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蚜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基因组DNA的提取是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难点。参照动物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根据蚜虫体型微小,体表有外骨骼的特点,对SDS法作了改进。改进的方法无需用组织捣碎棒破碎虫体,操作简便。与现在常用的提取方法相比,改进的SDS法能快速、有效地提取单头蚜虫的基因组DNA,适用于RAPD随机引物和测序引物的PCR扩增。  相似文献   
992.
枣园间种牧草对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与优势功能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4种不同处理的间作牧草枣园的生态群落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种草综合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发育后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物种数显著大于(P〈0.05)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枣园基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小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而中位物种与顶位物种的优势功能团均显著(P〈0.05)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枣树不同发育期,种草常规防治园的基位物种与中位物种的平均丰盛度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顶位物种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的平均丰盛度是种草常规防治园和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的2倍,并且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就害虫平均丰盛度与天敌平均丰盛度之差而言,未种草常规防治园大于种草常规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大于种草综合防治园;多样性指数是:种草综合防治园〉种草不防治园〉种草常规防治园〉未种草常规防治园。综合分析表明,种革枣园的中性节肢动物和次要害虫在害虫与天敌的营养链中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间种牧草对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有效地管理枣树害虫,2004年在太谷地区对不同处理枣园的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园捕食性天敌种类明显多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园;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种草不防治区害虫物种数、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大于(p<0.05)未间种牧草的枣园;优势度则是未间种牧草的枣园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个体数与害虫个体数的比值是间种牧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园,种草综合防治区明显大于(p<0.05)种草常规防治区.就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和重叠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枣园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捕食性天敌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宽度是种草枣园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发育阶段种草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平均重叠程度明显(p<0.05)大于未种草枣园;不同处理枣园捕食性天敌群落中主要种类的前二个主分量负荷值,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未间种牧草的枣区,而枣园害虫群落中主要种类前二个主分量的负荷值是未间种牧草枣区明显(p<0.05)大于间种牧草的枣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参数相关性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见用捕食性天敌功能团和按枣树生育期划分害虫发生阶段以替代物种进行枣园捕食性天敌与害虫群落学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总之,枣园种草不仅提高了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捕食性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994.
从棉蝗肠道菌Phoma sp.HC03中分离得到一个化合物,由波谱数据解析鉴定为epoxydon 6-methylsalicylate ester。药理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和中等的免疫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95.
酸菜中高产γ-氨基丁酸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酸菜中分离筛选出产γ-氨基丁酸(GABA)乳酸菌18株,采用改良纸层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获得1株高产乳酸菌菌株Lb-2,该Lb-2菌株在含10g/L谷氨酸钠的TYG培养基中静置培养48h,发酵液中GABA含量可达13.4g/L。根据乳酸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Lb-2菌株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  相似文献   
996.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云  蒋月丽  苗进  巩中军  李彤  武予清  罗礼智 《昆虫学报》2013,56(11):1359-1366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是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 以幼虫危害小麦正在发育的籽粒, 可造成小麦严重减产, 甚至绝收。该害虫具有虫体小, 滞育时间长, 为害隐蔽等特点。近些年来, 受全球气候变化、 耕作制度改变、 小麦品种更换、 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出现了北扩东移的现象。麦红吸浆虫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麦区, 发生为害具有隐蔽性、 间歇性、 局部性和暴发性的特点。这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受虫源基数、 生态因子、 农业生产措施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入21世纪后, 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且主要分布在43°N以南到27°N以北的冬小麦主产区。有关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多态性、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机理、 抗性品种的选育和天敌资源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将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未来仍需加强对麦红吸浆虫滞育的分子机制、 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和寄主植物 麦红吸浆虫 天敌三级营养关系等方面研究。本综述可为今后了解麦红吸浆虫在我国的发生危害规律、 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化学元素用于识别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不同地理种群成虫体内化学元素组成特点, 筛选出可用于褐飞虱不同地理种群识别的化学元素种类。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半定量分析检测存在于褐飞虱体内的化学元素, 对各元素进行巢式设计方差分析, 初步筛选出地理种群间具有显著差异的元素; 然后对这些元素采用ICP-MS全定量分析, 进一步筛选、 验证地区间差异显著而年份间差异不显著的元素。结果表明, 褐飞虱体内存在57种化学元素, 巢式设计方差分析筛选出了地区间具有显著性差异的27种元素。随后的ICP-MS全定量分析及统计检验, 筛选出各地理种群都存在而含量不同的Ce, Nd, Pr, Sm, Gd, Th, V, Tl, Mo, Cs, Fe和Mn 12种元素。不同地理种群褐飞虱成虫体内的一些化学元素含量存在着显著差异, 有助于褐飞虱远距离迁入虫源地的识别研究, 可为追溯褐飞虱地理来源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8.
