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313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6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陕西省主要蔬菜产区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GB18406.1-2001无公害蔬菜标准为评价依据.对陕西省8个蔬菜主产区的127个蔬菜样品中汞、砷、铅、镉和铬5种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主要蔬菜产区蔬菜重金属污染以铅污染为主。茄果类和瓜菜类蔬菜铅污染严重,绿叶类蔬菜铅污染相对较轻.其它4种重金属污染未超过国家标准,其中各产区均未检出镉。铅污染程度的大小顺序足成阳秦都〉宝鸡岐山蔡家坡〉汉中汉台〉渭南临渭。成阳泾阳、宝鸡太白、汉中城固、渭南大荔蔬菜产区5种蓖金瞒均未超标.具备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条件。  相似文献   
222.
蜂毒肽抑杀病原菌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比较了蜂毒肽对4种不同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及其抑杀菌作用的差异,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蜂毒肽抑杀菌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蜂毒肽对白菜软腐病菌的杀菌作用最强,而且速效;对酵母菌和番茄叶霉病菌孢子同样具有很强的杀灭作用,但作用时间延长;对金黄葡萄球菌为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作用.实验中观察到,蜂毒肽在抑杀菌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有3种方式致死细胞:一是膜孔洞式,即蜂毒肽作用后在细胞膜区形成小空泡,随之由内向外扩展穿透细胞壁形成孔洞,引起菌体内容物泄漏死亡,显示了膜孔洞的形成过程;二是质壁分离式,小空泡以横向扩展使细胞产生类似质壁分离样空腔,最后细胞裂解死亡;三是细胞质空腔式,蜂毒肽进入细胞后与细胞质中的类膜系统的膜结合引起解体,细胞质固缩,出现空腔,细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蜂毒肽抑杀菌作用的强弱及速效性与其不同杀菌方式相关.综上结果,蜂毒肽各种抑杀菌方式的共同点是蜂毒肽与膜磷脂分子结合相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223.
14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菜青虫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用胜红蓟、黄花蒿、青蒿、艾蒿、鬼针草、三叶鬼针草、鱼眼草、小鱼眼草、紫茎泽兰、千里光、希签草、万寿菊、肿柄菊、苍耳等14种菊科植物的石油醚、氯仿、丙酮、乙醇、甲醇和水提取物对菜青虫5龄幼虫的生测结果表明,黄花蒿、青蒿、艾蒿、鱼眼草、小鱼眼草、紫茎泽兰、万寿菊等7种菊科植物甲醇和乙醇提取物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此结果为进一步从菊科植物中提取,分离和筛选高活性杀虫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4.
濒危植物蒙古扁桃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雨  方海涛  那仁   《广西植物》2006,26(6):589-591
用过氧化氢酶法测定蒙古扁桃花粉的活力和寿命,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蒙古扁桃花粉活力在散粉后第2天最高,3d后活力迅速下降,三种类型的植株的花粉活力下降速度存在差异,其活力可持续30d左右。短柱头植株柱头在开花后1d可分泌黏液,长柱头和中柱头花植株的柱头在开花后2d才分泌黏液,短柱头分泌黏液的持续时间较后者长。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间同种之间也存在差异,长柱头和中柱头植株可达6d,而短柱头花植株可持续10d左右。  相似文献   
225.
本文旨在根据前期研究建立的恒河猴感染动物模型,对同期研制的肠道病毒71型(EV71)实验性灭活疫苗免疫动物进行全面的免疫保护性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病毒攻击后动物体内病毒载量及病理学变化,根据所得结果进行实验性疫苗免疫后动物在病毒攻击中的感染动力学分析。3个疫苗剂量(20、80、320EU)免疫的恒河猴均出现不同效价的中和抗体,80EU和320EU剂量组在二次免疫后第6周抗体效价达1∶128~1∶256,经104.5CCID50病毒鼻腔攻击后均未检出阳性病毒载量。20EU剂量组中,淋巴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主要脏器均出现比对照组低但仍为阳性的病毒增殖现象。病理学方面,各剂量组免疫恒河猴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肺等器官均未出现相关病理损伤。本实验在确定该疫苗对恒河猴有效保护性的同时,亦为明确EV71灭活疫苗免疫剂量提供了直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26.
