苄基腺嘌呤、0.810g·L-1硝酸钾、0.950g·L-1硝酸钙、0.500g·L-1硫酸镁复配而成的营养液可以缩短豆芽生长周期,且培养出的绿豆芽芽长适宜(4.25cm±0.44cm)、根长较短(1.15cm±0.23cm)、轴径较粗(2.78cm±0.16mm),芽体洁白而脆嫩。  相似文献   
79.
以抽薹性不同的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抽薹前后6个发育阶段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时不断升高,分化完成后下降,抽薹时又有所升高;还原糖仅在花芽分化中期升高;三个自交系相比,晚抽薹自交系08-1P-89在花芽分化时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变化趋势与可溶性总糖基本一致,但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抽薹时明显下降,整个过程中晚抽薹自交系含量都最高;在花芽分化过程和抽薹期,碳氮比呈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80.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神经元细胞内一种新型的神经递质,它参与多种生命活动,包括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研究NO在伤害性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有利于阐明痛觉生理和发现疼痛治疗的新手段。本文将NO在慢性痛脊髓伤害性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