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3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vWF(von Willebrand factor)是一种超大分子质量的血浆多聚体糖蛋白,在血栓形成和生理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质和/或量的缺陷导致血管性血友病(VWD),由于VWD为单基因病,且vWF为分泌性蛋白,基于基因转移的基因治疗无需特异的靶器官,因此VWD特别适合于基因治疗,但vWF基因过大(8.4 kb),难以为多数病毒载体特别是优点较多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承载.运用内含肽(intein)的蛋白质反式剪接功能,研究了三重载体真核细胞共转断裂3段的vWF基因,以期通过转基因翻译后的蛋白质剪接作用形成完整的功能性vWF蛋白.将vWF的cDNA于满足剪接所需的保守性氨基酸Cys1099、Ser2004的密码子前断裂为3段,分别与2种不同的内含肽即Ssp DnaE内含肽和Ssp DnaB内含肽编码序列融合,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得到3个分别融合内含肽的vWF片段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培养的293细胞,通过瞬时表达,电泳观察培养上清中的vWF多聚体形态,分析vWF蛋白量和凝血Ⅷ因子(FⅧ)结合力;通过共转FⅧ基因,分析了培养上清中的FⅧ蛋白量及生物活性.结果显示,通过内含肽的蛋白质反式剪接作用,共转内含肽融合的三片段vWF基因细胞上清,表现与正常人血浆和转vWF基因阳性对照细胞相似的vWF多聚体模式和FⅧ结合力,而且可明显提高转FⅧ基因后表达的FⅧ蛋白的分泌量和活性,提示剪接vWF蛋白的FⅧ载体功能的恢复.结果表明,内含肽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三重载体共转断裂的vWF基因,为进一步基于内含肽的三重AAV转断裂vWF基因应用于VWD基因治疗研究、克服AAV的容量限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延河流域植物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莉  温仲明  苗连朋 《生态学报》2013,33(20):6543-6552
由于遗传背景对植物性状的影响,直接研究环境与植物性状的关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植物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必须明确遗传背景与环境对植物性状的相对影响,以排除遗传背景的作用。本研究以延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19个典型样点,调查了64种植物的6种功能性状,即比叶面积(SLA)、比根长(SRL)、叶片氮(LN)与磷含量(LP)、根的氮(RN)与磷含量(RP),并通过野外定位信息,从已有专题信息图中获取环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植物性状变异来源,研究了不同科属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的SLA、LN和RP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森林区植物SLA、RP较草原区植物偏低33.02%、19.94%,而LN则高于草原区植物19.33%;不同科属植物之间SLA、SRL、LN和RN存在显著差异,豆科植物具有较高的SLA、LN、RN,分别高出研究区平均值16.33%、65.23%、97.78%,而禾本科植物SRL具有最大值,高出平均值103.11%;(2)遗传背景差异是植物性状变异的首要决定因子,遗传背景对SRL、LN、RN变异的解释比例分别达到了27.86%、32.78%、42.70%,而LP、RP则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更大,环境因子对LP、RP解释比例分别达到24%、15.58%;(3)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植物性状的环境因子逐步线性回归模型,表明不同科属的植物对环境因子是否产生响应和响应的方式均不相同,豆科和禾本科植物对区域性气候条件较为敏感,而菊科和蔷薇科植物受地形因子和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3.
过氧化氢—植物体内的一种信号分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概述了H2O2的产生机制,总结了H2O2介导植物生理生化变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提出了H2O2是植物体内的一种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994.
蚜虫与其胞内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苗雪霞  丁德诚 《生命科学》2003,15(4):242-247
蚜虫—巴克纳氏菌之间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缺少一方,另一方便不能生存。研究表明,共生细菌能为寄主蚜虫提供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索,并对寄主具有一些非营养功能,如促进蚜虫传播循环性病毒等。寄主蚜虫则是为共生菌提供一个合适的生存场所,并对共生菌的生长和繁殖进行调控。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证明了蚜虫与共生菌的相互依赖性。  相似文献   
995.
