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11篇
  免费   4534篇
  国内免费   5513篇
  64558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730篇
  2022年   1661篇
  2021年   2641篇
  2020年   1923篇
  2019年   2374篇
  2018年   2219篇
  2017年   1690篇
  2016年   2243篇
  2015年   3259篇
  2014年   4024篇
  2013年   4315篇
  2012年   5200篇
  2011年   4608篇
  2010年   2945篇
  2009年   2661篇
  2008年   3185篇
  2007年   2709篇
  2006年   2394篇
  2005年   2055篇
  2004年   1833篇
  2003年   1689篇
  2002年   1522篇
  2001年   885篇
  2000年   751篇
  1999年   741篇
  1998年   529篇
  1997年   468篇
  1996年   443篇
  1995年   394篇
  1994年   341篇
  1993年   257篇
  1992年   294篇
  1991年   230篇
  1990年   209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130篇
  1987年   100篇
  1986年   106篇
  1985年   116篇
  1984年   58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52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23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12篇
  196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The impact of the gut microbiome on host healt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o date,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the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play key roles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es in cancer therapy.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ltered commensal bacteria lead to cancer susceptibility and progression in diverse pathways. In this review, we critically assess the data for gut microbiota related to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including esophageal, gastric, pancreatic, colorectal canc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holangiocarcinoma. Importantly,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gut microbiota involved in cancer occurre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re elucidat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novel insights for applying this understan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by targeting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103.
There is increasing amount of evidence indicating the close interplays between the replication cycle of SARS-CoV-2 and the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 in the host cells. While autophagy machinery is known to either assist or inhibit the viral replication process, the reciprocal effects of the SARS-CoV-2 on the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 have also been increasingly appreciated. More importantly, despite the disappointing results from the clinical trials of chloroquine and hydroxychloroquine in treatment of COVID-19, there is still ongoing effort in discovering new therapeutics targeting the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update-to-date summary of the interplays between the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 in the host cells and the pathogen SARS-CoV-2 at the molecular level, to highlight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utophagy markers in COVID-19 patients and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of developing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COVID-19 by targeting the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 Thus,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such interactions between SARS-CoV-2 and the 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 in the host cells is expected to provide novel strategies in battling against this global pandemic.  相似文献   
104.
1956-2009年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荒漠草原的降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王玉辉 《生态学报》2012,32(22):6925-6935
弄清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地区降水格局的变化对科学理解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苏尼特左旗荒漠草原是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荒漠草原,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变化非常敏感。利用1956-2009年的日降水资料探讨了苏尼特左旗荒漠草原降水格局的变化规律,以为揭示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为191.9 mm,年际变化剧烈,变异系数达26.63%;年均降水日数为63.8 d,变异系数16.9%。生长季降水占全年的85%,但各月变异系数均>50%;降水日数占全年的63%。年和生长季的各月降水以中等降水量、弱降水日数为主,中等强度以上降水事件较少。近50 a来,年和生长季的降水量、降水日数与各等级降水事件均呈下降趋势,年降水减少的原因在于中等降水事件的减少、生长季降水减少的原因在于弱降水事件的减少。年降水减少将影响草地的土壤水分与植物返青;而生长季降水减少将直接影响草地固碳。气候变化背景下年与生长季降水的减少将进一步加剧该地区干旱程度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直接威胁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5.
转Bt水稻土壤跳虫群落组成及其数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向钰  李志毅  常亮  袁一扬  戈峰  吴刚  陈法军 《生态学报》2012,32(11):3546-3554
以转Bt水稻恢复系"克螟稻"(Cry1Ab纯合基因型)和"华恢1号"(Cry1Ab+Cry1Ac融合基因型)以及融合基因型转Bt水稻杂交系"Bt汕忧63",及其对照亲本水稻"秀水11"、"明恢63"和"汕优63"稻田土壤跳虫类群为对象,系统研究转Bt水稻种植下土壤跳虫群落组成及其数量动态变化,以评价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育种品系转Bt水稻种植下稻田土壤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转Bt水稻种植导致土壤跳虫个别稀有类群的消失,并显著影响半土生和真土生类群以及土壤跳虫总量,但对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等影响不显著。与对照亲本相比,Cry1Ab转Bt稻田半土生类群和土壤跳虫总量及其种类丰富度指标显著增加了54.7%、44.4%和26.7%;Cry1Ab+Cry1Ac转Bt杂交稻田球角跳属百分比和真土生跳虫数量显著增加了212.3%和180.4%。就恢复系处理而言,与Cry1Ab转Bt水稻相比,Cry1Ab+Cry1Ac转Bt水稻种植导致棘跳属、球角跳属和原等跳属百分比以及半土生跳虫数量分别显著降低了62.1%、56.7%、61.8%和43.4%,同时,显著提高了裔符跳属百分比达88.2%。就Cry1Ab+Cry1Ac融合基因型转Bt水稻而言,与恢复系相比,转Bt杂交稻种植导致球角跳属和原等跳属百分比,半土生类群和土壤跳虫总量及其种类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加了312.9%和171.6%,302.4%和233.2%,以及54.0%和26.7%,同时,显著降低了裔符跳属百分比达65.5%。  相似文献   
106.