用不同电场剂量处理花棒和杨柴的下胚轴后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以探讨电晕电场对其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并有效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率.花棒在电场强度为5 kV/m下处理60 min时,出愈率可达90.5%,分化率可达88.7%;杨柴在电场强度为3 kV/m下处理100 min时,出愈率可达95.8%,分化率可达78.9%.  相似文献   
227.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黑色素瘤抗原(MAGE)基因表达。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0例膀胱TCC患者癌组织和3株膀胱TCC细胞株T24、EJ、BIU87中MAGE-A1、A2、A3、A4基因mRNA表达。结果20例膀胱TCC癌组织中19例(95%)至少表达一种MAGE-A基因,12例MAGE-A1阳性(60%),16例MAGE-A2阳性(80%),11例MAGE-A3阳性(55%),18例MAGE-A4阳性(90%),MAGE-A1-4均阳性8例(40%)。膀胱TCC细胞株T24中MAGE-A1-4基因均表达,EJ中MAGE-A3、A4基因表达,BIU87中MAGE-A2、A3、A4基因表达。结论MAGE基因在膀胱TCC中有较高表达,可望成为膀胱TCC免疫治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228.
大多数昆虫主要通过气味认知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命活动。探究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系统神经结构及分子机制,对于完善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理论及利用其原理进行仿生学研究等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从昆虫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详细综述了近年关于昆虫气味认知的嗅觉神经结构、分子机制及气味信号的神经传导途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综述结果显示:昆虫对气味的认知是通过嗅觉神经系统的触角感器、触角叶(AL)、蕈形体(MB)等脑内多层信号处理神经结构来实现的。当外界气味分子进入触角感器内后,由感器内特定的气味识别蛋白(OBP)将气味分子运载到达嗅觉感受神经元(ORN)树突膜上的受体位点,气味分子与表达特定气味的受体(OR)结合产生电信号,并以动作电位的形式通过ORN的轴突传到脑内的触角叶。在触角叶经过嗅觉纤维球对气味信息选择性加工处理,再由投射神经元(PNs)将初步的识别和分类的气味信息传到蕈形体和外侧角(LH)等神经中枢,实现对气味的识别和认知。虽然,近年昆虫气味认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认为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完全阐明昆虫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还有很多问题,例如,触角叶上众多的嗅觉纤维球是如何对嗅觉感受神经元传入的气味信息进行编码处理的?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了搞清这些疑难问题,我们认为需要提高现有的实验技术水平,加强电生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相结合的实验研究,从分子水平探究气味认知的神经机制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229.
Natural variation in salinity response, effect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and gene–trait association were examined in 56 global collections of diverse perennial ryegrass (Lolium perenne L.) accessions. Three population structure groups were identified with 66 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 which on average accounted for 9 and 11% of phenotypic variation for the control and salinity treatment at 300 mm NaCl. Group 1 (10 accessions) had greater plant height, leaf dry weight and water content, chlorophyll index, K+ concentration and K+/Na+ than group 2 (39 accessions) and group 3 (7 accessions) under salinity stress, while group 3 had higher Na+ than groups 1 and 2. Eighty‐seven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ere detected from four partial candidate genes encoding aquaporin and Na+/H+ antiporter in both plasma and tonoplast membranes. Overall, rapid decay of linkage disequilibrium was observed within 500 bp.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putative LpTIP1 and Na+ for the control and between the putative LpNHX1 and K+/Na+ under the control and salinity treatments after controll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pulation structure influenced phenotypic traits, and allelic variation in LpNHX1 may affect salinity tolerance of perennial ryegrass.  相似文献   
2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