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07篇 |
免费 | 972篇 |
国内免费 | 3773篇 |
专业分类
107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5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396篇 |
2020年 | 405篇 |
2019年 | 437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281篇 |
2016年 | 276篇 |
2015年 | 396篇 |
2014年 | 592篇 |
2013年 | 491篇 |
2012年 | 690篇 |
2011年 | 627篇 |
2010年 | 551篇 |
2009年 | 558篇 |
2008年 | 592篇 |
2007年 | 583篇 |
2006年 | 509篇 |
2005年 | 446篇 |
2004年 | 326篇 |
2003年 | 279篇 |
2002年 | 219篇 |
2001年 | 224篇 |
2000年 | 220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3年 | 5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农地、果园、林地和草地0~20cm表层土壤的有机碳(SOC)和全氮(TSN)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该区SOC含量平均值为7·56g·kg-1,TSN平均值为0·71g·kg-1.其中,农地SOC和TSN平均值分别为4·67和0·48g·kg-1,且梯田较低,川坝地较高.与农地相比,果园SOC(4·33g·kg-1)和TSN(0·46g·kg-1)平均值略有降低,草地较高.林地SOC和TSN平均值较农地高117·7%和89·4%.该区SOC和TS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9·7%和58·4%,以林地最大(62·8%和54·5%),草地和农地次之,果园最小(18·0%和22·9%).土壤C/N依果园、农地、草地和林地的顺序递增.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下的SOC和TSN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91).黄土丘陵沟壑区基本农田建设和果园建设对SOC和TSN积累作用不明显;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明显促进了SOC和TSN的积累. 相似文献
62.
63.
64.
65.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O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HSP7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HSP70和P5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79,P<0.01)。结论:HSP70和p53蛋白在PTC中均呈高表达,并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作为预测PT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6.
类钙调磷酸酶亚基B蛋白(calcineurin B-1ike protein,CBL)作为一类钙离子结合蛋白,通过与一类蛋白激酶(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ClPK)结合,从而在钙信号依赖的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该研究在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中克隆获得CIPK家族中1个基因TaCIPK16,并利用qRT-PCR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及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了其功能特性。序列分析表明,TaCIPK16编码447个氨基酸,包含保守的激酶催化结构域及调控结构域,与水稻、拟南芥CIPK蛋白具有高度相似性。酵母双杂交分析验证显示,TaCIPK16与TaCBL4和TaCBL9存在强烈互作。定量分析表明,TaCIPK16受到条锈菌的诱导表达,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呈显著差异表达趋势。综上结果,TaCIPK16可能作为正调控因子参与了小麦对条锈菌的抗病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67.
赤霉素受体(GID)是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成员,直接影响着赤霉素对植物体效应的发挥。该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首次从紫花苜蓿中克隆得到1个赤霉素受体基因,命名为MsGID1b。序列分析发现,MsGID1b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53bp,编码350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质分子量为39.839kD,是一个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的亲水性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MsGID1b基因与蒺藜苜蓿MtGID1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9%,且具有HSL家族典型的HGG和GXSXG保守结构域及GA、DELLA蛋白结合位点。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sGID1b基因在紫花苜蓿各组织中的表达丰度依次为:根盛花初花茎叶荚果;经GA3、ABA、NaCl、PEG和黑暗诱导后该基因表达上调,尤其是在GA3诱导下,MsGID1b基因的表达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MsGID1b基因可能参与紫花苜蓿的抗逆调控。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共366例,详细记录每一位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Glasgow-Blatchford和Rockall评分系统的规则计算每一位患者的危险分值,并依据其分值将其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Glasgow-Blatchford≥1分,Rockall≥1分)。结果:36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243位(66.4%)经过补液、抑酸等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并按照临床实际将其定义为低危患者,Glasgow-Blatchford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63位(17.2%),Rockall评分为0的低危患者有99人(27.0%),参照临床治疗中实际的高低危患者,计算得到Rockall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87.0%,而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上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临床Rockall评分系统。结论:基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的Glasgow-Blatchford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9.
Morphometric variation among populations of 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melanotheron across its natural range (Mahin, epe, Lekki, Apese, Kuramo, Lagos, Iyagbe, Ologe, Badagry, Yewa – Nigeria; Be Lagoon – Togo; Idenau – Cameroon, Aheme – Benin; Portonovo – Benin) were studie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differentiation of one of the populations that is currently isolated from the rest, the Apese Lagoon population. S. m. melanotheron showed subtle differentiation from some of the other lagoon populations. However, the pattern of variation did not reflect the level of geographical barriers or geographical distance among populations. The character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bserved were mostly those related to feeding, vision and respiration. 相似文献
70.
我国农牧交错区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牧交错区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氮肥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实施保护性耕作使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提高3%~4%,减轻氮肥对农田环境的污染;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提高小麦产量.当施氮量由120 kg·hm-2增加到360 kg·hm-2时,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由36.5%降低为26%;氮素损失增加约5%,对应的氮素损失量则从60 kg·hm-2增加到约200 kg·hm-2,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增加.小麦对上季残留氮素的利用受耕作方式影响较小,受上季施氮量影响较大,总体趋势为施氮量越高,小麦利用率越低,损失越多.经过两季小麦种植后,小麦-土壤系统回收的总氮素比例约为44%~50%,其中土壤残留氮素约占施氮量的13%~1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