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5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The alpha3 fucosyltransferase, FucT-VII, is one of the key glycosyltransferas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sialyl Lewis X (sLex) antigen on human leukocytes. The sialyl Lewis X antigen (NeuAcalpha(2-3)Galbeta(1-4)[Fucalpha(1-3)]GlcNAc-R)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recruitment of leukocytes to sites of inflammation, mediating the primary interaction between circulating leukocytes and activated endothelium.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the leukocyte alpha3 fucosyltransferase FucT-VII, the enzyme has been expressed in Trichoplusia ni insect cells. The enzyme is capable of synthesizing both sLexand sialyl-dimeric-Lexstructures in vitro , from 3'-sialyl-lacNAc and VIM-2 structures, respectively, with only low levels of fucose transfer observed to neutral or 3'-sulfated acceptors. Studies using fucosylated NeuAcalpha(2-3)-(Galbeta(1- 4)GlcNAc)3-Me acceptors demonstrate that FucT-VII is able to synthesize both di-fucosylated and tri-fucosylated structures from mono- fucosylated precursors, but preferentially fucosylates the distal GlcNAc within a polylactosamine chain. Furthermore, the rate of fucosylation of the internal GlcNAc residues is reduced once fucose has been added to the distal GlcNAc.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ucT-VII is capable of generating complex selectin ligands, in vitro , however the order of fucose addition to the lactosamine chain affects the rate of selectin ligand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22.
近年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工业微生物底盘细胞改造从而获得的优良细胞工厂,促进了农业、医学、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微生物底盘细胞的改造离不开基因编辑,作为现阶段主要的基因编辑技术,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as9系统自被发现以来,依靠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编辑优点,被广泛用于工业微生物底盘细胞的改造。本文主要简述了以CRISPR/Cas9为基础而衍伸出的各种基因编辑技术,提出了常用的工业微生物对应底盘细胞的改造策略,以期为研究者在进行微生物底盘细胞改造时选择出合适的基因编辑方法。最后指出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面临的PAM位点的依赖性、脱靶效应和应用广泛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3.
日本血吸虫尾蚴头腺及钻腺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毅勋  谢觅 《动物学报》1994,40(2):113-118
通过电镜观察发现:日本血吸虫尾蚴的头腺为多导管的单细胞腺,由腺体部和若干突起状的短导管构成,其分泌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大小为 0. 29 × 0. 23μm,具有同心的环层膜状结构。前钻腺含有 A、B两型分泌小体。 A型分泌小体近似圆形,平均大小为 0. 46× 0. 32μm,基质为电子致密的均 匀结构;B型分泌小体数量众多,略呈不规则的圆形,平均大小为1.02×0.82μm,基质为中等电子致 密并含十余个小圆形的电子透亮区。后钻腺含有椭圆形或长条状的分泌小体,平均大小为0.97×0.62μm,基质呈同质性,或伴有电子密度较深的圆形聚集物,或基质呈泡沫状。每根钻腺导管 的胞质外周具有许多沿导管长轴纵行的微管结构,在导管周围有纤维性网状构造包绕,起着对细长导管的支架作用。在导管束外周又有大量肌纤维包统而形成的鞘状结构,它对管内分泌小体的排出可能具有选择性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4.
2021年5月采用多网目复合刺网和抛网相结合的方法,对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夹江鱼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0种,隶属于5目7科27属。相对重要性指数显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为群落优势种。与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争夺饵料资源的凶猛性鱼类比例达到2.4%,体长分布显示夹江中存在大量长江江豚无法摄食的大个体鱼类(17.5%)。夹江鱼类群落的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依次分别为1.955~2.181,0.794~0.820,2.952~3.856和0.705~0.730。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平均拥挤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表明,夹江优势种鱼类可能存在较为激烈的种间竞争。建议清理鳡(Elopichthys bambusa)、翘嘴鲌、达氏鲌(Culter dabryi)和乌鳢(Channa argus)等凶猛性鱼类及其他与长江江豚争夺饵料的鱼类,及时捕捞全长超过25 cm的鱼类,补充投放鲢、似鳊、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等长江江豚偏好摄食鱼类。  相似文献   
125.
RNA聚合酶Ⅲ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NA聚合酶Ⅲ (polⅢ )是真核生物催化合成tRNA和 5SrRNA及一些核小RNA和胞质RNA必需的酶。RNA聚合酶Ⅲ能够识别tRNA基因中一些高度保守的特征性DNA序列而启动下游DNA的转录 ,这些序列称为RNA聚合酶Ⅲ启动子。RNA聚合酶Ⅲ启动子不仅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tRNA、U6核小RNA(SNR6 )等的基因中 ,也是病毒催化合成一些小片段RNA如腺病毒VARNA所必需的。RNA聚合酶Ⅲ启动子因其能在体内外高效快速地转录某些小片段基因 ,已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核酶和反义RNA技术中 ,在众多的RNA…  相似文献   
126.
用PAM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饥饿细胞、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 ,并对 3种类型细胞的荧光参数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 φⅡ和还原型质醌Q-A 进行了比较。用双重转盘磷光机测定了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毫秒延迟发光。根据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和毫秒延迟发光的结果及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 3,4_二氯苯基二甲脲 (DCMU)、二溴百里香醌 (DBMIB)对集胞藻 6 80 3(Synechocystissp .PCC 6 80 3)混合营养生长影响进行了分析 ,集胞藻 6 80 3混合营养培养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光自养培养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外源葡萄糖没有抑制反而是促进了混合营养细胞的光自养生长 ,二是呼吸基质向质醌库提供电子 ,使光合机构的能量转化加强 ,从而促进了集胞藻6 80 3细胞的利用葡萄糖的合成代谢。  相似文献   
127.
基因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类人胶原蛋白诱导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重组大肠杆菌BL21高密度发酵生产类人胶原蛋白的产量,分别研究了诱导时机、乙酸浓度、诱导强度以及补氮方式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对各因素进行了优化。采用补料-分批式发酵,初始装液体积为6L。最终细胞密度可达到84.3g/L,类人胶原蛋白的表达量为14.6g/L。结果表明:在对数生长的中后期进行诱导,尽量减少乙酸的积累量,42℃诱导3h后降温至39℃继续诱导,并采用每隔10min补36ml补料氮溶液的周期操作方式,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外源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
为了开发东非半边莲属特有植物的微卫星分子标记(SSR),本研究基于Illumina-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巨人半边莲Lobelia deckenii的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利用MISA软件对获得的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搜索与分析,共鉴别出58 966个SSR位点,并利用Primer软件成功设计出3558对特异性的SSR引物。利用L.deckenii 3个居群的6个样品对随机挑选的40对SSR引物进行扩增效率检验,发现有32对重复性好且可扩增出清晰条带。利用筛选出的32对SSR引物对来自肯尼亚山居群的24株个体进行PCR扩增并采用荧光分型技术检测多态性,结果显示有14对可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条带,共有86个等位基因,各SSR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为4~9个,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000~1.000和0.625~0.854。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东非特有植物巨人半边莲的SSR标记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途径,这些新的SSR分子标记为巨人半边莲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以及对其开展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