赵连真  张梁  石贵阳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12):2161-2170
【目的】克隆谷氨酸棒杆菌来源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 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 并进行酶转化L-天冬氨酸合成β-丙氨酸的研究。【方法】PCR扩增谷氨酸棒杆菌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基因pand, 构建表达载体pET24a(+)-Pand, 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DE3), 对重组菌进行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经DEAE离子交换层析和G-75 分子筛层析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 然后进行酶转化实验, 说明底物和产物对酶转化的影响。【结果】重组菌SDS-PAGE分析表明Pand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50%以上, AccQ·Tag法检测酶活达到94.16 U/mL。该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 °C, 在低于37 °C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最适pH为6.0, 在pH 4.0?7.0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酶转化实验说明: 底物L-天冬氨酸和产物β-丙氨酸对转化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实验建立了较优的酶转化反应方式, 在加酶量为每克天冬氨酸3 000 U时, 以分批加入固体底物L-天冬氨酸的形式, 使100 g/L底物转化率达到97.8%。【结论】重组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 研究了酶转化生产β-丙氨酸的影响因素, 为其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景观生态学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军  钟莉娜 《生态学报》2017,37(12):3982-3990
在土地整治中融入景观生态学理念是推动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阐述了土地整治中的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相关文献变化和研究重点,总结了中国土地整治中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现状,提出了土地整治中的景观生态学研究展望:(1)重视土地整治中景观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土地整治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技术体系;(2)加强土地整治的景观动态与生态效应机制研究,建立适用土地整治景观生态影响的方法和模型;(3)强化土地整治的多尺度和长序列景观生态研究,揭示土地整治过程中的尺度效应和多尺度耦合机制;(4)加强土地整治中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集成与优化,强化用于指导土地整治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以期为深化土地整治中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8.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基础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课程过渡的桥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中关于细菌学的部分是整个微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等。传统的授课模式是在系统讲解这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补充细菌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及操作方法,不过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我们根据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内容的特点,结合其中细菌学研究的历史和规律,系统讨论了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9.
生防放线菌Ahn75的荧光标记及其在水稻中的定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背景】目前gfp标记基因已成为研究靶标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互作的一种重要工具。利用gfp基因标记生防菌株,可以对生防菌株的生存及定殖能力进行有效追踪。【目的】对生防放线菌Ahn75进行荧光标记,探讨其在水稻中的定殖规律,为研究Ahn75的稻瘟病防治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电激转化将含绿色荧光标记基因(gfp)的质粒pIJ8655导入大肠杆菌ET12567中,然后采用接合转移的方法将gfp整合到Ahn75基因组上;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检验Ahn75-GFP在标记绿色荧光后对稻瘟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喷施孢子液的方式将带荧光标记的Ahn75-GFP定殖水稻,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生防菌在水稻中的定殖情况;对定殖水稻中的内生菌进行重分离,探究菌株在水稻组织中的分布规律。【结果】PCR扩增和荧光观察表明,绿色荧光标记基因成功整合到生防放线菌Ahn75中。通过平板对峙试验,发现Ahn75-GFP对稻瘟病病原菌抑菌活性与原始菌株没有显著差别。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Ahn75-GFP能稳定定殖于水稻的根、茎、叶等组织中,而水稻内生菌重分离试验表明该菌株在茎中的定殖力最强。【结论】获得一株绿色荧光标记生防菌株Ahn75-GFP,结果显示该菌株定殖水稻效果良好,这对于研究Ahn75的稻瘟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