2005 ~2008 年于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法观察了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和夏季共取食42 种植物,可鉴定植物归属23 科34 属。川金丝猴食物类型包括果实、花、树叶、树皮、树芽。夏季取食21 种植物的果实或树叶;冬季取食25 种植物。树叶是其冬季主要食物,取食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3.0% ;夏季取食果实的频次占总取食频次的72.2% ,灯台树果实是其主要食物。啃食树皮行为主要发生在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树皮啃食强度则相对较小。与其它地区金丝猴的食性比较,该地区川金丝猴食物谱较宽。蔷薇科和壳斗科植物在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中最多,杨柳科、桦木科、山茱萸科、槭树科和忍冬科植物也取食较多。  相似文献   
999.
细根具有良好的可塑性, 不同根序等级的细根会表现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土壤资源有效性的改变, 了解各级细根对土壤资源有效性的可塑性反应对认识细根的养分和水分吸收规律、预测碳(C)在地下的分配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四川省丹陵县台湾桤木(Alnus formosana)-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 采用施肥处理, 应用土柱法采样, 探讨了施肥对台湾桤木-扁穗牛鞭草模式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台湾桤木1-5级细根的生物量、形态特征(直径、比根长)、全C和全氮(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台湾桤木1-5级细根直径随根序的增大而增加, 施肥降低土壤表层台湾桤木各级细根直径而增加了土壤亚表层台湾桤木各级细根直径; 台湾桤木1-5级细根比根长则随根序的增加而减小, 施肥增加了台湾桤木各级细根的比根长, 且施肥极显著增加了表层和亚表层台湾桤木前三级细根的比根长(p < 0.01)。(2)台湾桤木1-5级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施肥减少了台湾桤木各个土层各级细根生物量, 且显著降低了台湾桤木前三级细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p < 0.05), 而增加了4、5级细根生物量。(3)台湾桤木3级细根全C最大, 1级根最小, 且土壤表层台湾桤木各级细根全C含量大于亚表层; 施肥降低了台湾桤木各级细根全C含量, 但影响并不显著(p > 0.05)。台湾桤木细根全N含量随根序的增加而降低, 且土壤表层1-5级细根全N含量均高于亚表层; 施肥极显著(p < 0.01)增加了土壤表层1级细根及亚表层1、2级细根的全N含量, 而对于3-5级细根全N含量则影响不显著(p > 0.05)。以上结果显示, 当土壤资源有效性变化时, 各级根序细根会作出不同的可塑性反应, 且施肥对各级细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级根上。  相似文献   
1000.
苗滕  高健  陈炳辉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3,32(3):324-330
为研究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文于2010年1-12月份对惠州西湖未修复的子湖-平湖及已实施生态修复后的子湖-元妙观湖、南南湖的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龟状笔纹溞、卵型盘肠溞、矩形尖额溞和右突新镖水蚤仅出现在修复后的元妙观湖与南南湖,而颈沟基和溞与平直溞仅在平湖中检出;元妙观湖和南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种属数、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平湖。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哲水蚤、剑水蚤和枝角类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哲水蚤密度与营养盐呈负相关。研究显示,湖泊生态修复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