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8篇
  免费   1106篇
  国内免费   140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563篇
  2018年   458篇
  2017年   382篇
  2016年   496篇
  2015年   660篇
  2014年   847篇
  2013年   838篇
  2012年   978篇
  2011年   906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626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83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372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364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81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0年   5篇
  1968年   8篇
  1967年   6篇
  1966年   7篇
  196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彭珍  徐珍珍  刘静  杜建厂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2):2558-2566
作为重复序列的一种主要类型,转座子在高等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相当丰富的DNA含量,在改变基因结构、调节基因表达、影响基因组进化,以及创造新基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elitron转座子是DNA转座子的一种,在转座过程中经常捕获基因或基因片段,以及插入到基因附近或基因内部,因此在改变基因组构成、影响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以及改变基因型和表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植物基因组中helitron转座子的结构特征、鉴定和分类方法、基因组中的含量和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转座扩增和基因片段的捕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helitron转座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今后helitron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胡静  侯向阳  王珍  丁勇  李西良  李平  纪磊 《生态学杂志》2015,26(11):3482-3488
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割草和放牧干扰对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割草和放牧干扰下,根际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根际截存效应减弱;土壤全磷由于固定性强不易向植物根部聚集,土壤全磷的根际效应不明显;土壤有效磷异质性较大,在放牧和割草干扰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根际和非根际间差异不显著;放牧干扰显著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的变化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关系密切,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变化可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大;相对于割草,放牧干扰更易造成根际土壤养分的流失及微生物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994.
丛枝菌根真菌对刺槐幼苗机械损伤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朕  胡文涛  唐明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7):1437-1442
通过对刺槐幼苗每隔3d剪去1片叶片造成持续机械损伤,测定了0~138h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刺槐幼苗生长情况;同时使用孔径25μm尼龙网设置三室根箱隔网系统,测定了供体瞬时机械损伤后受体的抗氧化酶活性的持续变化,探讨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刺槐幼苗对持续及瞬时机械损伤后的响应机制,以及菌根菌丝桥对刺槐幼苗机械损伤信号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在持续机械损伤胁迫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促进刺槐幼苗的根系生长、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刺槐幼苗成活率及根系鲜重比对照分别增加15.38%和23.52%。瞬时机械损伤后0、48、90、114、138h刺槐幼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90h达到最大值,并且菌根化幼苗的PAL和POD活性显著高于未菌根化幼苗。瞬时机械损伤后,菌根菌丝桥能够介导刺槐幼苗间相关信号的传递,从而引起菌根化受体刺槐幼苗的PAL和POD活性表现出与供体机械损伤幼苗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5.
短期氮添加对东灵山三种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氮沉降对我国温带地区森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以北京东灵山的阔叶林(辽东栎林)和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林和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氮沉降的方式(10g N·m-2·a-1,大约5倍于大气氮沉降速率),探讨了不同温带森林土壤呼吸对氮沉降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降低了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而提高了针叶林土壤呼吸速率,但其短期效应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呼吸速率(P0.001)和生长季土壤呼吸释放总量(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整体表现为:辽东栎林油松林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温度是引起不同森林类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要因素。温度-水分双因素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野外条件下3种森林类型土壤呼吸与温度和水分间的关系,解释率约为47%~87%。此外,氮添加可以改变土壤呼吸对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氮添加后在较高温度且较低水分情况下,土壤呼吸速率明显上升,此时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实验结果揭示了氮沉降对我国温带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的影响,但其复杂的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以来源于大洋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原生种源区、亚洲引种次生区以及非洲引种次生区4个区域的20个种源短枝木麻黄种子和当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种子千粒重以及幼苗苗高、地径、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等7个性状对短枝木麻黄表型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种群苗期表型遗传差异,为短枝木麻黄早期遗传选择和遗传改良提供基本资料。结果表明:(1)短枝木麻黄种子千粒重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种源间差异极显著,且千粒重具有显著的地理变异模式,随经度的增大而降低。(2)当年生幼苗苗高、地径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泰国干东港种源幼苗生长最好(苗高76.6cm,地径4.64mm),而种源汤加的幼苗生长最差(苗高28.3cm,地径2.58mm)。(3)当年生幼苗一级侧枝粗度、一级侧枝长度、二级侧枝长度、每小枝节数和齿叶数在不同区域间及区域内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齿叶数在区域间的变异系数最大(82.15%)。(4)通径分析表明,一级侧枝长度对苗高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而一级侧枝粗度和二级侧枝长度对地径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它们可作为短枝木麻黄优良新品种筛选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997.
998.
Calsequestrin (CASQ) exists as two distinct isoforms CASQ1 and CASQ2 in all vertebrates. Although the isoforms exhibit uniqu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ame is yet to be fully defined. Interestingly, the C‐terminal region of the two isoforms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oth in length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forming Dn‐motif and DEXn‐motif in CASQ1 and CASQ2, respectively. Here, we investigated if the unique C‐terminal motifs possess Ca2+‐sensitivity and affect protein function. Sequence analysis shows that both the Dn‐ and DEXn‐motifs are 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s (IDRs) of the protein, a feature that is conserved from fish to man. Using purified synthetic peptides, we show that these motifs undergo distinctive Ca2+‐mediated folding suggesting that these disordered motifs are Ca2+‐sensitivity. We generated chimeric proteins by swapping the C‐terminal portions between CASQ1 and CASQ2. Our studies show that the C‐terminal portions do not play significant role in protein folding. An interesting finding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that the switching of the C‐terminal portion completely reverses the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Collectively,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se Ca2+‐sensitivity IDRs located at the back‐to‐back dimer interface influence isoform‐specific Ca2+‐dependent polymerization properties of CASQ.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Biopolymers 103: 15–22, 2015.  相似文献   
999.
Extracts of the female sex pheromone gland of the carpenterworm moth, Holcocerus vicarius (Walker) (Lepidoptera: Cossidae), a pest of Ulmus pumila L. (Ulmaceae), were found to contain Z7‐tetradecenyl acetate (Z7‐14Ac), E3‐tetradecenyl acetate (E3‐14Ac), (Z3,E5)‐tetradecenyl acetate (Z3,E5‐14Ac), and Z7‐tetradecenyl alcohol (Z7‐14OH) by coupled gas chromatographic‐electroantennographic detection (GC‐EAD) and couple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Field trapping studies with impregnated rubber septa indicated that Z7‐14Ac was essential for attraction of males of H. vicarius. However, the most attractive blend contained Z7‐14Ac, E3‐14Ac, Z3,E5‐14Ac, and Z7‐14OH in a 50:22:17:10 ratio.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 blend of Z7‐14Ac, E3‐14Ac, Z3,E5‐14Ac, and Z7‐14OH represented the sex pheromone of H. vicarius. The optimized four‐component lure blend may be useful for monitoring H. vicarius infestations and mating disruption.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