于立忠  苗杰  张金鑫  徐阳  张文儒 《生态学报》2014,34(14):3924-3931
研究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内3种不同透光环境(强度透光、中度透光和弱度透光)下红松针叶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和叶绿素总量(Chl T))应对光环境季节变动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结果表明,随季节的变动(从春季至秋季),林分透光孔隙度逐渐减小。春季,透光度越大,红松叶绿素含量越高,Chl a/b值升高,Car/Chl T值降低;夏季,不同透光条件对红松光合色素含量无影响;秋季,各类透光条件下红松光合色素含量总体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强度透光与中度透光条件红松针叶Chl a/b显著大于弱度透光,3种透光条件下红松Car/Chl T均降低。在春季红松开始生长前进行适当抚育,能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996.
果胶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浩森  缪静  余晓斌 《生物学杂志》2008,25(1):28-30,46
从富含果胶质的果园的土壤中,通过对初筛的定性研究,对几种筛选培养基的比对选择和对复筛时Dp/Dc值的测定,确定出一系列有效可行的筛选方法,从而获得一株能较强分解果胶质能力的菌株,然后对该菌株进行了初步的形态观察和鉴定.通过对发酵周期,温度,pH值几种因素对产酶影响的研究,经过对粗酶液的提取和对酶活的测定,确定了该菌株的基本发酵条件.在此条件下产酶最高可达到13968U/mL,从而最终确定了该菌株为一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997.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因芯片是近年来产生的一项生物高技术。它是利用原位合成或合成后交联法,将大量的核酸片段有规则地固定在固相支持物如载玻片、金属片、尼龙膜上,制成芯片,然后将要检测的样品用荧光素或同位素标记,再与做成的芯片充分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来分析样品中的信息。基因芯片技术已在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基因点突变及多态性检测、DNA序列测定、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和疾病相关基因、蛋白质作图、基因组文库作图等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被认为是宿主遗传易感性、黏膜免疫与肠道菌群共同作用的结果。许多临床研究显示,与正常人相比,UC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艰难梭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致病微生物被怀疑与UC的发病相关,但目前还未找到充分证据证明它们与UC患者肠道炎症间的因果关系。就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检测方法及未来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99.
在摇瓶中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us(L.)G.Don)激素自养型细胞系C20hi,比较了不同初始糖浓度、接种量、初始pH值、光照时间、光质和摇床转速对该培养细胞生长、阿玛碱积累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细胞系具有较强的环境耐受性;一定范围内初始糖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胞生长和生物碱生成;最适的接种量是60gFW/L;一定范围内改变培养基pH值,对生物碱生成没有显著影响;照光后生物碱生成量下降,红光较蓝光更有利于生物碱生成;最适的摇床转速是120r/min。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猪NM_213888及EST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扩增BMI CD46基因,并进行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BMI 30个重要组织进行表达谱分析。获得了BMI CD46 1 092 bp的编码区序列(Gen Bank登录号:KJ513478),编码363个氨基酸。分析表明,CD46蛋白质分子量(Mw)为39.60 k D,等电点(p I)为5.39,存在4个保守域和1个跨膜结构域,N端有信号肽序列;其N末端疏水,C末端亲水;亚细胞定位显示,该蛋白位于细胞周质的概率是56.7%。活性位点分析表明,BMI CD46蛋白有6类活性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MI与牛的亲缘关系最近。BMI 30种组织表达分析表明,CD46基因在十二指肠中高表达;在睾丸、胸腺、甲状腺、附睾、肺、淋巴结、空肠、回肠、结肠、小脑及舌下腺中中度表达;在颌下腺、肝、肾上腺、盲肠、直肠、食管、垂体及脑干中低表达;在心、脾、肾、肌肉、胰脏、胃、皮肤、大脑、下丘脑及脊髓中不表达。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