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26篇 |
免费 | 971篇 |
国内免费 | 3783篇 |
专业分类
107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5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396篇 |
2020年 | 405篇 |
2019年 | 439篇 |
2018年 | 267篇 |
2017年 | 282篇 |
2016年 | 277篇 |
2015年 | 399篇 |
2014年 | 592篇 |
2013年 | 494篇 |
2012年 | 692篇 |
2011年 | 628篇 |
2010年 | 552篇 |
2009年 | 561篇 |
2008年 | 597篇 |
2007年 | 589篇 |
2006年 | 510篇 |
2005年 | 447篇 |
2004年 | 328篇 |
2003年 | 281篇 |
2002年 | 224篇 |
2001年 | 224篇 |
2000年 | 218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8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3年 | 5篇 |
195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目的:探讨aAd-p53注射液靶向灌注治疗癌性胸腹水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癌性胸腹水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腔内灌注rAd-p53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表阿霉素灌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KPS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灌注治疗,病情获得好转,生存质量得到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0%、67.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KP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0%和2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d-p53注射液靶向灌注治疗是一种治疗癌性胸腹水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2.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艰难梭菌毒素B羧基端(TcdB-e),免疫产蛋鸡,获得针对TcdB-c的卵黄抗体(IgY)。方法:人工合成TcdB-c的基因,将其克隆至pET32b(+)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产物经金属螯合层析纯化,凝血酶酶切后得到目的蛋白TcdB-c;利用兔红细胞凝集和兔肠袢实验检测目的蛋白活性,用TcdB-c免疫产蛋鸡制备鸡卵黄抗体,分离纯化卵黄抗体并经ELISA测定抗体效价,用兔肠袢实验检测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构建了TcdB-c的重组表达载体,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9000,经凝血酶酶切后的相对分子质量约65000;目的蛋白免疫产蛋鸡后获得效价为1:20000的抗TcdB-C卵黄抗体,且该抗体可以中和TcdB-c对兔小肠的毒性作用。结论:获得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cdB-C,并制备了针对TcdB-c的鸡卵黄抗体,为利用基因工程方法防治艰难梭菌感染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3.
为推动植物源杀螨剂的研发进程,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40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rinus)雌成螨的毒杀活性,以期发现具开发潜力的植物资源。结果表明,沙茴香(Ferula bungeana)、盐肤木(Rhus chinensis)、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紫丁香(Syringa oblata)和南方六道木(Abelia dielsii)等5种植物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毒杀活性较好;毒力测定表明,沙茴香和盐肤木丙酮提取物对朱砂叶螨的毒杀活性最好,LC50分别为0.08 g·mL-1和0.09 g·mL-1。可见,沙茴香和盐肤木可作为植物源杀螨剂研发的候选材料,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4.
为探讨小尺度下不同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10月在金佛山西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带内,对其凋落物层及腐殖质层两类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及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此次调查共捕获地表土壤动物12381头,隶属于3门9纲22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长角虫兆目,个体数占比为75.24%;常见类群为原虫兆目、愈腹虫兆目、短角虫兆目、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个体数占比为21.23%。同时,土壤动物的密度(M)、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表现为腐殖质层极显著高于凋落物层(P<0.01)。根据回归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发现,两类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影响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为凋落物的总有机碳、碳氮比、湿度及pH,而影响腐殖质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为腐殖质的干重、总氮、总磷、湿度、pH及微生物生物量氮。研究表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不同微生境间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小尺度下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5.
186.
1.5代杉木种子园不同无性系生长和结实性状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优化1.5代杉木种子园的质量,通过对福建漳平杉木种子园内21个杉木无性系生长和球果特征的调查,分析不同无性系生长和结实性状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无性系的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5代杉木种子园不同无性系之间的生长和结实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无性系的结实量、球果体积、球果鲜重与其种子产量显著相关,生长性状与结实量、结实量与种子发芽率的相关性不显著。根据不同无性系生长性状和结实性状的综合评价结果,有6个无性系具有生长快且结实量高的特性,可作为重建1.5代杉木种子园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7.
188.
土壤氮素形态及含量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而土壤样品的储存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准确测定有很大影响.为了选择合理的土壤样品储存方法,本研究以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罗浮栲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在不同温度(25、4和-20 ℃)、不同储存时间(0、7和30 d)下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可溶性有机氮、氨基酸氮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冷冻后常温培养过程中的氮素含量.结果表明: 在7 d的储存时间内,除氨基酸氮以外,常温培养样品下其余的氮素含量均有所增加;与新鲜样品相比,冷藏、冷冻样品的所有氮素含量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氮素含量变化较常温培养下更加稳定.因低温储存样品有刺激氮矿化的效果,在30 d储存时间内,与新鲜样品相比,除可溶性有机氮外,冷藏、冷冻样品的所有氮素含量均显著升高;两种冷储存方法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新鲜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应及时处理;如需要冷储藏,时间不要超过半个月.如果需要较长的储存时间,则需将样品放置于更低的温度(-40或-80 ℃).在对储存土壤样品进行培养试验之前,需要进行预培养处理.在预培养过程中,除硝态氮含量呈现先下降再迅速升高的趋势外,其余氮素均随着培养时间逐渐趋近于新鲜土壤样品含量,在培养一周左右恢复到与新鲜土壤样品氮含量最为接近的状态.结合已有研究,对野外取样和风干样品需要5~14 d的预培养,冷储存样品预培养时间不应少于一周. 相似文献
189.
为研究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和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将瑞氏木霉内切葡聚糖酶Ⅰ(endoglucanaseⅠ,EGⅠ)和其吸附结构域(cellulose-binding domains,CBD)的基因经PCR扩增后,连接到载体pCANTAB5E上,构建成噬菌粒展示载体pCANTAB5E-egⅠ和pCANTAB5E-egⅠ-cbd。将这些噬菌体展示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TGⅠ中,在辅助噬菌体M13KO7的帮助下得到重组噬菌体。用ELISA和Somogyi方法分别测定了EGⅠ及其CBD的表面展示噬菌体对纤维素的亲和性和EGⅠ的CMC活性,结果显示EGⅠ及其CBD已功能展示于噬菌体表面。该系统的成功构建为今后利用噬菌体展示的方法进行纤维素酶的酶分子改造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0.
D-海因酶是海因酶法制备D-氨基酸的关键酶。利用Burkholderic cepecia1003菌发酵产酶,所得海因酶纯化后,以Eupergit C250L为载体进行共价固定化。分别考察了酶液蛋白浓度、固定化时间对蛋白固定量和酶活回收率的影响以及固定化前后海因酶催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较高的酶液蛋白浓度和较长的固定化时间均有助于改善海因酶的固定化效果;固定化可显著提高海因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但对其最适作用pH影响不大;固定化后海因酶对D,L-BH和MH的米氏常数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固定化酶反应器的实验表明:40℃下,底物(D,L-BH)1.0 g.L-1,体积流速1.0 mL.min-1,经21 h转化,产物N-Phe质量浓度可达0.47 g.L-1,转化率达43.2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