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52篇
  免费   1499篇
  国内免费   166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70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671篇
  2020年   516篇
  2019年   623篇
  2018年   601篇
  2017年   487篇
  2016年   650篇
  2015年   993篇
  2014年   1212篇
  2013年   1307篇
  2012年   1626篇
  2011年   1507篇
  2010年   946篇
  2009年   893篇
  2008年   985篇
  2007年   917篇
  2006年   797篇
  2005年   772篇
  2004年   615篇
  2003年   593篇
  2002年   533篇
  2001年   358篇
  2000年   357篇
  1999年   278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113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72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64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28篇
  1977年   23篇
  1974年   20篇
  1972年   17篇
  1971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国家公园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如何科学地对国家公园进行类型划分及空间识别,是国家公园布局和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迫性。本研究以中国国情为基础,参考国际经验,将国家公园划分为荒野导向型、生态优先型、游憩导向型与遗产导向型,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家公园分类体系。并以自然和人文多样化程度较高的云南为案例,以“双评价”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和区划规则,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土地利用演化学习算法,利用融入自适应惯性机制的元胞自动机展开时空模拟,对云南全域进行高分辨率不同类型国家公园的空间辨识,并通过收缩-膨胀原理对识别区域进行比较、修正和优化,进而提出未来云南国家公园布局的综合方案。结果表明: 云南省国家公园主要集中在三江地区与横断山区、滇西以及西南部地区,这3类地区可作为未来国家公园区划与分类保护的重点。本研究所建立的国家公园类型划分和空间识别的一般性可推广的研究范式和工作流程可作为全国应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2.
沙面结皮形成与微环境变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研究结果表明沙坡头地区的大气年降尘(d相似文献   
193.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quartic bioecology differential system:Here n and q are positive constants, l、m and p are constants. The author also proves some theorems of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limit cycles of this differential system.  相似文献   
194.
为了解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寄主植物对3种桑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的相同寄生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来自7种寄主植物的五蕊寄生(Dendrophthoe pentandra)的叶片含水量(61.2%~70.1%)、氮含量(9.6~16.0 g/kg)、碳氮比(30.8~48.5)以及缩合单宁含量(3.3%~11.0%)等性状的差异较大;从4种寄主植物上获取的澜沧江寄生(Scurrula chingii var.yunnanensis)的叶片含水量(60.0%~71.7%)、碳含量(431.3~502.3 g/kg)和缩合单宁含量(3.8%~9.9%)等性状也呈现较大种间差异,而在2种寄主植物上的离瓣寄生(Helixanthera parasitica)的叶片功能性状没有显著差异。桑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的叶片含水量、总碳含量、总氮含量、碳氮比和缩合单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寄主植物作为桑寄生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会影响桑寄生植物叶片的相应功能性状。桑寄生植物能从寄主植物获...  相似文献   
195.
山西蕨类植物区系及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山西省蕨类植物区系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总结了其区系特征,同时对其生态分布特点也进行了归纳,而且还对蕨类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6.
长年饲养在高温(28—30℃)环境中雌性中华大蟾蜍,它们的卵母细胞可以长足,但经激素处理时,生发泡不破裂,仅显示成熟过程早期阶段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孕酮刺激后的高温卵卵质中,出观了一种能诱发低温卵恢复减数分裂的物质,称作为“依赖冬眠因子的促成熟物质”(HF-MPS)。HF-MPS 与MPF 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孕酮处理后,它们在卵质中出现的时间相仿,它们的形成均不依赖于转录水平,而是依赖于翻译水平的蛋白质合成活动;但亦存在不同之处,如MPF 诱发低温卵GVBD 时程不受温度影响,而HF-MPS 在10℃环境中,诱发低温卵GVBD 的时间明显延缓;MPF 不仅能诱发低温卵GVBD,而且同样能诱发高温卵GVBD,然而,HF-MPS 只能诱发低温卵GVBD。由此表明,MPF 和HF-MPS 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类活性蛋白质。高温卵缺少低温诱发产生的“冬眠因子”,所以不能恢复cdc 2基因的转录活动,不能实现MPF 自身催化扩增作用,不能保证孕酮处理后的卵母细胞完成正常成熟的全过程变化。足见,低温是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是导致中华大蟾蜍现有区域分布的内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7.
中国蒿属植物比较形态和解剖学研究——(Ⅰ)叶表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菊科蒿属2亚属7组30种代表植物成熟叶片的表皮细胞、气孔器、表皮毛的特征和气孔形状、气孔外拱盖及拱盖内缘、角质膜和蜡质纹饰。其中表皮细胞多角(边)形,大小不等,垂周壁平直、弓形,或者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大小不等,垂周壁波浪状或波纹状。下表皮均有气孔器,上表皮有或无气孔器,气孔器类型有无规则型。无规则四细胞型、不等细胞型、十字型、横列型和平列型。大多数种类具多细胞单列毛。多细胞双列毛和腺毛仅发现在腺毛蒿组。这些微形态特征在组间存在着某些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和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8.
为快速鉴定糜子(Panicum miliaceum)资源, 建立分子标记检测平台, 以272份山西糜子核心种质为研究材料, 利用85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 应用ID Analysis 4.0软件, 构建DNA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 对85对SSR引物进行筛选, 发现20对引物组合(RYW67、RYW53、RYW37、RYW65、RYW62、RYW77、RYW5、RYW49、RYW84、RYW19、RYW11、RYW40、RYW54、RYW28、RYW31、RYW7、RYW16、RYW8、RYW9和RYW18)可区分272份材料。共检测到等位变异(Na) 60个, 平均每个位点检出3个; 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957 8 (RYW16)-1.096 7 (RYW5), 平均值为1.055 2; 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04 4 (RYW77)-0.753 0 (RYW37), 平均值为0.692 1。利用20对引物构建山西糜子核心种质的字符串、条形码和二维码DNA分子身份证, 可为种质身份标识和溯源提供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9.
Disjunct distribution is a key issue in biogeography and ecology, but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roles of dispersal vs. vicariance in disjunctions. We studied the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of the monotypic Conandron ramondioides (Gesneriaceae), which shows Sino-Japanese disjunctions, with ddRAD sequencing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ampling of 11 populations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Island, and Japan. We found a very high degree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se three regions, with very limited gene flow and a clear Isolation by Distance pattern.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clades diverged first from a widespread ancestral population in the middle Miocene, followed by a later divergenc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sland clades in the early Pliocene. Three current groups have survived in various glacial refugi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experienced contraction and/or bottlenecks since their divergence during Quaternary glacial cycles, with strong niche divergenc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 Japan and Taiwan Island ranges. Thus, we verified a predominant role of vicariance in the current disjunction of the monotypic genus Conandron. The sharp phylogenetic separation, ecological niche divergence among these three groups, and the great number of private alleles in all populations sampled indicated a considerable time of independent evolution, and suggests the need for a taxonomic survey to detect potentially overlooked taxa.  相似文献   
2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