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29篇 |
免费 | 275篇 |
国内免费 | 925篇 |
专业分类
28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119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149篇 |
2012年 | 167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42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42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64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8篇 |
1967年 | 5篇 |
1951年 | 3篇 |
1944年 | 3篇 |
1940年 | 3篇 |
1939年 | 3篇 |
1938年 | 5篇 |
1937年 | 4篇 |
193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当归粗多糖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岷县当归药材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进行多糖提取,以当归粗多糖得率为指标,探讨加水量、回流提取时间、水提液的浓缩比、醇沉后所达含醇比例对当归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确定了当归粗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加水量837.6 mL/100 g,浓缩后溶液体积为228.12 mL,最终含乙醇浓度为65.80%,回流提取时间2 h,在此条件下预测当归粗多糖得率理论的最佳值为10.44%,实际验证值为10.40%,两者相符,说明RSM法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2.
报道了秦岭蕨类植物新记录科——肠蕨科,其新记录种为川黔肠蕨,该科也是陕西省新记录。文中提供了形态描述和野外照片及植株局部照片,并对其生境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凭证标本藏于陕西理工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33.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染色质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表观遗传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整合平台.染色质的高级结构,特别是 30 nm染色质的动态变化在基因转录沉默和激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功能.但是目前对30 nm 染色质纤维的组装及其精细结构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通过体外表达系统,表达未经修饰的组蛋白,并利用克隆构建的601DNA均一重复序列,通过逐步降低盐离子浓度并加入组蛋白H1或镁离子的方法,体外重组均一的30 nm染色质纤维.并利用镀金属、负染色制样和冷冻电镜制样等手段通过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EM)对30 nm纤维结构的形成原因、组蛋白H1的作用和核小体重复单位(nucleosome repeat lengths,NRLs)长度对30 nm染色质纤维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组蛋白H1或二价镁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均可形成30 nm染色质纤维.其形成的染色质拓扑结构有所不同.统计分析表明,不同长度核小体重复单位(NRLs)形成的染色质纤维直径有所不同(P < 0.05).同时,我们得到了较为均一的冷冻电镜样品,为进一步研究30 nm染色质纤维的高级结构及理解体内染色质存在的形式及动态过程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4.
35.
转录因子E2F与细胞增殖、凋亡及癌变密切相关,组蛋白H2A是构成核小体的重要成员之一.研究通过特异性的阻断Rb基因的表达发现组蛋白H2A家族成员:HIST1H2AJ表达下调,再进一步研究转录因子E2F对HIST1H2AJ的转录调控.通过PCR得到HIST1H2hJ的5非翻译区序列,克隆到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GL3中,然后转染入HEK293,再检测荧光素酶的活性来判断E2F是否调控HIST1H2AJ的转录.研究结果表明:转录因子E2F能够调控组蛋白H2A家族成员之一HIST1H2AJ的转录. 相似文献
36.
断尾对胎生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自切是蜥蜴为了降低被捕食危险而采取的一种反捕食适应策略,但断尾可导致体重减轻、热量收支平衡改变,并影响蜥蜴的运动能力和体温调节.为检验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和选择体温的影响,于2006年5月选取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一个胎生蜥蜴种群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30 ℃和24℃两个实验温度下,断尾后胎生蜥蜴的运动能力均明显下降,表现在停顿次数增多、最大可持续距离和最大疾跑速度减少等方面;断尾、温度和性别对胎生蜥蝎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断尾是影响胎生蜥蜴运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断尾对胎生蜥蝎的选择体温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7.
38.
Despite of several decades of efforts,lung cancer remains one of most deadly diseases,with a 5-year survival rate approximately 15% worldwide.In China,the situation is even worse.Although there is no o... 相似文献
39.
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信息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蚁作为社会性昆虫, 其采食个体间依赖各种信息交流机制进行联系与协作, 其中包括踪迹、 警戒、 食物信息、 同伴识别和助食等。通常的联系信号为挥发性或半挥发性化学物质或者一定频谱和功率的机械振动波。其中踪迹信息素、 蚁源烃类、 警戒信息素、 助食素和机械振动信号等都在白蚁采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白蚁采食过程中食物定向和食物品质信息的传达主要依靠腹板腺分泌的踪迹信息素, 已发现有十二碳烯醇类、 降碳倍半萜类和大环二萜类。蚁源的机械振动也在食物品质表达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但食物品质的表达机制还不明确。白蚁采食协作的基础是同伴识别, 蚁源烃类(C21~C35)是同伴识别的主要信息物质, 采食个体分泌的助食素则可促成共同取食。警戒信息素传递白蚁采食的安全信息, 通常为一些兵蚁源的萜类物质, 但得到功能鉴定的结构还不多。近来研究还发现特殊的蚁源机械振动也可起到示警作用。已初步证实各种信息交流机制间存在交互作用, 但交互作用的机理有待进一步解析。生物物理因素在白蚁采食行为中的作用值得更多重视。本文以白蚁的采食行为为线索, 评述白蚁采食个体间信息交流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利用问题,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