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6篇
  免费   1695篇
  国内免费   4868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585篇
  2021年   740篇
  2020年   672篇
  2019年   770篇
  2018年   526篇
  2017年   529篇
  2016年   609篇
  2015年   834篇
  2014年   1110篇
  2013年   1028篇
  2012年   1363篇
  2011年   1252篇
  2010年   940篇
  2009年   928篇
  2008年   985篇
  2007年   886篇
  2006年   800篇
  2005年   678篇
  2004年   557篇
  2003年   483篇
  2002年   385篇
  2001年   307篇
  2000年   292篇
  1999年   208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8篇
  1977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3年   5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Soybean plants can form tripartite symbiotic associations with rhizobia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effects of co-inoculation with rhizobia and AM fungi on plant growth, or their relationships to root architecture as well as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availabil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two soybean genotypes contrasting in root architecture were grown in a field experiment to evaluate relationships among soybean root architecture, AMF colonization, and nodulation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Additionally, a soil pot experiment in greenhouse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inoculation with rhizobia and AM fungi on soybean growth, and uptake of N and P.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root architecture and AMF colonization in the field. The deep root soybean genotype had greater AMF colonization at low P, but better nodulation with high P supply than the shallow root genotype. A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dependent on N and P status exists between rhizobia and AM fungi on soybean growth. Co-inoculation with rhizobia and AM fung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ybean growth under low P and/or low N conditions as indicated by increased shoot dry weight, along with plant N and P conten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f inoculation under adequate N and P conditions.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co-inoculation were related to root architecture. The deep root genotype, HN112, benefited more from co-inoculation than the shallow root genotype, HN89. Our results elucidate new insights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zobia, AM fungi, and plant growth under limitation of multiple nutrients, and thereb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pplication of co-inoculation in field-grown soybean.  相似文献   
942.
EPS8的结合蛋白质E3B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参与细胞骨架的重塑、生长因子受体(GFR)介导的细胞应答,抑制细胞生长,并通过E3B1-EPS8-SOS1三联复合物参与Ras到Rac细胞信号转导,这些功能使得E3B1及其家族蛋白质具有潜在的肿瘤抑制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对于E3B1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信号通路,对于E3B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些研究可能为肿瘤的转移途径、转化方式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线索。  相似文献   
943.
米兰山小橘(芸香科)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芸香科山小橘属米兰山小橘进行了分类订正,根据模式标本查阅及原始文献相关特征描述,该种属于楝科割舌树属已知种类,将其处理为割舌树的异名.  相似文献   
944.
姜寨遗址先民食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通过C、N稳定同位素分析已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粟作农业进行了初步探索,但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等,依然未能深入讨论。为此,本文对姜寨遗址出土的不同时期(一期、二期)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试图揭示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历程,探索姜寨与半坡、史家先民食物结构间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人骨的δ13C平均值(-9.7±1.0‰)和δ15 N平均值(8.5±0.5‰),表明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依赖于粟类作物的动物等)在姜寨先民食谱中占据主要地位,且动物资源在食物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两期先民的δ13C和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先民一直从事粟作农业以及家畜的饲养活动。食谱分析并未发现第二期先民食用更多野生动物的证据,这可能与先民样品量相对偏少、二期先民食用的野生动物比例上升较小、动物类食物在先民食谱中所占比例较小等原因有关。对比地理位置毗邻、文化年代相近的姜寨、史家、半坡遗址先民δ13C值,姜寨(-9.7±1.0‰,N=19)与史家(-10.0±0.7‰,N=9)接近,而远高于半坡(-14.8±1.9‰,N=5),表明半坡遗址粟作农业的种植规模要逊于姜寨和史家遗址。我们认为,不同遗址间先民δ13C值的差异,可能受半坡样品量偏少、遗址间小生态环境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5.
影响绿茶季节间品质差异的生化因子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同一生态环境下生长的31份茶树材料春、夏、秋3季1芽2叶时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同时制作烘青茶样进行感官审评,并对测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影响绿茶品质季节间差异的主要生化因子。结果表明,有27份材料的茶叶品质呈现出春季高于夏、秋季的变化趋势。对27份材料生化成分与品质总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氨基酸、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大,是导致绿茶品质季节间差异的主要生化因子。其中氨基酸表现为正向影响,在季节间呈现春季高、夏秋季降低的规律;花青素和叶绿素表现为负向影响,在季节间呈现春季低、夏秋季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46.
描述陕西佛坪红蚁属1新种,即郑氏红蚁Myrmica zhengi sp.nov.。新种体色极浅;头部正面观方形;前中胸背板刻纹横形,但极不规则;并胸腹节刺粗壮,基部宽;后腹第1节背板基侧具明显细纵刻纹与近似种类相区别。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副模标本分存于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西南林业大学标本馆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947.
利用蛋白银染色技术对采自青岛沿海砂隙的寡毛类纤毛虫Strombidium kielum进行了形态学重描述,发现该种在寡毛类纤毛虫中具有独一无二的纤毛下器模式,因此为其建立了1新属Varistrombidium,特征为具有5条斜穿虫体的体动基列,其中体动基列1和2延伸到虫体背部,终止于虫体尾端。对Varistrombidium kielum(Maeda&Carey,1985)nov.comb.的小亚基RNA序列分析表明,该种位于Strombidiidae科内,与其形态学相近种Omegastrombidium elegans聚在一起。同时对其小亚基RNA序列可变区2的二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并与其形态学相似种进行了比较。还对Apostrombidium pseudokielum Xuet al.,2009进行了补充性描述。  相似文献   
948.
结直肠癌的多步骤演进模式一直是肿瘤研究的经典,在这一过程中,序贯发生的基因突变(或其它遗传事件)是重要的推动力。本文综述了在结直肠癌中检测到的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了在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带动下,结直肠癌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结直肠癌组织基因突变的地形图理念对于今后的肿瘤分子诊疗将具有重要意义。肿瘤不仅是基因病,更是信号通路异常病。  相似文献   
949.
为了构建噬菌体展示Tat38-61(51N/55N) 碱性区突变体文库,进一步研究HIV-1 Tat38-61表位的分子进化筛选,采用含随机核苷酸序列的引物,通过Overlap PCR的方法获得51和55位氨基酸随机突变的全长Tat编码序列,再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出两端含有Xba I识别序列的Tat38-61突变体片段HIV-1 Tat38-61(51N/55N),克隆至噬菌体展示载体pCANTAB5S上,转化大肠杆菌TG1,经M13K07辅助噬菌体拯救,构建噬菌体展示Tat38-61(51N/55N) 碱性区突变体文库。结果显示文库的库容量为5.0×106,滴度为2.65×1012 TU/mL,阳性克隆率为56.50%;序列分析显示文库中51、55位核苷酸与氨基酸均呈随机性分布,达到了对文库进行分子进化筛选的要求,为获得可用作疫苗候选物的新型Tat突变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0.
通过药理实验确定了鹊肾树树皮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为抗炎活性部位,并利用色谱技术从该部位中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通过UV、IR、NMR、MS等现代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丁二酸(1)、6-乙基-5-羟基-2,7-二甲氧基-1,4-萘醌(2)、3β,20-二羟基-5β-孕甾烷(3)、5-羟基麦芽酚(4)、双[5-甲酰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