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394篇
  108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了解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éhin)种群随气流远距离扩散的可能性和扩散方向, 本研究于2010年5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 利用系留气球携带取样器调查了麦红吸浆虫种群在5~75 m高空的分布以及活动节律, 应用HYSPLIT-4大气扩散模型模拟了2010年以洛宁县(34.35°N, 111.52°E)为起始点, 空中不同高度层麦红吸浆虫种群的扩散轨迹, 以及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在我国北方麦区的扩散轨迹。结果表明: 在成虫发生期, 麦红吸浆虫在空中5, 45, 50和65 m 4个高度层种群密度较大, 表现出了明显的成层效应。2010年河南洛宁迁入的种群来自西南方的河南南阳地区, 迁出种群能够随气流进入东北方向的河南省宜阳县境内。2007年麦红吸浆虫种群能够随小麦发育期的先后, 随西南气流逐步向东北方向扩散。成虫随气流扩散是麦红吸浆虫种群远距离扩散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我国麦红吸浆虫远距离扩散方式, 同时对优化发生动态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黄继光  赵欢欢  苗辉  徐汉虹 《昆虫学报》2012,55(12):1355-1361
为探明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的杀虫活性及其活性成分, 通过拌糖饲喂法和浸渍法测定了羽裂蟹甲草甲醇提取物对家蝇Musca domestica成虫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4龄幼虫的毒杀活性, 并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和现代波谱技术对羽裂蟹甲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该植物不同部位甲醇提取物对家蝇成虫和白纹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从该植物叶和花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豆甾醇、 无羁萜、 7 羟基 8 甲氧基香豆素、 7 羟基香豆素、 7, 8 二羟基香豆素、 瑞香素-8-O-β-D-葡萄糖苷、 槲皮素、 山奈酚和β 胡萝卜苷9个化合物。无羁萜、 槲皮素和山奈酚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500 μg/g拌糖处理48 h后, 其对家蝇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0%, 69.90%和77.04%; 50 μg/mL药液处理72 h后, 其对白纹伊蚊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49%, 72.22%和71.06%; 均与鱼藤酮差异不显著(P<0.05), 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活性。本研究说明羽裂蟹甲草对家蝇和白纹伊蚊具有明显的毒杀活性, 是一种潜在的卫生害虫控制剂。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通过对雌雄子午沙鼠进行新物体识别和社会认知实验,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相关脑区合成催产素(OT)、加压素(AVP)和多巴胺(DA)能的神经元数量,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LISA)方法检测了其血清中OT、AVP的水平,探究了雌雄子午沙鼠的两性认知差异及其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雌雄子午沙鼠对新物体的探究时间均要显著高于旧物体,雌雄子午沙鼠的辨别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雄性子午沙鼠随着探究次数的增加对重复刺激鼠a的探究时间不断减少,对陌生刺激鼠b的探究时间显著高于刺激鼠a(P<0.05);雌性子午沙鼠没有此趋势。雄性子午沙鼠OT能神经元数量在下丘脑室旁核(PVN)和视上核(SON)均要显著少于雌性(P<0.05);雄性个体DA能神经元数量在黑质显著高于雌性(P<0.01);然而雄性个体DA能神经元数量在腹侧被盖区显著少于雌性(P<0.01);雌雄子午沙鼠血清OT、AVP水平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雌雄子午沙鼠对新物体的识别能力无显著差异,然而雄性子午沙鼠的社会认知能力强于雌性。在神经内分泌水平上,雌雄子午沙鼠PVN和SON中OT能神经元数量、黑质和腹侧背盖区的DA能神经元数量均呈现出了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94.
四种石斛兰种胚发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玫瑰石斛、尖刀唇石斛、短棒石斛、兜唇石斛种子为材料,进行种胚非共生萌发研究,并对其种子形态和胚的发育进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处于球形胚阶段的石斛兰种子,种胚吸胀后突破种皮,发育至吸收毛和芽生长点出现后,种胚形成原球体;种子萌芽后胚尚未成熟,只进入心形胚阶段。呈纺锤形种子的种皮两端形状不同,一端存在结点,呈弯曲状的尖形,另一端种皮呈收拢的圆口形。4种石斛兰种子,玫瑰石斛种子最长,为两端狭长的纺锤形;兜唇石斛种子最短,呈两端稍细的纺锤形。玫瑰石斛、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种子胚培养需要5~10 d萌发;兜唇石斛种子和胚皆偏小,萌发需要30 d。石斛兰种胚和种皮吸水膨胀后,种胚向种皮的一端移动、脱出或种胚撕裂种皮中央后突破而出,形成裸胚。玫瑰石斛种子撕裂种皮后主要从种皮中央突破;短棒石斛、尖刀唇石斛、兜唇石斛部分种胚从种皮一端脱出,部分种胚则从中央撑破种皮脱出。充分膨胀、变绿后萌芽的裸胚,存在极性,顶部芽生长点萌动,下部出现成群散射状吸收毛。  相似文献   
95.
目的纯化人源Fank1(fibronectin type Ⅲ and ankyrin repeat domain1)蛋白质N端FN3(fibronectin typeⅢ,Ⅲ型纤黏连蛋白)结构域蛋白,用于晶体生长的三维结构分析。方法将FN3结构域基因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将菌落PCR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DE3)后获得表达菌株。该菌株经IPTG诱导高效表达出带有GST标签的可溶性的融合蛋白,经过Glutathione Sepha-rose^TM 4B亲和层析、Hiload16/60 superdex200分子筛层析纯化后,蛋白纯度达到95%以上。结果纯化蛋白采用悬滴气相扩散法得到棒状晶体。结论成功制备了高纯度FN3蛋白,获得FN3蛋白质晶体,为进一步的三维结构解析及Fank1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
无脊椎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酰胆碱酯酶(AChE)是生物体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神经递质水解酶,也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作用靶标。AChE在不同生物中的性质显著不同,如编码基因个数、序列保守性、表达分布及生理功能等。作为杀虫剂的主要作用靶标之一,AChE不但可以通过单个点突变引起昆虫抗药性,还能够通过多个点突变联合作用、靶标表达量变化及基因复制等方式引起抗药性并且改变昆虫的适合度代价。本文主要从AChE的基因类型、分子进化、蛋白结构、生理功能、与昆虫的抗药性关系、同一物种中不同AChE的性质等6个方面对昆虫纲、蛛形纲和线虫等无脊椎动物AChE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
ABSTRACT. The systematic relationships and taxonomic posi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heterotrich genera Condylostentor, Climacostomum, Fabrea , Folliculina, Peritromus , and Condylostoma , as well as the licnophorid genus Licnophora , were re-examined using new data from sequences of the gene coding for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 Trees constructed using distance-matrix, Bayesian inference, and maximum-parsimony methods all showed 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s: (1) the "traditional" heterotrichs consist of several paraphyletic groups, including the current classes Heterotrichea, Armophorea and part of the Spirotrichea; (2) the class Heterotrichea was confirmed as a monophyletic assemblage based on our analyses of 31 taxa, and the genus Peritromus was demonstrated to be a peripheral group; (3) the genus Licnophora occupied an isolated branch on one side of the deepest divergence in the subphylum Intramacronucleata and was closely affiliated with spirotrichs, armophoreans, and clevelandellids; (4) Condylostentor , a recently defined genus with several truly uniqu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Condylostoma than to Stentor ; (5) Folliculina, Eufolliculina , and Maristentor always clustered together with high bootstrap support; and (6) Climacostomum occupied a paraphyletic position distant from Fabrea , show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ndylostomatidae and Chattonidiidae despite of modest support.  相似文献   
98.
Ren M  Dong J  Xu Y  Wen N  Gong G 《化学与生物多样性》2010,7(11):2727-2736
A novel series of 3,5,6‐trimethylpyrazine‐2‐methoxy (or methylamino) substituted benzoyl‐guanidine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s Na+/H+ exchange (NHE) inhibitors. In this study, compounds with electron‐withdrawing substituents on the benzene ring seemed to improve NHE‐1 inhibitory activities. Compounds 6d, 6k , and 6l were found to be potent inhibitors of NHE‐1 (IC50=3.0±1.6, 3.0±1.4, and 1.6±0.4 nmol/l, resp.). Furthermore, they showed a remarkable reduction of infarct size in the rat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in vivo.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利用枯草杆菌芽孢呈递技术制备表达SARS冠状病毒S蛋白受体结合区(RBD)的重组芽孢。方法:将枯草杆菌 CotB 基因构建到基因组整合质粒pDG1664中,再将 RBD 基因连接到 CotB 基因的下游,构建成重组质粒pDG1664-CotB-RBD,通过同源重组整合到PY-79枯草杆菌基因组中;利用红霉素抗性筛选重组菌并进行PCR和DNA测序鉴定,Western印迹鉴定重组菌芽孢表面RBD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表达RBD的重组芽孢以口服方式免疫小鼠,通过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重组芽孢的免疫原性。结果:制备出枯草杆菌基因组整合了RBD抗原基因的重组菌株RS1931,形成的重组芽孢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62×103的CotB-RBD融合蛋白;重组芽孢免疫的小鼠血清RBD抗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在末次免疫后2周可达1∶10880,重组芽孢初免后18周的小鼠脾细胞中IFN-γ+CD4^+、IL-4+CD4^+和IFN-γ+CD8^+T细胞比例上调,表明重组芽孢经口服免疫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结论:针对SARS冠状病毒S蛋白RBD建立了枯草杆菌芽孢呈递技术方法,制备出在枯草杆菌芽孢表面稳定表达外源RBD蛋白的重组株,获得的重组芽孢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开发芽孢呈递型SARS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特征性临床表现。方法:利用血细胞分析仪、流式细胞术、骨髓形态分析及R显带技术等对我院2002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5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如血细胞计数、骨髓形态、染色体及免疫表型等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LL多发于老年患者,男性多见,中位年龄65岁(45.82岁)。大部分患者初诊时可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37例(68%)患者初诊时淋巴结大,49例(91%)初诊时白细胞≥10×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13例(24%)初诊时肝脾或者脾大,17例(31%)初诊时乏力、消瘦。34(63%)例患者可见典型的CLL免疫表型,CD5、CDl9.CD23、CD20的阳性率分别为90%、87%、72%、67%。32例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13q-2例,17p.2例,11q-1例,+12有1例,6q-1例,t(14,16)1例。2例患者发生了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1例患者发生了Richter转化,肿大淋巴结活检显示部分区域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高表达CD20、CDl9、CD22。结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并且对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